瓦尔登湖(世界文学名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译本序

梭罗的《瓦尔登湖》,自半个世纪以前由著名诗人、翻译家徐迟先生翻译引介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推重。近几年来,又有多种译本问世,《瓦尔登湖》热持续升温,广大读者对它表现出了不衰的热情,而且可以认为,这种热情还将持续下去。为什么?因为书好。我手头有三种译本,兹从其中一本的介绍中摘取一段,就可看出本书的分量:

“《瓦尔登湖》与《圣经》诸书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二十五本书’,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讨伐金钱社会的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正因如此,它也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等人,从而改写了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瓦尔登湖》之《致读者》,戴欢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的一本书,说它是一生必读,并不过分。

在这种持续升温的《瓦尔登湖》热中,我也拟向读者朋友奉献出一种译本。书翻译出来,就是要让人家读的,因而在写译者序的时候,我便想到“怎样读这本书”这个题目。

而这又是为什么?因为难读。梭罗本人在《结束语》中也意识到,这本书不乏晦涩之处。英国作家赫胥黎〔1894—1963,就是《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作者、大名鼎鼎的赫胥黎(1825—1895)的孙子〕说:“每一个知道怎样读书的人,也就拥有了能够放大自己,大大增加他的生存的方式,并使得他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有趣味的力量。”就这本书而言,要想获得这种力量,首要的就是要读懂。

《瓦尔登湖》,我三十年前就接触过,原文本和徐迟先生的中译本都读过,但老实说,并没有读懂,或者说并没有读下去。倘若不是今天翻译这本书,我还是读不懂,是翻译逼得我不能不懂——当然我也不敢自诩已百分之百读懂了。我只是比读者先行了一步,我愿意与读者朋友交流读书体会。

要读懂本书,首先就要了解作者的定位,作者的定位本身就为理解作品提供了线索。本书作者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传统辞书大多介绍他是美国作家和哲学家,今天的评论界又给他加上了博物学家的头衔,这既全面又有必要,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与他对大自然的观察紧密相连。“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认为人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自己在自然界广阔天地中的亲身体验写出来的。”(《美国文学简史》,董衡巽、朱虹、施咸荣、郑土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72、73页)

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也会有助于读懂作品。当然最好是由读者自己来提炼主题。不过就这本书而言,老实说我是提炼不出来的。“梭罗的伟大在于他的主要思想具有强大的威力。这些思想是:人必须不顾一切地听凭良知来行动;生命十分宝贵,不应为了谋生而无意义地浪费掉;树林和溪流的世界是好的,而熙熙攘攘、街道纵横的城市世界则是坏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7卷第562页)“梭罗逝世以后,他的大量日记、遗稿陆续被整理成书,到20世纪初,已出版的梭罗全集就有二十卷之多”(《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第76页),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本书《瓦尔登湖》和《论公民的不服从》一文。《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这些思想在书中自然是得到了最全面的体现。

《瓦尔登湖》英文原名是Wa lden,or L ife in the Woods,译成中文是《瓦尔登湖,或林中生活》,也可译成《瓦尔登湖,又名林中生活》。用“或”或者“又名”,是英国古典作品的一个传统。如18世纪小说家约翰斯顿(1719?—1800)的《克利斯尔,又名一个畿尼的奇遇》,再如贝奇(1720—1801)的《赫姆斯普朗,又名非本色的人》,就是如此。

《瓦尔登湖》是作者在1845—1847年间在湖畔度过的二十六个月的生活记录。作者在湖畔生活期间即写出了本书的初稿,但结束湖畔生活后又继续写了几年,才最终完成。读这本书,你不能不由衷地赞叹,梭罗作为博物学家当之无愧。博物学家,尤其指在野外研究动植物的人,而不是纸上谈兵。梭罗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多,那是真正仔细研究了动植物,堪称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是真正实践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就动物学家而论,他又是真正有造诣的鸟类学家和昆虫学家,他对动植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不厌其烦的精心描绘,不能不令人感叹,那一代人治学是那么有耐性,功力又是那么厚实。

当然,梭罗从根本上讲是作家,主要是写散文,也写诗。他对英语语言的驾驭,就像他对动植物的观察一样细致、精确。说到细致精确,他可以一个句子套一个句子,一个修饰语套一个修饰语,不厌其烦地描述下去,真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所以在本书中,一个句子长达数行的例子,并不罕见,而且句式灵活,多姿多彩。这就形成了他的既细致精确又雍容华贵的散文风格。读他的文字,你不能不慨叹,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居然能这样从容不迫——少了一分功利心,也就多了一分从容不迫。

梭罗上的是最好的中学和最好的大学——康科德中学和哈佛大学,二十岁就大学毕业。在中学时,就对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产生兴趣,以后一生都对此进行研究。所以在本书中,他多次引用罗马的古典作品,对古希腊、罗马神话更是信手拈来,将其融入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之中,那是真正的“活学活用”,生动无比,寓意深邃,读了之后让你无法忘怀。基督教《圣经》被他使用起来,亦见从容裕如,往往不起眼的一句话,可能就含有《圣经》典故。如果不知道这是用典,你往往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或者说你会以为我译得莫名其妙,甚至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而知道了其中的典故,便甚感意味隽永,韵味无穷,读起来也就愈加趣味盎然。我在本译本中,加了大量的注释,我诚恳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注释,读者是很难读下去的,是很难从头读到尾的。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承认,我这绝不是诳语。

梭罗还是哲学家。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这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产生出来一种相应的理论,是对18世纪的理性主义、洛克(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怀疑哲学,以及新英格兰的加尔文教义的束缚人的宗教正统观念的反驳。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兴盛时期大致是在1836—1860年之间,它既是一种文学运动,又是一种哲学运动。“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两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就是爱默生和梭罗。”(《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第562页)爱默生(1803—1882)是超验主义运动的始创者,是梭罗的朋友,本书中有所涉及。本书还涉及超验主义运动的其他几个成员,这使我们得以对这个运动有更多的感性了解。而超验主义思想在文学上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本书《瓦尔登湖》和爱默生的《论自然》。《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典型表现,是“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唾弃。跟爱默生一样,他也认为沉湎于物质享乐只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因而他号召人们生活要‘简朴、简朴、简朴’,把超过维持起码生活所必要的一切都叫作‘非生活的东西’加以‘排除’,要人们仅仅去‘吸收生活的精髓’”(《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第74页)。这些思想,今天对我们仍不乏启迪。由于思想深邃,加之又是语言大师,所以本书中警句般的句子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津津乐道。

梭罗除了对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之外,还对东方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有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印度的古典哲学和中国的儒学。他是真正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读到书中所引用的印度经典,印度文学的魅力让我惊叹,我甚至想,梭罗的优美文笔,该不是师从印度的古典文学吧。书中多次引用孔孟之道,以佐证他的思想。老实讲,经他一引用,我才发现儒学竟是这样深刻,深感自己对四书的理解不过皮毛,真是惭愧之至。

为什么读书?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增长知识。读这本《瓦尔登湖》,就可接触到大量的动植物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欣赏到在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来的人生哲理,体会到作者在行文之中水到渠成地提炼出来的振聋发聩的思想,这样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向身为作家、哲学家和博物学家的梭罗看齐了。读懂这本书,就可以如赫胥黎所说,我们的生活也就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我手头有三种译本,除了前面提到的戴欢先生的译本外,还有张知遥先生的译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和林志豪先生的译本(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年版)。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参考了这三种译本,获益匪浅,特在此表示诚挚谢意。除了各种常备的词典、工具书之外,我尤其要感谢互联网,没有网上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以及具体到本书的翔实注释,这本书我是翻译不出来的。

王义国

2007年岁末于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