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演进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货币形态的历史变迁

1.4.1 实物货币时期

1.实物货币,或称之为商品货币

使用货币的历史过程中,最初承担货币职能的物品是真正意义的商品。曾经担任过货币职能的商品有牲畜、兽骨、布匹、贝壳等。据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即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均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充当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不过如大众所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其实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必须有这样的基本特征:便于携带和分割、不易腐烂。显然,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且不能细分,刀铲笨重。种种迹象表明,最合适的商品货币就集中到了海贝这一实物上。海贝本身美观、稀有、体积小,有使用价值——可以用作饰品,又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周时期。事实上一直到春秋时期,贝币仍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普遍具有形体较小、颀长的特征。

图1-1-1 铜仿贝

2.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甚至在其他某些国家还曾经出现过铁质的货币。

(1)金银——马克思说过,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

早期货币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货币的使用日益频繁,历朝历代逐渐建立了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作规范和计量体系,并在货币上添加一些纹章印记,借以区别不同的朝代和所处的历史时期。

(2)其他金属货币。

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应该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当时最广泛的流通货币——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在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时,自然而然地把目光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工艺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1.4.2 代用货币时期

代用货币一般是指纸制的、凭以换取实物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的凭证,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也就是说,代用货币的货币面值与币材价值并不相等,我们用它来代替金属货币,或者可以兑换与其面值等值的金属货币。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的优越性主要有:

①印刷纸币的成本较之铸造金属要低。

②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节约贵金属的使用。

③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

当然代用货币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比较容易损坏、防伪问题突出、易丢失等。

1.最早的代用货币——以纸币形态出现的货币:交子

图1-1-2 交子图

图1-1-3 古银票之台南官银票图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据文物考证的结果可知,世界上最早进入流通的纸币应该是出现于我国四川地区的、北宋年间使用的“交子”。

北宋时期的“交子”曾作为官方法定货币流通,称为“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它是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其实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相当于今天的存折。存款人把金属货币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的金属货币的数额填写在纸质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存款人在提取金属货币时,需给付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就是“交子”。北宋政府发行的“官交子”共分十贯、五贯、一贯、五百文等几种,券面印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故事,如诸葛孔明羽扇指挥三军、孟子见梁惠王、尧舜垂衣治天下等,图案精美,对于研究我国的版画史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为了安全防伪,北宋政府用红、蓝、黑等色印刷“交子”,套印图案用“屋木人物”组成,外做花纹边框,图形复杂,造假者不易模仿,并使用官方印章。因此,不论是在世界货币史上还是世界印刷史、出版史上,“交子”都占有重要地位。

2.其他类型的代用货币

(1)银票。

银票开始是由商人自由发行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银票的银票铺,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银票”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银票”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实践中,“银票”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银票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银票”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银票”,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此时的这种“银票”已经是铸币的符号,开始向信用货币的方向发展了。

(2)政府发行的纸币。

在宋之后的元、明、清三朝都曾经发行过纸币。不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清朝时期发行的“大清宝钞”了。

清代早期政府印制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多为木版或铜版印刷,票面形状与宋、元、明时相仿,皆呈竖方形且尺幅较大。不同的是清时期的印刷采用了二色或三色套印。不过色彩单调、设计简单、印刷技术也不复杂,所以民间多能仿制。当时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间伪造,又无过硬的技术支持和治理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盖官府印鉴,用以保证信誉和增强可靠性。这是中国印钞史上早期的、简单的防伪措施。与此同时,政府还制定了维护钞票信誉的法律,通过对伪造者和揭发报官者进行惩罚和奖励的法律条款,来防止和制裁伪造者,以保证钞票的流通和信誉。

图1-1-4 古银票之旅蒙商使用的银票

图1-1-5 古银票之大清宝钞

1.4.3 信用货币时期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且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

早期的信用货币始于西方国家私人银行使用的银行券。由于早期银行券受兑换范围、鉴定技术等多方面的使用限制,特别是单家私人银行信誉有限,故其发行的银行券数量往往都大于实际货币的数量,任何意外都可能导致储户挤兑而造成其破产。因此,单家发行的银行券并没有成为普遍使用的信用货币。但银行券的出现标志着信用货币的萌芽。为了解决信用不足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家银行联合起来,共同发行银行券,或由政府组建银行,由国家发行银行券。这些在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通行的银行券就是后来被广泛使用的信用货币。不过此时这些纸币的发行仍然是以实物货币为基础的。虽然其数量可能大大超过实物货币,但只要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纸币的价格还是能保持相对稳定。纸币的发行为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规模融资问题,促进了现代工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交换领域的一场革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与此同时,由于信用制度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随之扩大,从而为信用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的基础上,期票、银行券、支票以及汇票等形式的信用货币,便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信用货币一经出现,便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是体现债权与债务关系的信用证券;另一方面,又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符号。它本身并无价值,但可以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因为它代表着一定量的货币,或者随时可以兑换现实的货币(如银行券和支票),或者可以通过贴现等形式转变为货币(如期票)。

信用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而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到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了非实体化的存款货币的形式,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钞票和铸币)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当收到货币时,由银行将付款人账户上的存款划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当需要支付货币时,付款人可以签发由银行发给的支票,通知银行将其存款账户中的一定金额转入收款人的账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存款货币的支票划转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电子货币转移系统”所代替。

需要注意的是,信用货币广泛使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加剧流通和生产领域中的混乱,会加速诱发金融危机的出现。

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态:

(1)主币——纸币。

纸币多数由一国中央银行发行,其主要功能是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其币值与币材并不相等。

(2)辅币。

辅币多用贱金属制造,一般由政府独占发行,由专门的铸币厂铸造。其主要功能是充当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3)银行存款。

存款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来说,这种货币又是债务货币。存款除了可以在银行的账户间进行转移支付外,还可以借助于支票等工具进行支付。在全社会的经济交易中,用银行存款作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绝大部分。随着信用的持续发展,一些小额交易如顾客对零售商的支付、职工的工资等,也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货币。

(4)支票。

支票在流通中也发挥着通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代替货币支付债款和在存款人之间进行转账结算的支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用货币使用的范围更加扩大。支票作为一种常用的流通手段,在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中都被当作重要的支付手段。利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减少货币流通量,节约流通费用。但在经济停滞时期,生产萎缩、银根紧缩,支票会出现不能兑现的现象。因此,信用货币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流通范围的过度扩展,也使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孕育危机的可能性增大了。

1.4.4 电子货币及虚拟货币时期

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运用,货币的交易和支付方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电子货币通常是利用电脑或储值卡来进行各种金融交易和支付活动,例如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借记卡、网络支付等。与此同时还可借助于上网的电脑、自动柜员机或用电话操作来对货币存储额进行补充。这种货币运用起来非常方便,基本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使用的范围和受众迅速增加。不过电子货币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使这种货币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1.电子货币

通常是指交易活动中不再使用有具体实物形态的货币,包括实物的和纸质形态,而是以网络或芯片、磁条为媒介,对货币进行数字形式的转移,即以数字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完成交易行为。

这种交易行为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前提:消费者需要提前预存一定数量的货币。网络或者芯片交易实质上是对预存货币金额的扣除。电子货币使用方便快捷,避免了携带现金带来的风险,比如丢失、盗窃等,也对流通中假币的使用起到了防范和杜绝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子货币在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防范虚拟货币的盗刷、如何保密个人的资信情况、如何追讨损失的货币等。因此,电子货币在进一步的使用过程中,尚需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相应的保障措施的完善。

2.虚拟货币

顾名思义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当作货币进行支付。随着网络对日常生活的渗入,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和种类也日益增加。目前较为知名的虚拟货币,如百度公司的百度币、腾讯公司的Q币Q点、盛大公司的点券、新浪推出的微币(用于微游戏、新浪读书等)、侠义元宝(用于侠义道游戏)、纹银(用于碧雪情天游戏)等。进入2013年以后,又涌现出了新的虚拟货币。其中争议较大的有:比特币、夸克币。除这两种货币之外,流行的数字货币还有:莱特币、无限币、泽塔币、烧烤币、便士币(外网)、隐形金条、红币、质数币。据统计,全世界已经发行有上百种数字货币。虚拟币圈内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比特金、莱特银、无限铜、便士铝”,其实就是对虚拟货币的一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