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无旁骛的温柔
写给爱人的情书,像是温暖而悠长的春天,日光和煦,尘世温柔。每一次打开默读,都感到身旁繁花盛开,暗香浮动。
爱,是不能忘记的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1]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1]春来:《王右丞集》作“秋来”。
相思是一种美丽的忧伤,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相思?是满城飘飞的柳絮,长街淅沥的春雨,一封迟到的情书,还是被岁月染黄的照片,抑或仅仅只是留在千年历史中孤独而风干的背影?或许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能发现些许相思的秘密。
将此诗读上几遍,便觉时光倒流,枯木逢春,当年的一颦一笑,涌上心头。就像吃了一枚熬透的红豆,甜蜜在心里蜿蜒成河。这是一个传奇而又动人的故事,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又结满了一树红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地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时光如一条静静的河流,轻轻地流淌在姑娘的身边,任凭山河斗转,心中情怀依旧。若要问思念为何这般让人心醉,竟也说不出只字片语。
都说淡语能表深情。首句素颜出镜,却极富形象,以红豆暗示后文相思之情;接着不经意地询问:“春来发几枝?”像是一位儒雅男子在耳边轻声呢喃,亲昵却不失庄重。“愿君多采撷”,远方的人啊,多采一些红豆吧,千万莫把我忘怀。“相思”与“红豆”呼应,深切“相思豆”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更具内涵。“最”字袒露肺腑之言,诗人倾吐的,不正是让人伤神的相思吗?
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生活可以有很多内容,但在痴情人心里只有一个主题:那便是相思。午夜梦回,多少个辗转难眠的日子依然会涌上心头,曾经走过的岁月依旧鲜活如初。
风吹花无痕,只能空嗟叹
李冶《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人世无常,相爱终成梦一场。风吹花无痕,念之残忍,却也只能空嗟叹罢了。
最是那个“美姿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精弹琴,尤工诗”的李冶,引得后人感叹。孤灯一盏,黄经一卷,她便与人品诗论词。她的才情与美丽倾倒了风流倜傥的才子,但也注定了要承受悲欢离合的痛楚。
一首《相思怨》,把伤怀道尽。初尝爱情,在她心中种下了太多的希冀。最刻骨的是那次初见,只一面便沦陷。日后的万千回忆和思念都是从那一刻开始悄然滋生。从指间滑落的一缕缕柔情,从笔尖生养的一行行文字,都因那一刻而明媚生色。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海水深不见底,却抵不过相思的一半。海水辽阔尚且有尽头,为何相思却时时漂泊找不到港湾。心中的苦海无边,回头亦无岸,对着青灯也未能幡然醒悟。为何刻骨的爱情,终落得如此下场?为何深爱的人遗留的柔情,却幻化成刺心的伤?是太在意吗?在意到他的每一个不经意都酝酿成间歇的苦楚。
夜色凄凉,在幽幽的月光笼罩下,李冶手抚瑶琴,轻轻上了高楼。信手低眉,续续弹弹,曲调中满含忧伤,缠蓄绵长,或许只有相思的曲子才能弹出这般意境吧。然而,相思愈切手越颤抖,凄凄之中,肠断弦也裂。她只得抚琴独坐,神情萧索,黯然良久。陪伴她的,只有这无尽的月华。
人走茶凉,喧哗后的寂寞如同古寺的灯,一丝丝烤着留下的人。一切仿佛失了颜色,只剩下寂寞的黑,或浓或淡。恍惚中,他还是静静站在她的身后,为她烹茶赋诗,和她谈文论画。然而,一切只不过是存在过又消失的梦境而已。
心之戚戚,只盼君归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日,天空忽然晴朗了许多,柳叶一点点泛绿,如美人的细腰,摇曳中带着几许妩媚。阳光不强烈也不凄迷,温度刚刚好。一切都在孕育之中,庭院前的小草,溪流边的无名花,连同女子隐没了一冬的挠人的情愫,都在这春天里蠢蠢欲动。
多情本自招人恼。渐渐出落得如芙蓉一样的女子,当春日到来的时候,心里便洋洋洒洒飘满了飞絮,按捺不住心中的相思。《春思》,道中了千万女子的心怀。
沧海茫茫,隔山碍水,眼睛触不到的地方,心里便生发想象。女子所处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那么郎君所在的燕地,也应该被一番绿色所覆盖了吧。小草应该发芽了,细嫩得像丝一样。往昔身处一地,冬日也如春,而今天各一方,春日尽惹相思泪。思念纵然能翻山越岭,到达彼此心上,但也添了苦愁,添了烦恼。一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惹得世人也不禁唏嘘、感叹。
无论是枝条低垂的桑树,还是刚刚吐丝的春草,思妇根本无心过问,她的生命里只盛得下他的归期。心里怀想着:你归来的日子,正是我断肠的时刻。归来之时本该喜悦,反倒断肠,看似无理,实则情深义重。燕地在秦地之北,气候比秦地寒冷,因而春季来得较迟,当秦地桑枝滴绿之时,燕地春草才刚刚发芽。征人看到春草萌发,会想念家中妻子,而此时思妇早已不知多少次魂里梦里地牵肠挂肚了。这似乎是思妇的嗔怪,但不经意间流露出无限幽怨和深情。心之戚戚,只盼君归。
春风撩人,春思缠绵,恼人时不禁申诉春风:我本不与你相识,何故吹进我的罗帐?连温和的春风都忍心斥责,多情思妇的形象已在诗里泛活。
春含几多情,使得世间女子都在春日滴尽相思泪。或许美丽的风景,正因这些痴痴的情愫变得更迷人;而痴痴的情愫,正因春日的明媚而变得更妩媚。相思和春天,从来都是为彼此锦上添花。
爱过,便是一种绚烂
刘禹锡《望夫山》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作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可怜时间的手,把今日写成曾经。曾经最美,却也最痛。秋夜无边朦胧,在琥珀色的月光下,能做的也不过是独坐窗口,让点点滴滴的回忆,化成相思。痴情真真切切,却又酷似传说。正像诗中所描述的,这是一个传奇而又动人的故事,一位女子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长久地站在山上眺望。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她凝望未来的目光穿越了时间的尘埃,撒落在爱情的银河里。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几千载的时间过去了,她相思的身影化作了坚固的磐石,变成了一座动人的雕像。相思之情已经令她完全忘记了自然界的更迭。她遥遥地望了几千年,却和当年刚刚站立的时候一样深情。
妇人望夫,化为孤石;诗人望京,望眼欲穿。整首诗中诗人未着一字“望京”或“望故乡”,然而全诗意境紧扣“望”字展开。语词洗练朴直,声调婉转干净,寓意深厚悠远,内涵丰富深邃。
曾经说过会回来,女子便痴痴等待。流年似水,覆盖了生命。想念和回忆渐渐成为一种舍不掉的习惯。当初因爱而起伏,在起伏中失望,在失望中悲鸣,在悲鸣中回味,在回味中孤吟,在孤吟中断肠,在断肠中等待。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从不停歇。刻骨的怀念啊,终成就了一生的悲凉。
时间可以使年轻人失去青春的激情,却不能抹去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过,便是一种绚烂。
最美的情事,莫过于曾经拥有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世间爱情的结局也许千差万别,但所有爱情的开篇都同样美丽,一切的浪漫都源于初见时的惊喜。而在这爱情的四季中,如果把热恋比喻为躁动的盛夏,那么人生的初次相逢就犹如早春的桃花,鲜艳却带着柔媚、矜持与羞涩。
在那年清明节的午后,刚刚名落孙山的崔护独自出城踏青。长安南郊的春天草木繁盛,艳阳高照,桃花朵朵。一望无际地弥漫着融融的暖意。随意漫步中,崔护忽觉口渴,恰好行至一户农家门外,便轻叩柴扉,讨一杯水喝。农庄的大门徐徐地拉开,两颗年轻的心便在明媚的春光中浪漫地邂逅了。姑娘温柔地端了一碗水送给崔护,自己悄然地倚在了桃树边。崔护见姑娘美若桃花,不免怦然心动。
次年清明,崔护又去了南郊。没人知晓他是不是去寻找那曾经令他刻骨铭心的笑容,然当这一次他看到的只有门上的一把铁锁,便怅然若失地写下了《题都城南庄》。
词的大意很简单: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到这扇门前,看到青春的姑娘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今年的这个时候,故地重游,却发现姑娘已不知所踪,只有满树的桃花,依然热闹地笑傲春风。
爱情是如此慷慨,让两个陌生人相遇;但爱情又是如此吝啬,短暂到竟然容不得相遇之人说上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错过了,就是整整一生。而唐人偏偏以浪漫情怀给残忍加上圆满的结局。唐人孟棨在其所著的《本事诗》中,延续了这个故事:崔护抚尸恸哭深情疾呼,女子死而复活,其父将她许于崔护为妻子,诚可谓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然,没有人能证明崔护的爱情是否真的存在续集,但“人面桃花”的明媚和“物是人非”的落寞,却吟诵出人们对平常生活的感喟。最美的情事,莫过于曾经拥有。
哀哀长歌,减不掉相思
卢仝《有所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1]月,三五二八[2]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注释
[1]姮娥:嫦娥。
[2]三五二八:“三五”指十五日,“二八”指十六日。
每段爱情的初始,总如烟花三月的扬州,招引了所有的浪漫与明媚。但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终会让幸福越逃越远。
卢仝一首《有所思》将此种情思渲染得极为绵邈。一句“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倾倒了春天。那年繁花绚烂怒放,美人娇羞如兰,美艳如芍药,恣意如牡丹。不知是酒醉人,还是人自醉,只需要看美人一眼,便觉得世间落英缤纷,甚是好看。佳节人相伴,醉卧香闺,好一派缠绵温情之景。
然而,谁又知晓,难留好景睡,欢喜一场却成空。美人已然离去,只有珠箔帷幕仍在远处,天涯海角也无处可寻。如今月圆了又缺,月虽圆人难聚。明月有缺时,但终究会复圆,而与美人相离,却再难相见,正是“一望不见心断绝。心断绝,几千里”。
思念如雾如梦,恍惚在梦中又卧巫山上,云雾霭霭缥缈似仙境。待到觉察之时,泪水花落滴滴洒满湘江水。湘水畔,巫峡边,花木深深繁盛似美人,却不见美人身,只有茕茕孑立孤身一人。愁中更要弹起绿绮琴,哀哀长歌,依旧减不掉相思,唤不回知音。深情在夜中声声呼唤伊人,寂静无边听不见回音,只有浓浓的哀愁随风漂流。
“相思上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正遥想美人身在何处之时,忽见窗前有一抹淡影。按捺不住心的颤抖,便撩开窗帘仔细看个究竟。然而,这不是美人归来的身影,不过是窗前的梅花影而已。太想念而生幻觉,也太苦了相思人。
卢仝就这样以清新明快的遣词造句、浅淡清秀的色泽、不事雕琢的藻饰将面对着一江碧水的男子的相思,写得有形有色,隐隐中它苦涩又诱人的沁香悄然扑于鼻尖。
依依惜别,流泪到天明
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古时,思念跨越云山几重绵延流长。用黑色的墨、蝇头小楷、薛涛笺慢慢写一封手书;用记在脑中的模样,画一幅心上人的像,日日相对便是相见;如若想见面,便翻过两座山、走几十里路,牵着马走过她的馆楼,牵起她的手。
李商隐偏爱写《无题》,于是一生便也似个谜。他内心情多,缱绻成墨,只肯为伊人写淡浓:
我答应了要去见你,却怎奈又成了空。我就这样走了,无声无息,早已是五更天你还在楼上,仅有空寂的等待。梦里你流着泪呼唤我,我的身影却渐行渐远。那墨汁还没有研好,你已匆匆地写成了思念的信。
翡翠屏上半笼着烛光,芙蓉帐下微微的熏香,闺房里你的思念和无眠牵着我的心肠。刘郎想要去蓬山怨路途遥远,而我与你的距离,比那蓬山还要远上一万重。
不是每份爱都会有结果,不是每个人只要等了便能回来。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不过千载一瞬,而分别却仿佛万劫不复。杜牧那首《赠别》就是在说着那让人万劫不复的离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聚时如胶似漆,而作别时却像陌生人一样无情;只觉得酒筵上应有笑声,谁知就算是强颜欢笑也笑不出声。案头摆着的蜡烛也是有心之物,懂得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我知道你在远方流浪,你也知道我在远方守着你见过的阳光,而你不知道的是,我并不害怕离别,只怕那水远山遥,梦来都阻。
旁人不懂,有情人才看得清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给爱人的情书,像是温暖而悠长的春天,日光和煦,尘世温柔。每一次打开默读,都感到身旁繁花盛开,暗香浮动。它无须用典故,无须用比兴,更无须斟酌丽藻华辞,只要直写其景,直抒其情,温情便像潮水般一波波漫过心房,让独自一人的夜,不再那么凄凉。李商隐写给内人的信,字字滴进了妻子的心海,也如永不暗淡、永不低沉的星辰一般,悬挂在了每一个夜空中。
这只是一首简单的小情书,但却道尽了相思。那一天,蜀地萧索,秋雨绵绵,落叶纷飞,李商隐朝妻子的方向极目远望,望断天涯,伊人总不见。最怕淅淅沥沥的雨,从来没有要停的意思,屋檐上滴滴答答,一记一记敲着敏感的神经,或许又是一夜不能眠吧。
重新点上煤油灯,翻出案几边的几张泛黄的宣纸,磨一磨风干的墨,脑中便开始上演从前的一幕幕场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宁静的夜中,他恍惚中听见妻子在问,何时归来,何时归来。巴山的雨啊,如此多情,涨满了门前不远处的池塘。巴山的夜啊,也如此凄清,漫漫无边,包容不下一颗伤透的心。想确定归期,奈何身不由己,他的命运不在他的手中。
何时再回曾经的院落,何时能与佳人团聚。待到那一日,在西屋的窗下情意绵绵,彻夜聊天,窗户边的蜡烛结出蕊花,两人便携手剪掉。情愫绵延不尽,夜夜在烛光下,共叙情怀,共诉相思。巴山夜雨的点点滴滴,独守闺房的痴痴念念,尽消磨在二人的柔情里。
原来相思总有一种奇妙的颜色,旁人不懂,只有有情人看得清。无怪乎桂馥在《札朴》卷六中云:“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朗月照亮归家的路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诗中,借月亮寄托思情的诗作甚多,大多是细腻温婉、娓娓道来之作。鲜有开篇就写出“天涯共此时”这等磅礴的气势,不愧是被誉为“曲江风度”的张九龄所作。
又是一个月亮高举、清凉如水的夜晚,张九龄躺在床上,辗转无眠,故而起身趿上鞋子,走至窗边,推窗而望。只见琥珀色的月华,静静铺展在静谧的海面上。月亮于天地之间,仿如一颗明珠,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离家已多时,由于相隔甚远,已许久不传书。
从月出东斗,至月落树梢,漫漫长夜中,无时无刻不想念远在天涯的亲人。思而不能寐,竟深深埋怨起这漫漫长夜来。一怨家太远,二怨不相见,三怨夜漫漫,这怨满愁肠,让人坐立不安,不由得起身在屋中慢慢踱步。身影在烛火下,由长而短,由短而长,他愈觉烦闷,便走向烛台,将蜡烛熄灭。披衣走出门庭,月亮的光辉依旧清冽敞亮。夜渐渐深了,站立庭院中的诗人,不禁察觉到有一丝丝凉意,露水悄悄在月光下滋生,不知不觉便浸湿了衣裳。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在这个被相思困扰的不眠之夜,思念远方的人却无所寄托,只有掬一把月光遥遥相赠了。然而手捧月光相赠也不能传递自己的思念,不如就此睡下,也许睡着了就能梦到与远人相聚的美好时刻。最后,诗人以梦结尾安慰自己,悠悠情思一如月光汩汩流出,无限情思尽在不言中。
诗人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最终“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便在这种失望与希望的交集中戛然而止。月蕴藏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感情,拿起又放下,欲说还休。即便是这样,诗人们仍乐此不疲地描绘着自己心中独有的月光,唐代的朗月不仅照出了诗人的相思,亦照亮了诗人归家的路。
过客终究不是归人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五绝与七绝,同属绝句,然而风格各异。鱼玄机的《江陵愁望有寄》如果改成五绝则会变为:枫叶千万枝,江桥暮帆迟。忆君似江水,日夜无歇时。虽字数减少,意思不变,但细细品咂就会感觉瘦硬无味,失去了原诗那种纾缓悠长。要知道,这首诗寄托的是一位女子悠远绵长的思念。
在一个繁花似锦的三月天,李亿以一乘花轿将盛装的鱼玄机迎进了他为她在林亭置下的一幢精致别墅中。自此二人日日相守,不管屋外的尘世变迁,共度了一段浓情蜜意的时光。但是,李亿在江陵家中还有一个原配夫人裴氏。裴氏见丈夫离家去京多时,却一直无音讯,便来信催促李亿来接自己。李亿将家中老小一齐接入京城,安稳妥当,亦是情理之中。鱼玄机知晓李亿有家眷,自然无话可说。通情达理的她送别了李郎,之后便写下此诗。
江陵已是一片秋色,红枫生于江上,西风过时,满林萧萧之声,轻易就能惹起人的愁怀。在江边极目远眺,只见江上的桥被枫林掩映,看不到桥上是否有我思念的人经过;眼看这日已西陲,也不见那人的船归来。
她状似洒脱地送走了他。在他转身离去的刹那,她面上的一抹苦笑,和着泪,在心底泛开。“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他走了这么久,她以为对他的思念已经到了极致,再不能多一点,也不容许少一点。但在这条再熟悉不过的江上,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傍晚,什么也没改变,她却因为想他而对着不知哪里的虚空哭泣。这一次,他成功地让她知道,她还是可以再想他多一点的,如若江水永不停息,她的相思也永难休歇。
只是,在最后的最后,她多想告诉他一句:我的经年由你而始,我的相思为你而不绝。只要你记得回来,就好。然而世事偏爱捉弄人,过客终究不是归人。
隔山隔水,两两相望
王驾《古意》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古往今来,所有荡气回肠的故事都大抵如此。匹马戎装虽然是每一个铁血男儿的梦想,但关河梦断,终究还是对平凡的家庭生活怀有一份深深的依恋。王驾笔下戍守边关的将士,有着执着的血腥,但也柔情似水,想起夜夜为自己担心的妻子,也会掉下动情的泪水。
此诗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道出了对戍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关心。夫君在边关,而自己却在吴地,分居两地,有情人难以团圆。然而,隔山隔水,两两相望,挡住的是彼此的身影,挡不住的是思念的深情。
西风乍起,散落了她因怠倦而未挽好的发髻。凉意漫上肌肤,顾不得披上御寒的衣裳,转而忧虑远方,戍边是否也吹起了瑟瑟秋风?丈夫有没有感到寒冷,身上的衣服够不够?寒意袭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远方的丈夫,足见其情深且真。
罢了罢了,相思尽惹人恼。忧郁无处安放之时,便写一封情书给远方的丈夫,聊以慰藉。然而,纵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竟也不知从何下笔,好不容易写下了短短一句,又或许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寒到君边衣到无”:你那边天气转冷了吗?寄出的衣服是否收到?此不过一句简单的嘘寒问暖,与古诗中“努力加餐饭”的情感极为相似,语少情真,胜过千言万言。而就是这样几个字,已让她流下千行泪珠。
从开始的思远,到起风后的忧虑,最后到修书,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且用顶针手法,音调和谐,如走珠般圆滑流转,让整首诗充满了南朝民歌的神韵。情思悱恻又饱含自然的风雅,事极平易,情极质朴,缠绵深婉。
纵使阴阳两隔亦相念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1]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江南: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隔江对峙,因此称南朝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南。“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世间令人感动的,唯有“情”字。友人情,爱人情,一草一木皆是情。悠悠不尽,绵绵不绝,故而,念起旧人,总免不了充盈着淡淡感伤。
又是一个秋日,原来,自与韩绰相别,又过了一载。身在江南,景柔绵,情亦缱绻。
远看,眉黛似的青山,于天际若隐若现,像是羞赧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桥下绿水依依,绵延悠长,像是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走在小巷中,带着轻轻浅浅的哀愁,却从未见悲伤。江南,或许便是这般吧,无论从哪一处落笔,荒凉或是繁华,皆有诗意。一步一景,一景一趣,一趣一味,尽是精致。故而,此时虽已过深秋,却从未见凋零。虽有一片叶子殒身于地,树木依旧青翠如初,风光依旧旖旎绰约。
最是置身于这般美景中,最易念起昔人。若是眼前风华能与之共赏该是多好。一人独对,难免伤感与惋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时,诗人又站在当年为歌女赋诗的二十四桥上,不禁慨从中来,望着夜空,调侃韩绰:而今你又在哪里与体态轻盈、清婉媚好的歌姬相伴,听歌赏舞呢?有些亲昵,有些深情,故而情谊毕现。
古代之情,似比今人更浓。因惧日后分离,便在相处之时倍加珍惜。因隔了万水千山,便在深深的夜里,深深怀念。寄一封信,一片红叶,一句说笑,便权当见了面。时光清浅,故而情谊也纯粹透明。因干净明朗,故而经得起岁月变迁、桑田沧海,以至于后人再读此诗时,依旧如当事人那般,深觉绵丽悱恻。
那时的情谊一旦结下,便是一生。在时光流转之中,两人年岁渐长,唯有情愈加葱茏,纵使不见也无妨,纵使阴阳两隔亦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