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必和别人一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不一样的领悟: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折射

我们常常活在

由自己的感官

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里。

相由心生,

我们看到的所谓“实相”,

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折射。

我,不必和别人一个样

我们经常会说“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实际上呢?“别人”——才是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伙伴。我们大多活在“别人”的标准中。“别人”在哪儿呢?他们常驻在我们的心里,伴随我们慢慢成长。

小时候,我们迎来第一位“小伙伴”——别人家的孩子。

三四个月的时候长出第一颗牙齿,爸爸妈妈喜悦之余又担心——“人家的宝宝不都要半岁以后才长牙吗?咱宝贝是不是不正常?”

上小学考了90分回来,爸爸看完咂咂嘴——“你看人家隔壁的小明,这次考了100分……”

中学时想买条漂亮的花裙子,妈妈苦口婆心——“穿那么花哨惹是非,你看隔壁的燕燕,夏天都穿长裤,多朴素……”

成年后,我们又迎来了“别人家的老公”——“你看张美丽的老公都开奔驰了,你还在挤地铁……”

当然还有“别人家的老婆”——“你看人家赵英俊的老婆,天天给老公端洗脚水……”

自然还有“别人家的爹”——“你看那个谁,他爹是××局局长……”

这些“别人家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永远比你强。这个强还表现在各个方面:你无他有,你有他优。

“他”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很多人,按需要随时出现,按需要随时优点倍增,目的就是打击你的自信,磨掉你的自我。

这些“别人家的××”就这样强行进驻我们的心里,虽然我们也曾讨厌抗拒委屈憎恨,可他们还就不走了,随时随地跳出来提醒你有多差劲。

这些小伙伴最初是身边人塞给我们的,后来我们就不知不觉自己邀请来更多的人生伙伴——我们人生的“假想观众”——永远关注着我们的生活,点评我们的人生。

“我这次发型剪坏了,太难看了,怎么见人啊……”

事实是,你又不是大明星,谁会留意你的发型呢?说实话,你的大部分同事都不记得你长相的细节。每天像放大镜一样欣赏你的,只有你自己。

“我在台上演讲的时候紧张得忘了词,大家肯定看我像小丑,真不想活了……”

其实呢,谁没有上台紧张忘词的时候啊,你卡壳那会儿,评委说不定正在跑神、观众说不定正在刷朋友圈,你要不是在台上道歉说你忘词了,他们可能还真的没注意到……

“我要是离婚了,岂不是给周围人落下笑柄?”

正如有句话说的,婚姻就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你自己知道。日子是要你自己过的,而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就算真有闲人议论你的婚姻是非,她自己回家照样也是一脑门的鸡毛蒜皮……

“我今天迟到被班主任发现了,他对我的印象会不会一落千丈,从此一定烦死我了。”

你意识到自己迟到不对,就去认错道歉。班主任会不会对你失望,我不知道,那是他的事。他会不会一直烦你,我觉得不至于……

其实,你对于别人真的没那么重要!

大家都挺忙,自己那些都够头疼的,谁都不会一直惦记着你。

况且,你也是别人心中的“假想观众”。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我们都是彼此人生的一道风景,你看他,自然觉得他也在看你;你不看他,自然也不会知道他在看你。我们常常活在由自己的感官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自己内心的折射。

我们习惯以自己的信念去评判世界、评判别人,也因此习惯性地活在“别人”的评判标准里。

其实我们不必拿“别人的标准”把自己压死。

你内心不接纳自己,就会给自己制造出一群假想观众来评判自己、桎梏自己。而那些观众,未必真的存在,即使存在,也未必那么执着地做你的人生影迷。

我做气场教练以来,经常被“别人”关心或质疑,因为我一直不太符合“别人”的标准。

我上过很多课,但我一直不是最优秀、最听话的学生,甚至还经常被否定和批评。我遭遇过被骂得冷汗直流的尴尬,也经历过落选时痛哭流涕的悲伤。一切都是因为我不够像别人一样好,我不够标准。

面对这些,我照单全收。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我无法控制,但起码我可以控制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不完美之事常有,若要等我准备得十全十美再出发,估计为时已晚。所以,出发吧,边走边修正!

我不是准备完美才出发的,我是在前行的路上逐渐走向完美的。

我不像任何人,因为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不必和别人一个样。

结婚20年,我竟然不知道你爱吃甜

中秋节,我家发生了半块月饼的“神秘失踪”事件。

我家每年都不买月饼,因为月饼基本上就是中秋节那天尝尝应个景,朋友送的月饼,会放在冰箱里一直到过期,最后扔掉。

中秋节前,朋友特意从广东寄来一盒精美的月饼。一盒里就四个,我切开一尝,果然名不虚传,好吃!可再好吃也吃不了多少,所以我把一个月饼切成四份,一点点地吃。

中秋节前的晚上,我泡着普洱茶,兴致盎然地又拿出个月饼切了一半,和女儿一人一口吃完了,另一半就放在桌子上。仅剩的另一个月饼被我放进冰箱,等着第二天中秋节端上桌子应个景。

等一等,有人问:你家还有谁啊?

答:还有我家先生,孩她爹。

问:那为何你不给他吃啊?

答:他不吃零食,不吃甜的。我跟他结婚快20年了,就没见过他吃甜的。我从不记得他吃过零食,顶多喝小酒时吃个咸干花生。

哦,知道了吧?所以,虽然我家孩她爹当时就在沙发上歪着看电视,我也没意识到把月饼分给他尝一尝,因为我“知道”——他不吃甜的。

女儿平时住校,回家总要跟我挤一张床,孩她爹就自己找小床或沙发去睡了。那天晚上,我去睡觉时,他还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第二天一早,我去喝茶,忽然发现半个月饼不翼而飞。昨晚放冰箱了?拉开冰箱一看,只有那最后一个月饼。昨晚那半个呢?我满屋子转悠地找着。

她爹刚刚睡醒,坐在沙发上揉眼睛,我径直穿过他,到卧室问正在睡懒觉的妞:“你昨天夜里起来吃月饼了?”

妞迷迷糊糊:“我有那么神经吗?”

我挠挠头:“那我昨夜梦游了?”

妞翻身看我:“怎么了?”

我满脸怪异的表情:“昨晚那半个月饼明明在桌上,今天早上不见了。”

妞很无奈:“妈妈,半个月饼有那么重要吗?是不是我爸吃了?”

我不以为然:“怎么可能?!你爹从来不吃甜的。”

妞说:“万一是他半夜看电视吃了呢?”

我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他从来不吃甜的。”

是啊,都快结婚20年了,我还能不知道他?!我压根儿就没见他吃过什么零食甜品,平时家里的饼干、面包、巧克力放在那里,到过期也没见他吃过啊,不可能的!

我就坚持着这个“不可能”,从孩她爹身边过了好几趟,一直在琢磨:要么我昨晚梦游了,要么是提前进入更年期了?

奇怪!神秘!半个月饼不见了!

我一整天都在嘀咕这件事,从孩她爹面前溜达好几回,彼此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似乎,好像,大概,也许,在我的认知中,老夫老妻容易陷入这个模式:看似天天在一起,可对方今天有没有洗脸、穿的什么衣服,好像都没概念,正应了那个成语——“熟视无睹”。

八月十五晚上,月亮升起来了,孩她爹在厨房一阵煎炒烹炸,摆了一桌子饭菜庆祝过节。我从冰箱里拿出最后一个月饼,切成四块,摆到了餐桌中间。一个月饼分了四小块,我吃两块,妞吃了一块,剩下一块我本来要给妞,想了想就递给孩她爹:“来,赏个脸吃一块月饼吧,过中秋节呢!这月饼很好吃!”

孩她爹一如我所料地摇摇头:“不吃。”

我把月饼转向妞,看,我说的吧?他一直就这样!

忽然听到孩她爹说:“我昨晚吃过了,是挺好吃的。”

什么?!你吃的!?

我瞪大眼睛:“昨晚的半个月饼你吃了?”

他表情坦然:“是啊!”

妞大叫:“我说吧,明明是我爸吃了嘛!”

我瞪圆眼睛看着他:“你不是从来不吃甜食吗?”

他表情毫无变化:“我其实最喜欢吃甜的了,只是家里很多长辈有糖尿病,我就尽量少吃。”

妞在一边笑:“妈,你非说我爸从来不吃甜的,你了解我爸吗?”

我忽然语塞,我了解他吗?

我有些发愣地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和我生活了近20年的男人,忽然发现他竟然有眼袋了。他什么时候有了白头发?他穿的T恤领子什么时候松垮了?我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这个人了?

而最要命的是——结婚快20年了,我竟然不知道他爱吃甜。我一直以为他就是我以为的那个人,只会画画,不谙世事,不善言谈;喜欢宅在家里睡觉,喜欢买菜做饭,不擅应酬不喜社交。我还以为他不吃零食,从不吃甜。

我好像一直在和我以为的那个人生活着。我一直以为他适合穿粗犷型的衣服,就老给他买同一品牌的灰绿、土咖色系衣服,他默默穿了多年,有一天终于对我说:“别人都说我穿这个颜色的衣服显得脸色很差,不好看。”我才认真打量一下他:“哦,有吗?好像是啊……”

他总是给我和妞做一大盆一大盆的鸡鸭鱼肉,每次都吃不完。我总是吵着说他就喜欢吃这些重口味的东西,可有一天忽然发现,每次他做好都是给我和妞吃的,他自己永远吃馒头咸菜和清汤面,他就喜欢那些清淡食物。而那一盆又一盆的酸菜鱼跳水兔大盘鸡涮羊肉,在他看来是最有营养最好吃的,他以为我和妞喜欢吃,所以总是拿这些他认为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吃。后来我和妞在外面吃了什么好吃的,都不敢在她爹面前提,怕就那么顺口一提,第二天家里饭桌上就出现一大盆,直到吃吐为止。

我们家最不缺的就是茶,孩儿她爹经常会带回各种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的,我也不太懂,但每天装模作样在喝。他自己就是大玻璃杯,逮着什么抓一把那种。有一次他喝点酒,跟我唠叨:“我这人其实根本没爱好,你看我喜欢过什么?你的爱好就是我的爱好,你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你喜欢喝茶,我就给你到处去搜罗茶,你喜欢古玉,我就到处给你搜罗古玉,我不轻易卖画,却很愿意拿画跟人家换古玉,因为我说了,我老婆喜欢!”

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和他结婚快20年了,有雪夜一起骑车去吃一碗砂锅面的甜蜜,有抱着女儿共同憧憬未来的幸福,有我为他的画作欣赏叫好的默契,也有过好几年的两地分居,以及有过N次想掐死对方的念头。现在呢?有时一天也不怎么讲话,但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从电话里的声音就可以听出他喝了几斤几两;有时无意目光驻留,恍然觉得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不知不觉,熟悉让我们变得平淡,甚至在同一个房间中也经常视若无睹。

其实,他年轻时桀骜不驯,留长发、打群架,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管我怎么嚷嚷,他都只听不说。其实从前他很幽默,爱讲笑话,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总是待在家里默默无语地看电视?其实他以前很帅,妞看了我俩年轻时的照片,惊呼:“妈妈,原来我爸那么帅啊,原来你长这样啊,我爸完全是扶贫把你领回家的嘛!”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帅男人有眼袋有白发有肚腩了呢……

我总以为自己很优秀很能干,对这个家劳苦功高;也总以为自己足够聪慧,所以去学习《跳好双人舞》婚姻情感指导师,为那些在婚姻里迷茫的人指点迷津。我一直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婚姻情感,因为从表面看没什么问题啊,老夫老妻不都是这样的模式吗?我们的关系很稳定很牢固啊,都在一心为这个家而努力奋斗,顶多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那一刻,我突然被半块月饼砸清醒了——结婚快20年,我竟然不知道他爱吃甜。

我以为自己很了解他,其实只是我以为;我以为自己很关心他,其实他真正喜欢什么我都不知道;我以为自己很爱他,其实很久以来都没有认真关注过他。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因为与他难以沟通而发牢骚:“还有比我说话更清楚的人吗?我说话还能说不明白吗?天南海北什么样的人都能听懂我说的,为什么你会听不懂?你居然会不明白我表达的意思?”

旁观的女儿发话了:“停!你们俩别争了!我看出问题来了,主要问题在你身上,妈,我说你呢!”

“我?”我瞪圆了眼睛。

“是的,妈妈,你说话是很清楚,可是你跟我爸说话时不像他老婆,你像他老师!”我家妞很多时候是个小神仙。

我登时愣住。

这不是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吗?“有效沟通的核心是先做好身份定位,沟通之前要知道你是谁,你在跟谁说话……”

当一个男人天天面对一位时刻要为他指点迷津的“老师”时,他的情绪就先上来了,我说得越清楚,他的抵触情绪就越大。这沟通又怎么可能通畅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累积,从来都是知易行难,我们在旁观别人的问题时能做到客观清晰,到了自己身上就会陷入固有的“自以为是”里。

我一度以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没想到却被半块月饼打败了。在这半块月饼里,我看到了自己的自以为是,我坚持我的老公是我以为的那个人,宁愿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不愿多问他一句;在这半块月饼里,我看到自己没有做好妻子该做的事,我竟然那样不了解他不关心他;在这半块月饼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盲目我”——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那部分自己;也看到了“潜力我”——既然已经觉察,并愿意坦诚面对,那么改变还会远吗?

感谢那半块月饼,给了我顿悟的当头棒喝;感谢这几年的学习成长,没有好学问的引导,就没有我今天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改变的希望。

最怀旧的是胃口

人的胃口是最怀旧的,虽然现代人几乎都能达到温饱,甚至尝遍天下美食,但人们的胃口还是会回归童年、回归原生家庭,小时候吃惯了的食物才是最爱。当你累了,没有胃口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年简单的食物才是自己最能接受的。

过了不惑之年,也算走过万里路,品过各种美味大餐,可现在最熨帖我的胃的,就是白米粥。一定要用最好的大米,水少米多,不能煮太久,大米要筋筋道道有嚼劲,浮起一层米油,甚感疲惫时放一勺白糖,清甜黏稠,连喝两碗,瞬间感到心神俱安,无比惬意。

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没道理。这白米粥,味道清淡,也并非多有营养,为何会感觉比吃了山珍海味还满足?想想定是源于那份童年的记忆,胃口是最忠实最怀旧最恋家的。

我家里姐弟三个都是七〇后,爸爸妈妈是普通干部,有限的工资养活五口人,三个孩子经常面对着饭桌上有限的荤菜犯馋,妈妈也总是念叨:“好吃还是家常饭。”常出差的爸爸会捧着家里一碗素汤面说:“要是出差时能有这样一碗面,那真是给啥都不换!”我那时就想:“骗人呢,明明还是肉好吃啊!”

那时姐姐上小学,放寒假时会在家带我和弟弟。外面冰天雪地,屋里为了取暖生一个小煤炉,下午爸爸妈妈还没下班,我们却提前饿了。姐姐会用小锅为我们煮白米粥,煮得黏稠,趁爸妈没回家狠狠地放些白糖,在寒冷的冬天,三个孩子守着温暖的炉火喝香甜的白米粥,那就是我童年时最好的“下午茶”。

这种美好、温暖、香甜、舒适的感觉留在了我的胃里,渗入我的血液和骨髓,一直到现在,当我感觉累极而毫无胃口时,最渴望的还是那碗白米粥,最养胃养心。

七〇后的孩子没有太多零食,偶尔爸爸带一个大苹果回家,会引起一阵欢呼,三个孩子仰着头、流着口水,看爸爸高高地举着苹果削皮,那长而不断的苹果皮也会被馋猫样的孩子先抢到嘴里,然后爸爸会把苹果分成四份,三个孩子一人一份,剩下的一份爸爸妈妈推让半天一人尝一口,那时候的一块苹果真是要吃到只剩苹果核才肯松口,而现在吃苹果再也吃不出那个美味了。

五岁的时候,舅舅舅妈从上海回到老家,带回了一些黑黑圆圆的“算盘珠”,吃到嘴里有种奇怪的香浓味道。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个味道,天天缠着舅舅要吃“算盘珠”,舅舅舅妈哈哈大笑,告诉我那叫巧克力,并用上海话戏谑地叫我“剜断根”,意思说我嘴巴太馋,一定要吃到把树根剜干净方才罢休。这个外号被亲戚和家人叫了很多年,我的馋也出了名。

长大成人后,巧克力成了我的最爱,可我发现,不管多么高级的巧克力,都没有当年那个特殊的味道。直到有一次我到上海出差,无意中买了上海当地产的巧克力,放入嘴巴的一刹那,我发现那特殊的有些苦苦的味道正是童年时“剜断根”的“算盘珠”。

因着上海舅舅的关系,我们偶尔就会尝到当年最高级最时髦的上海糖果点心。天啊,那印着漂亮小姑娘图案的铁皮饼干桶,那满满一铁皮盒的大白兔奶糖……简直就是我们童年时的宝藏,而这宝藏总会被俭省的妈妈锁进大衣柜,美其名曰“细水长流”,只有在我们表现好时才会打开柜子发几颗大白兔以示褒奖。那时候,我们经常流着口水在大衣柜前转悠,馋得狠时会趴在柜门上想象着闻到了香味,只要听到妈妈拿钥匙开柜门时那“咔嗒”一响(大多时候她只是为了拿衣服被褥),我们就像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一样冲进卧室,然后撒娇耍赖地把大白兔要到手。越是不容易得到的越是珍贵,现在有机会品尝各种高级糖果了,却也觉得不过平常滋味而已。

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也学别人在院子里养了几只鸡,我们每天就有新鲜的鸡蛋吃了。那时候的早餐就是一人煎一个荷包蛋,夹在馒头里,鸡蛋小馒头大,狼吞虎咽吃得好香啊。

再后来,家里买了冰箱。有一天,爸爸忽然把冻好的羊肉切薄片,用豆腐乳、韭菜花调了小料,就在家里的小煤炉上给我们煮了羊肉片、粉丝、白菜,告诉我们这就是北京的涮羊肉,啊呀,那简直是饕餮之餐啊。

中学的早餐开始在外面解决了。家附近有家早餐店,炸油条配绿豆粥,每天大清早,尤其是冬天冰天雪地的清晨,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出门,来到四面漏风的早餐店里,刚出锅的香喷喷的热油条,配上熬得黏稠的绿豆大米粥,简直是绝配,美味至极。现在不太敢在外面吃油条了,有时在超市发现有速冻的放心油条,买回家炸了吃,发现还是没有当初的味道。

爸爸妈妈两个知识分子,做饭手艺一般般,条件有限,也不会有太多食材让他们施展厨艺。然而,他们自学成才的家庭厨艺却给我们的胃口烙下了记忆,我们吃惯了爸爸妈妈做的饭菜,长大后不管吃多精致多讲究的美食,都会觉得不过尔尔。

比如我最爱吃妈妈炒的土豆丝。她炒土豆丝不懂得先焯水去淀粉,所以就只能多放油,放大蒜辣椒进去,炒的过程中会越炒越黏,所以她炒的土豆丝不是我们在店里吃的那种清脆爽口的,而是香浓版的,可我们就爱这一口。爸爸喜欢用干菜包包子,胡萝卜白萝卜豆腐全部切小丁,佐料放得很重,虽然是素餐,可那种味道让我们至今难忘。

后来,父母渐渐老去,我们慢慢长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常常出入各种饭店酒楼,遍尝珍馐佳肴,买尽各种小时候稀缺的零食。刚开始的时候,会很排斥家里的饭菜,觉得爸爸妈妈做的饭菜不营养、不好吃、不上档次,还时不时抨击他们落伍的饮食观念和简陋厨艺,甚至在外面也羞于告诉别人自己是喝米粥吃馒头油条长大的。

有次看时尚杂志,讲到明星汤唯接受采访,被问到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她老实地回答:“红烧肉。”结果被经纪人拦下了,一定要改成“蔬菜沙拉”,因为女神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怎么能吃最烟火气的“红烧肉”呢?

年少轻狂时,我们也曾有过这样一种虚荣,不想在别人面前暴露我们曾经是土里土气的“二丫头”,恨不得拿腔捏调地宣示:我就是从小吃西餐长大的玛丽苏。

可是,时光荏苒,返璞归真,嘴巴虽然会说谎,我们的胃口却是最忠实的“思乡粉”。我们发现,对于那些出于好奇或虚荣去吃的各种精美大餐,我们的肠胃会难以适应而闹罢工。有些美食就算当时吃了觉得很不错,可过一阵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怀念妈妈炒的黏糊糊的土豆丝和姐姐煮的白米粥。

我曾经在南方沿海城市工作生活了五年,沿海地区的饮食的确很健康很丰富,可我吃了一段时间新鲜的海鲜蔬果后,发现嘴巴里寡淡无味,肠胃在火烧火燎地思乡,怂恿自己立马飞回老家,跑各种地摊小店,把重口味吃个遍,把原来在家不愿吃的妈妈做的饭菜全部吃个够。

我在南方生活几年后,身体并未因为常吃高营养的海鲜水果而变好,反而更差了。一位老中医诊脉后告诉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营养的海鲜并不适合你这种寒性体质,你最好的食疗就是吃五谷杂粮……”那一刻,我终于发现,我们无法骗自己,我们的胃口是最忠实的“本我”。

我们的父母,未必是一流的厨师,家里饭菜手艺自然比不上外面的酒店,可总是在我们想念父母的时候,我们的味觉也同时启动,迫不及待想要重温儿时那些熟悉的味道。在我们事业家庭都有所成的今天,还能吃到爸爸妈妈做的饭菜,会感觉自己其实还是那个被爱包围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温暖和安定。也许这就是胃口喜欢怀旧的原因吧。

真正贵的都是无形的

这是一条裙子给我带来的思考。

我特别喜欢穿裹身裙,最早是从网上买来一条,一穿就爱上了它——这个款式也太适合我了。

然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到处搜寻这种裙子,从几百元到定制千余元,最后发现了这种裙子系出名门,原来人家是有几十年历史的经典名品。

我找到这个品牌的专卖店一看,一条裙子6000多元,看上去似乎好像大概仿佛……差不多哎……

看,这就是人的本能反应。看到花色款式相差无几,价格却相差十几二十倍后,本能会跳出一个小我:“哼,不都是一样的裙子嘛,凭什么那么贵?!”

然而,正品就像名门闺秀傲然挺立,有一种莫名的气场在吸引着我,让我挪不开步。难道是我的虚荣心作祟:觉得贵的就一定更好?

为了一探究竟,也当作对自己的奖励,于是刷卡付钱,娶个“名门闺秀”回家去。当我捧着“名门闺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衣柜,将之前买的网上爆款、定制款全都拿出来,一一穿上对比。这一比不要紧,不仅仅看出了正品和仿品的实质差别,更悟出做衣服和做人一样,正品就是有它贵的道理。

那么,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

1

其实就差一口“气”。

正品和仿品的区别,就像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硬件都差不多,就差在气场。

一如做人的根底,你是浸泡在书香中长大,还是游走在市井中历练,你的气场自然有记录。

一条裙子的款型好模仿,花色好模仿,质感也可以差不多,甚至做工细节都可以炉火纯青。可到最后就差那么一口气,而这口气就是无形的精髓升华。

正品的面料光泽是内敛的,色彩细腻而柔和,幽幽地浮现着若有若无的光泽,高贵而含蓄。而仿品的面料颜色浮在表面,光色度很高,直直地反着光刺你的眼睛,唯恐你看不见它有多鲜艳似的。

正品的质感是贴肤却毫无感觉的,没有感觉就是最好的感觉。而仿品的质感却因为面料的静电、缝线间距的粗疏、偷冒的线头等防不胜防的细节,败了那种无感的好体验。

这像不像做人?

初出茅庐的少侠到处拔刀舞剑,唯恐别人不知道他会武功;而真正的高手可能是馄饨摊上的老头,只在危难之时出手,手指之处剑气即到。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内在匮乏的人,举止张扬,贴了若干标签来给自己撑场面;而内在底蕴丰厚的人,反而低调、谦和,因为他不需要用浮华的外显来为自己证明。

2

正品的衣服用料富足,舍得、包容。

正品裙摆的宽度和长度都非常奢侈,你根本不用担心行走、坐卧时会走光或拘谨。而这部分的用料,在宽窄和长短上是否增减一寸,目测或穿着时感觉并不会很明显,可只要穿着者开始行动,这布料的富足就带给人极大的自由度和舒适度。

这也像大智慧大境界的人,无论多么局促,也会给你足够的余地,让你可以自由发挥。而那些只会做表面功夫的人,总在一些看似不紧要的地方投机取巧,让人毫无防备,苦不堪言。

3

正品衣服的立体裁剪以人为本。贴合人体的立体裁剪是为了关照感受、提升气质。

那么,二者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在肩和袖的部分。

立体裁剪的肩一定是略往里收的,袖笼和袖子特别窄,这种设计可以很好地贴合身型,并以窄、细、收的方式来彰显女性的柔美。而仿品的肩宽、袖笼和袖子都是正常值,虽然也合身,可就因为少了那一点紧、窄、细,时尚感和柔美感被减弱了很多。

我发现很多高级成衣的最大特点在于,肩型服帖、袖笼特窄,甚至会限制手臂的大幅度动作,而时尚感和高级感就是从这服帖和限制中体现出来的。

这不正像做人吗?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该收敛的地方必须有控制。足够宽长的裙幅甚至可以让你自由奔跑,可这紧窄受限的肩袖却会适时提醒你在前行中勿忘肩上的责任、行为的自律。

摊开满床的裹身裙,正品在一堆仿品当中,就像一群网红脸里来了一位名门闺秀,带着秀外慧中的气质。

当然,穿正品还是穿仿品都是自己选择的自由,都可以让我们穿得很乐呵。

只是我们需要懂得正品的价值,尊重正品的身份,不再对正品的贵而耿耿于怀。

真就是有真的实力,贵就是有贵的价值!

懂得感恩更显人格高贵

某日一大早,打开朋友圈,里面是铺天盖地的感恩图片和告白,原来是感恩节。

回复了几个“感恩”词之后,我的职业病又犯了,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感恩”。

网上对“感恩”一词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的回报。”基本解释里有一句引起我的注意:“感恩是你对一个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够亲密的人给予你的帮助所产生的亏欠心理。”

为何感恩是对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够亲密的人才会有呢?自己家人给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无需感恩的吗?这让我想起上中学时看过的一篇文章——

一位十几岁的女孩和妈妈拌嘴,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在外面走了很久,天都黑了,又冷又饿之际才发现身上没带一分钱。

她徘徊在夜晚的街头,看见路边有一个简陋的面摊,一位婆婆在卖热汤面,温暖的炉火和热面的香味,让这个女孩难以挪动步子。卖面的婆婆看出她的窘境,问明缘由,便让她坐到桌前,给她端了一碗热汤面:“趁热吃吧,不要钱,赶紧暖和暖和……”

女孩瞬间泪崩:“婆婆,您对我太好了,您对我的恩情我怎么报答啊……”

卖面的婆婆轻轻叹了口气:“姑娘啊,我不过给你一碗面而已,可是,你长这么大,你母亲不知给你做过多少碗面……”

女孩幡然醒悟,感谢完婆婆,一口气跑回家,扑到妈妈的怀里……

这篇短文里反映的就是我们习惯的认知:和我们没有关系或关系并不亲密的人,如果给我们滴水之恩,我们恨不得涌泉相报。可是对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所给予的一切,却仿佛空气一般的存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应当,所以视而不见,甚至还会挑剔厌烦。

还有一次,我和另一位婚姻情感导师作了有趣的探讨:爱人缘尽分手,爱的尽头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爱的尽头不是恨,而是漠然。如果还有恨,说明没有真正放下那个人,而漠然和淡忘才是爱的尽头。同行却说,她的研究发现是:爱的尽头是感恩。你会感恩对方陪你走过的人生路,就算曾经的伤痛也是帮你修的人生功课。

这段话让我琢磨了很久,现在回想起来,深以为然。

“恩”是没有权利得到却得到的东西,对“恩”有感谢的感觉就是“感恩”。

那么,什么是我们没有权利得到的呢?路人给你的一个微笑;朋友发来的一句问候;乘电梯时有人帮你按楼层;推开家门,喷香的饭菜已经摆上桌;体检报告显示身体健康;网购来的衣服出乎意料地满意……这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你也许会说,不至于吧?这不都是最不起眼的小事吗?这不都是我本来就该有的吗?请问,哪一项是你本来就应该有的呢?想一想,没有一样是我们理所应当得到的。

感恩,不分大小,时常心怀感恩,会让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激增:这么多本不该我得到的东西我都拥有了,想想都觉得心满意足。

幸福并不是来自你拥有东西的多少,而是来自你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所持有的感恩心态。

感恩,并不会把自己变得渺小低微,反而更显人格的高贵,更受人尊重。在能量层面,你感恩什么就等于将你的能量聚焦在那里,激活那份振动频率,越感恩越收获,越感恩越丰盛。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懂得感恩的夫妻和和美美,羡煞旁人;在职场里懂得感恩的人,遇到了更多的贵人;在生活里懂得感恩的人,总是招人喜欢,受人信任,活得轻松快乐。

受恩莫忘报,施恩莫望报。真正的爱不图回报,期待回报的爱是等价交换,或是以爱的名义去操控。爱,不是为了拥有或操控他人,而是给了你为他多做一些事的动力;恩,绝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你内心愿为他去做事,同时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喜悦丰盛。

最后我决定去践行感恩——值此感恩节,说了这么多感恩的话,还不如去做些有意义的实事。我找出闲置的衣服、棉被,打了一个大大的包裹,扛到邮局捐给有需要的贫困山区。做着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感恩:上天对我真的很眷顾,让我不仅丰衣足食,还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

“恩”,其实就是爱的能量场;“感恩”使这份能量开始流动。施之自然,受之坦然,我们在施与受的能量流动中不断成长!

“知道”和“做到”

我们来念绕口令:“我们常常以为我以为的就是我以为的,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常常活在由自己的感官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里,我们都是闭着眼睛摸大象的瞎子,也是自己井里的那只仰望天空的青蛙。

我们常常坚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却忽略了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月亮也是有背面的,天外还有天。

或者是知道这些道理,也认同这些道理,可事到临头能清醒地认知并真正做到吗?

结果往往是——

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常说做人要“知行合一”,也深知“知易行难”,却仍旧自以为已经知道已经做到了。

事实上,“知道”和“做到”之间,有时只是一层窗户纸,有时却隔着千山万水。学了再多再好的知识,如果不能在生活中践行,那也只是枉然。

知道却做不到;知道自己知道却做不到;知道自己知道做不到却还是做不到……“知道”是会背九九乘法表,“做到”是生活中会用乘法算账。

身边很多人不停告诉你“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应该”这个词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是最无力的,尤其在“价值”面前。

一个人做一件事、做一项选择是一种行为,可推动这种行为的是价值。价值是实实在在地对你说,这样做对于你有何好处。这个好处并非是钱,精神的愉悦、心理的满足、身份的认同是更深层的价值。总之,在我看来,直面问题、接纳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成年人心态成熟的表现。有知识不代表有智慧,有文化不代表有修养,有身价不代表有身份。我们必须先把自己做好,才有资格和能力去影响他人,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对社会对世界最好的贡献。把学到的知识一点点地在生活里践行,就是在真正做你人生的功课了。

爸爸战斗过的地方

2015年,我和妈妈、姐姐完成了一件几十年的夙愿——来到爸爸生前工作的地方。

原来,爸爸工作时是这样的,我仿佛重新认识了我的爸爸。

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叫过“爸爸”了,现在如果再发出这两个字的音,都感觉有些生疏。爸爸1994年就因病去世了,走的时候才50岁。

到我这个年龄,会感觉称呼“父亲”比较正式一些,可我还是习惯叫“爸爸”,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还是当年那个坐在爸爸自行车横梁上的小女孩,是那个青春期和爸爸顶嘴吵架的姑娘。

我的爸爸出生在河南小城的一个平民人家。20世纪60年代初,他大学化工专业毕业,被组织秘密进京,懵懵懂懂进了北京才发现,一步登天进了国家最高的保密单位:七机部××研究所。

后来我才知道,当年的七机部是做洲际导弹(航天)研究的。他在那里从事导弹科研工作。这对于出身平民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他将自己火热的青春投入到了工作中。

爸爸和妈妈是在老家认识的,妈妈也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生,在她的工作领域同样出类拔萃。爸爸妈妈结婚后分居两地,那个时候爸爸的工作性质非常保密,和家人也不能提及自己工作的详情。妈妈到北京探亲也只能住在生活区,每天目送他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从没进过距离不远的研究所大院。

时事弄人,“文革”期间爸爸妈妈的工作都受到了冲击,陆续回到老家工作。父母一直有着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单纯,我们姐弟三人从小就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长大。从小我们没什么玩具,可家里却有两个满满当当的大书柜,大院里的孩子们都习惯去爸爸的书柜里淘宝,我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爸爸买的70年代版本的《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

爸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从早到晚坐在沙发上捧着本书看。他戴副黑框眼镜,不苟言笑,性情耿直,说话不拐弯。他对家庭负责,对妻儿关爱,但这份情感是不外露不表达的,在我记忆中,他从未把孩子抱在怀里叫“宝贝”或“乖乖”。如果我们犯错,他的大巴掌就会重重地拍到我们的屁股上。我记得自己大概6岁时崴了脚,被爸爸抱了起来,小小的我受宠若惊,那感觉记忆犹新。

爸爸个子很高,平时骑一辆二八大链盒自行车,星期天总会一辆车载着三个孩子去姥姥家。姐姐坐在后座,我和弟弟挤在前面横梁上,弟弟在最前面,我就挤在爸爸宽大温暖的怀里,清风掠过我们的脸庞,妈妈在旁边骑一辆小自行车,一家五口的温馨记忆一直都留在我的心底。

爸爸一生耿直清高,他是专业领域里的巨人,却是世俗生活里的弱者,不懂得迂回曲折的人际关系。由于专业无用武之地,所以他总有些郁郁不得志。小时候偶尔听他提起在北京工作的辉煌与神圣,我们三个孩子都似懂非懂。这位曾经在中国航天领域里挥洒青春的人,回归到普通的生活里,就是每天下班手里托着一块豆腐或一包馒头回家做饭的居家男人。

我和姐姐到了中学都会上晚自习,他去接我和姐姐回家,高大的身形和严肃的表情吓跑校门口一群等着撩女学生的“小流氓”。他会一路告诫我和姐姐,不许爱慕虚荣不要讲究吃穿。

爸爸妈妈毕竟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虽然只有紧紧巴巴的工资,可我们家是最早买电视机的人家,九吋黑白电视机在当地引起轰动,开电视时会有很多邻居像看电影一样挤满我家屋子、趴在我家窗口。我记得我看过华主席的新闻,看过中国最早的电视广告,我们在有限的环境中一直保持着一颗向外看的心,这些都是爸爸妈妈给我们的。

爸爸妈妈两个人都是普通干部,用他们微薄的工资培养我们姐弟三人上大学。当我和姐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父母终于可以喘口气享享福了,爸爸却在他50岁那年患病去世,一直也没有再回到自己曾经最心爱的单位去看看。当时姐姐分配工作在外地,弟弟也在外地上大学,只有刚参加工作的我一直陪在他身边。那段时间我和爸爸的感情连接最深,爸爸去世的当晚,是我握着他的手看着他离去的。

我后来离开家乡出外闯世界,在外地漂泊时经常梦到父亲,那一幕幕都是我童年记忆里的生活画面,没有恐惧,只有亲切和熟悉。后来学了心理学才明白,那是因为我孤身在异地,内心缺乏安全感,而父亲是我力量的源泉。

2015年春天,我无意中得知爸爸原来的单位还在,便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于是在朋友的帮忙下,带着妈妈和姐姐走进了这神圣的保密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72岁的妈妈还记得当年那个大门的方位,当她看到大门,一时之间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当我和姐姐站在那神圣的大门前时,一下子明白了爸爸生前的郁郁之感。我们小时候偶尔会听他说起他的单位他的导弹研究,但我们对此毫无概念,还嫌他唠叨。可那时那刻,当我们站在威严的大门前,通过重重关卡,办了各种手续才得以迈进那神秘而神圣的大门,并找到了父亲生前工作的那栋大楼——虽然里外都已经重新装修,并改了名字,但还保持着原来的结构,楼外层爬满了森森的爬墙虎。

我们站在楼外感慨万千,我能感知那里就是爸爸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因为我分明感到自己浑身发僵,手脚发热,甚至能感觉到爸爸在对着我开心地笑……那是冥冥中的力量,是爸爸在指引我们去到那里,那一刻我感觉到父亲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流进自己的血脉,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的父亲,曾经那样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曾经为共和国的导弹事业奉献过自己的青春,曾经登上那么高的人生舞台,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终于变得丰满、丰富起来,当孩子能够为自己的父母感到自豪时,父母给予的力量就更加丰盛……

我们在航天博物馆里拍照留念,并了解了中国航天历史,知道有无数像爸爸一样的人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他们为大的系统做事,肩负着大的使命,他们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却是历史辉煌事业的奠基人和建设者。

我在航天博物馆买了三套航天读物,给家里的孩子们一人一套。妈妈说:“怎么买那么多,他们又看不懂……”

我说:“看不懂没关系,摆在书架最上方,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爷爷(姥爷)曾经如此辉煌,让他们为自己的祖辈感到骄傲。我们身上流淌着优秀的血液,我们有资格有能力活得更好!”

谁不是委屈大的?

1.家有小女初长成

我家小妞高三那年,9月下旬顺利结束托福考试后打算出国,我以为她要就此在家轻松玩到入学,谁知她转身就去申请做国庆节九天托福集训营的助教工作。

我看着她因考托福爆出的一脸痘痘着急道:“你好不容易才脱离那没日没夜的苦海,怎么又进去了?做助教很辛苦的,你又没做过。”

妞不以为然:“没做过才要做,辛苦怕什么,我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呢!”

女儿长大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妈妈当然要支持!

我叮嘱她:“你是助教里唯一的女孩,年龄最小,熬夜跑腿出力的事多让那几个男助教做,你做力所能及的就好。”

她白我一眼:“那哪行?做助教就是要服好务。我们上课的时候,助教都陪我们熬了一夜,还要给老师跑腿买饭,安慰情绪失控的同学,替生病的同学买药送饭。人家能做的,我也可以。”

女儿长大了,有服务的意识了,妈妈要支持!

约定好妞每天给我微信报平安。第一天是夜里12点,第二天就变成凌晨2点多,一大早她又发信息说:做了助教后才体会到助教的辛苦,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

女儿长大了,懂得责任与担当,我既心疼又欣慰。

2.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被看见

一天下午,妞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实在扛不住了,回房间休息一会儿。

她跟我说起几天里做助教的情况:“活儿都是我做了,可是那几个不干活儿的人却抢着邀功,老师夸的也是他们几个……”说着说着,在电话那端有了情绪。

我开解她:“是的,宝贝,现实的世界没有你想象中的公平……”

等她情绪稍稍平复了,我接着说:“其实你也可以学他们偷偷懒、邀邀功,只是你愿意吗?”

妞在电话那头说:“我才不要像他们那样呢!”

我说:“所以,是你自己选择了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是你选择要踏踏实实多干活的,对不对?只是你期待你的努力都要被人看到并被认可,做一点事就想得到夸奖,这是小孩子的心态。你是高三学生了,已经长大了,开始走向社会,外面可不像在家里,爸妈都会照顾你的情绪和感受……”

妞在电话那边沉吟:“嗯……”

“你知道吗,宝贝,我并不担心你吃苦,我只担心你能否受得了委屈……”

妞开始在电话那头抽泣。

我说:“现实社会中,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被看见,都会被承认、被夸奖。妈妈到了这个年龄,经历得比你更多,可能做了很多,不但不被认可,反而还会被误解被攻击,那怎么办?难道我就因此什么都不做了吗?”

电话那头的声音开始稳定了:“哦,妈妈……”

“我们做事是为自己做的,做什么样的事取决于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是为自己做的,又何必为一时的得失感到委屈呢?”

“嗯……”

“妈妈还要提醒你,你刚开始工作,不用太过卖力地付出。因为你越是过于付出,内心就越会期待得到认可和表扬。期待一旦落空,反而会有情绪,同时身体也扛不住,结果事情也可能虎头蛇尾。所以,先保证好自己的身体,做你该做和能做的,同时明白是为自己而做,不期待必须有回报,这样的话,一旦真的有了回报,你会加倍开心的。”

妞在电话那头破涕为笑。

“好了,想通了,就去睡一会儿吧,连续几天熬夜谁都会撑不住的。把自己的身心状态调整好,才能保证接下来几天做好助教。第一次工作,不必争意气,善始善终最重要。”

妞的声音明显释然了很多,挂了电话去睡了。

其实我很心疼妞——

她考托福这段时间压力很大,经常熬夜,爆了一脸痘痘,刚去美容院清了两次,挤痘痘时两层楼都听得见她的号啕大哭,完全是个孩子。美容师反复叮嘱她不能再熬夜,可她戴着口罩继续冲进集训营做助教,去服务那些比她大很多的老师和学生,估计回来后还得去清痘大哭一回。

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恨不得把她捧在手心里。可我再爱自己的孩子,她的路最终还是她自己去走,该体验的挫折还是要她亲自上阵,父母真正能给孩子的,就是精神上的支持与爱的祝福。

3.谁不是委屈大的?

心疼完妞,不由得开始心疼自己。

想起刚才给女儿说的话:“我不担心你吃苦,我更担心你受不了委屈。”我的委屈也来了。

委屈,这两个字看着就让人委屈。

委屈是孩子对父母特有的情绪,真正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没有委屈。我承认自己内心有个委屈的小孩,想起自己一路走来所遭受的各种不公、质疑、非难,有时真感觉挺委屈的。只是人到中年,不能找爸妈哭诉了,那就自己咽了吧。咽着咽着就习惯了。谁不是委屈大的呢?

马云说:“男人的胸怀都是委屈撑大的。”

女人呢,其实更不容易,谁不是委屈大的啊?

世界也是公平的,你想做成多大的事,就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和委屈,你也能够收获多大的人生价值。

干了这杯委屈的酒,该干吗干吗去!生活中美好的事都在等着我们呢……

做真正喜欢的事,选值得爱的人

女儿今天要独自飞往美国读大学。

写下这句话,一直在回避这件事的我,真的流泪了。

女儿出国读大学是好事,说明我的宝贝长大成人了,要展翅高飞了,爸爸妈妈把所有的爱化作祝福陪伴你远行。

我不知道别的妈妈会在这个时候做什么,反正一直到离女儿出国仅有一个月的时间,我还什么都没准备,甚至回避陪她去做出国前各种体检、签证的事,只告诉她我很忙,让她自己去准备自己的事。

甚至有一天上午下大雨,女儿自己去毕业的中学开证明,带着哭腔给我打电话说地铁停运了,她一个人在雨里打不着车,到处找公交站。

我很心疼,但还是很镇静地跟她说:“好了,宝贝,妈妈知道这个时候你会很着急很想哭,可妈妈这个时候帮不了你。以后你一个人在国外,还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解决问题比找妈妈诉苦更重要,所以赶紧去找公交站吧!”

放下电话,我也觉得自己“铁石心肠”,可妈妈再爱孩子也不可能代替她做所有的事,她要学会独立照顾好自己的人生,尤其在出国之前,先经历一些这样的事,积累些经验,总比在国外打电话找我哭更好。

学心理学时,我第一次看到那句话:“真正的亲子之爱是指向分离的”,当时感觉很刺心,想立刻闭上眼睛装作没看到,可最终还是告诉自己:这是事实。

这种指向分离的亲子之爱,现在越来越清晰地逼近我面前。

女儿要出国这件事,我一直在回避,甚至一直都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好像一切如常。

我对女儿说:“现在又不像以前通信困难,经济紧张,那时候留学生要靠写信和攒钱打国际长途才能和家人沟通。现在多好啊,每天都可以视频聊天的……”

甚至女儿问我:“人家说送孩子去国外读书,爸爸妈妈都哭的不得了……”

我也“轻描淡写”地说:“我觉得我不会哭的。你出国上学是圆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是好事喜事,我一定高高兴兴。同时,爸爸妈妈都很忙,好多事等着做呢……”

其实,我知道是我一直不想面对这个话题,也不愿意让女儿为我们担心,我知道只有我们都可以好好地照顾好自己,对于彼此才是最好的祝福。

还是有好多话需要叮嘱——

01

宝贝,永远记住:没有什么比你的安全健康更重要!

你能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人生,就是给爸爸妈妈最好的回报。

在穿着用品上够用实用就好,但在安全健康方面你不用节省。

不要为了省钱或省时间一个人坐夜车或搭顺风车,不要图便宜住治安不好的旅馆,这是最起码的自我保护。

不要在吃饭方面凑合省钱,要保证一日三餐营养到位,吃饭的钱再多也不会比进医院的钱多。

尽量不要晚归,尤其不要单身晚归,去哪里尽量和同学朋友一起,太刺激玩闹的地方还是少去为好。

刚到一个新环境,保守一些没有坏处。

你要学会出门前看天气预报,看新闻路况,包里要带上伞、小包装的隐形眼镜盒、框架眼镜、纸巾、纸笔等必备物品。

办重要的事之前,一定提前列个清单,把该准备的证件备齐,把能想到的可能性都准备好;能提前打电话预约好的一定不要图省事,不要想当然别人“应该”在那里等着为你办事,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那么多爸爸妈妈,多做准备并不多余。

你要记得,所有的从容应对不是手足无措地无奈接受,而是充分准备之后的接纳变化。

我们都会遇到办事不利、突发受阻的情况,着急、委屈、恐惧这些情绪会出来,妈妈都理解,可是请先把这些情绪放一边,先问自己:“怎么办?”而不是茫然哭诉:“怎么会这样?”

要把注意力先放在解决问题上,积极想办法去尝试,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都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难。

等事情解决完放松下来后,就可以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诉苦了。把你当时的委屈、害怕、担忧伴着鼻涕眼泪一块发泄出来吧,我们就是你最好的倾诉对象。

当这些负面情绪全部发泄完后,再跟爸爸妈妈讲讲你是如何积极面对解决问题的,让爸爸妈妈也跟你学几招,我的宝贝又因此长本事了!

一个人在外,要学会理性与感性并重。遇到问题,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情绪。

也许,你还可能犯错,甚至捅娄子。

你可能会担心被爸妈骂,让爸妈担心,可能想隐瞒下来自己偷偷处理。

宝贝,请千万记住:爸爸妈妈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有多优秀多完美,而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人这一生,谁会不出错,谁会没失误?

我们就是在失误中获得经验成长起来的,爸爸妈妈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如果你真的做错事,又瞒着爸爸妈妈,自己去紧张慌乱地处理,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伤。

所以,爸爸妈妈是最值得你信任的人,我们可能真的会骂你、会生气,而更多的还是考虑如何去更好地保护你,让你的未来少受伤害。

我们依然会爱你,并为你骄傲——因为我们的宝贝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面对,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面对、解决,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学会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后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你的人生,也因此而成长。

02

不要为眼前的利益偏离人生的方向。

你去了美国,不要做代购。

妈妈没有任何歧视代购的意思,正是因为知道做代购很辛苦,是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心血才可以做好,所以我才提醒你:不要做代购,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做代购,你要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直线前行。

你在童年时期,就明确了自己未来要到美国读书。现在你的梦想初步达成,需要你集中心力精力去达成。

很多孩子到国外读书,发现帮国内朋友买买东西做做代购,很快赚到些钱,会让你感觉赚钱很容易,所以会继续投入精力去做代购,结果呢,这些轻易得到的眼前的利益就会牢牢吸引着你持续深入,你就偏离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年轻女孩子做代购,天天在花花物质世界里跑来跑去,除了刺激你的物质欲,似乎得不到更多的精神滋养,慢慢就会影响到你的学业,没有哪家公司以后是要购物专业毕业的吧?

假如你真的喜欢做代购,也可以啊,很多职业代购真的很努力也很优秀,做个好代购也是需要付出辛勤努力的。

按优秀代购的标准来看你,无论从商业眼光、精打细算、吃苦耐劳等各个方面,你似乎都没显示出过人之处,也就是说:你要是做代购,未必能成为代购群体里的佼佼者。拿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板抗衡,这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妈妈年轻时认识一对夫妻,在当地职业高中教美术,夫妻俩在美术方面都很有才华,后来双双停薪留职到中央美院进修,踌躇满志打算开创艺术家之路。

进修结束后俩人想留在北京打拼,他们想先在北京生存下来。妻子就在批发市场接了一个服装摊位,想着一边挣钱一边发展俩人的艺术人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就怕进错平台、认错身份。如果把林黛玉放到刘姥姥家去种地,她只是个没用的病秧子,原来的优势就是现在最没用的缺点。

果然,接下来的生活就无法掌控了:妻子主外,每个月至少20天都在往南方厂家进货的大巴车上,长期拖拽大包裹大纸箱,画画的手指都变形了;丈夫主内,守摊卖货,可他不善沟通、骨子里清高,经常和顾客吵架、和市场管理人员闹矛盾。

他们原以为忍一忍,在批发市场客串几个月,就可以继续在美术馆、画展里游走了。可是,上了船哪那么好下来?所有的积蓄投资进来,没赚到钱还积压了很多衣服,舍不得放弃就要继续再借钱投资进新货……

就这样,他们一年一年被困在这个并不适合的平台上,被琐碎的小生意消磨了棱角,局限了视野。他们在批发市场,更像两个不谙世事的老师,到了艺术界朋友圈子里,他俩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地摊气息。

三年后,俩人狠狠心卖掉了摊位,回到小城的学校继续做老师,再也不提自己的艺术梦。

亲爱的宝贝,我把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讲给你听,是要叮嘱你:一定要清楚自己未来要什么,集中精力向着那个目标前行。千万不要为眼前的小利益偏离自己的方向,选择大于努力,平台决定价值。

人生,要么吃学习的苦,要么吃未来生活的苦,你总要选一样。

03

做真正喜欢的事,选值得喜欢的人,宁缺毋滥。

女儿去美国读大学选了心理学,是她自己选的专业,我和她爸爸都表示支持。

有天女儿忽然跟我说:“妈妈,我是不是选错专业了?大家都说心理学太小众了,不好找工作!”

我问:“那你觉得要选什么专业是好找工作的?”

她迟疑了下:“他们告诉我说去学大数据。”

我问:“我不懂,你懂吗?”

她摇摇头:“我也不懂。那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这些好找工作啊!”

我问:“你说到这几个专业的时候有兴奋的感觉吗?”

她乐了:“没有……”

我说:“我从不相信什么小众专业不好找工作这个说法,我只认为你只有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才会有持续的热情和灵感学好它。”

所有的工作只和你的专业能力是否强有关,如果你选了一个热门的专业,只代表你一头扎进这个专业的蓝海,可是如果你不喜欢并且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你就是在这个领域里也是不起眼的芸芸众生,这样的人生有意思吗?

心理学专业再小众,存在就代表有需求,把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做精做专,服务好有限的人群就足够了,你还想啥呢?

摆地摊门槛最低,就业门路最广,随时开张上岗,满大街都是你客户,你做不做?

做你真正喜欢的事,选你值得喜欢的人,宁缺毋滥。

未来你找男朋友也是这个道理。

我知道你挺郁闷,长这么大还没有谈过恋爱,好像现在男孩子都喜欢网红脸类型的女孩。

这样品位的男孩怎么配得上你?

我明白作为女孩子会有些失落,但是这并不影响你的未来。

女孩,未来成为女人,我们并不是为了取悦男人而活的,所以不能因为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就去把自己整成什么样。喜欢千人一面的男孩自己也一定是人云亦云的一员,不懂得欣赏你独特之美的男孩,根本配不上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他人的标准来改变自己,也改不了多少,改不了多久,为了迎合他人口味改变的女孩也得不到尊重。

不同的花朵只是绽放的时间不同而已,你是如此天然、纯真、独特的花朵,一定会有真正懂得欣赏你、呵护你的男孩出现,只有真正懂得欣赏你尊重你爱你的男孩,才值得你去爱。

所以,你并不需要为让很多男孩喜欢而改变自己,只需要做好自己,爱那个真正爱你的并值得你爱的人就够了,宁缺毋滥。

我知道现在社会风气开放,男孩女孩都很容易牵手或分手,也知道年轻人也都喜欢去夜店玩,我不能说这一定都有问题,只是这种场合诱惑和危险因素会多。

爱玩是人的天性,对时尚热闹的地方有好奇心很正常,和信任熟悉的朋友们一起偶尔去感受没问题,但若经常泡在这些地方就难免不湿鞋了。

女孩子,要学会把自己当作珍宝,不随便让自己沾惹污浊,这是对自己的保护和爱惜,自尊、自爱绝对是永远没错的。

妈妈作为过来人告诉你个事实:男人就算自己很爱玩,可如果找真爱伴侣的时候,是不会在夜店这种环境找的。

所以,你要懂得自己的人生究竟要的是什么,不要被眼前的利益障碍了远方的目标,当下的快乐不能损害自己的未来,再颓的事情也有积极的意义,一念之转海阔天空。

04

所有的“狠心”,都是因为爱你!

再回到下大雨那天的晚上,经历了上午在暴雨中打不到车的委屈,经历了到学校没带全证件白跑一趟的辛苦,哭了好几桶眼泪的女儿开始认真起来,列好清单一件件对照整理各种证件,自己还念叨:“这一次真把我教训改了!”

做父母有时真的要“狠狠心”让孩子去经历些挫折,因为真正的亲子之爱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爸爸妈妈所有的“狠心”,都是因为爱你!

今天早上,为宝贝煮了一碗饺子,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祝福我的宝贝一路平安,无论你长多大、走多远,爸爸妈妈的爱与祝福永远伴随你。

你值得这么贵

女儿学音乐专业,天天离不开钢琴,可是钢琴成绩一直差强人意,跟过不同的老师学钢琴,一直未见大的突破。每每在家听女儿练琴,我都能从琴音里听出她的焦躁和无奈。

后来终于辗转找到一位著名的钢琴老师,系某音乐学院名师,海归,经常出国演出,有多个荣誉头衔,而最令人侧目的是——贵。与之前女儿学钢琴的费用相比,价格高得有点令我们无所适从。而且学钢琴这事儿也不是十节八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才进个门,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可女儿的钢琴提升迫在眉睫,我们还是决定去试试,也许贵真的有贵的道理呢。

我亲自送女儿去,一路琢磨着:“哼哼,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贵在头衔和包装上。”

到了一个环境幽美的小区,敲开门,见到了这位钢琴老师,有种很自然闲散的风度,好像就是印象中钢琴家的样子。

好吧,第一印象不错,至少是我见过的能让我放心又放松的钢琴老师。之前见过的钢琴老师,坐在钢琴旁边似乎都有一种让人“如临大敌”的紧绷感。

45分钟的课,我就在小区里溜达等候。下课就是一眨眼的事儿,只见女儿满面春风地蹦跶着向我走来,眯起眼睛向我感慨:“妈妈,这老师真不错!”

哎哟!这么快就洗脑了啊?我好奇极了:“是吗?快说说,怎么个不错法?他到底和普通老师有什么区别?”

女儿向我一一道来。

“他眼睛很毒,看问题看得准,而且角度很特别。”

“哦?比如?”

“他说我弹琴时候的坐姿有问题,是这个坐姿造成了我弹琴时状态紧绷无法放松。而之前,很多老师都看出我弹琴紧张,可就是说不出来问题出在哪里。今天这位老师一眼就看出我坐姿重心不对,造成我用力过度……”

“看问题稳准狠,的确算是好老师!”我肯定地点了点头。

的确,好老师和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这一点:能从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上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是一眼看到,一语中的,一招制“敌”。这一切基于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超强的感知能力,换句话说:好老师是跳出问题看问题的。

女儿接着兴奋地说:“老师让我每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坐在钢琴前找正确坐姿带来的美妙感觉……”

哎哟!不仅一眼看出问题所在,还能开出最简单的“药方”,让你轻松解决“顽疾”。

“妈妈,你知道吗?这位老师让我每天只需练琴一个小时就够了,其中半个小时都用来找感觉。哈哈,只有一个小时啊,要知道以前的老师都是让我每天练习至少三个小时,还有让我每天练习八个小时的,我基本上听完就半条命没了。更重要的是,我在挨了批评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状态下,再去继续练琴三四个小时,往往只会越来越郁闷,越来越紧张……”

“解决问题简单轻松有效,有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法,还能让学生欣然接受并充满希望,果然是好老师!”我继续称赞。

女儿说到最后眼睛开始发亮:“老师还说,弹钢琴并不是机械的技术活,而是一种能量的流动,那股能量是有生命的,要感受到自己和钢琴之间的这种能量是活的……我听完这句话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开始爱上眼前的钢琴了。当我听到老师弹奏时,我好像第一次感觉弹琴是这样美好的事,钢琴曲是这样的动听,妈妈,我现在特别想弹钢琴……”

看着女儿兴奋发亮的眼睛,我看到她终于开启了她与钢琴的美妙之旅,她终于开始享受钢琴。能为女儿开启一段轻松愉悦的人生之旅,这样的好老师值得这么贵!

怀揣无限的热情,将一件事情赋予美好的意义,并感染和影响学生去热爱,使学生有了内在驱动力,这样的老师的确是好老师。

如果学习一件事让你感觉辛苦疲惫,要么是这件事情不适合你,要么就是你的方法有问题。好的老师会让你明白:想要做的,都可以做好;可以做好的,都可以做得轻松。

如果一门学问本身很好,却让学生学起来感觉晦涩难懂不能应用,那这一定是老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好的老师就应该把高深的学问深入浅出讲明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出,有效果。

我的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发来朗诵练习的音频,听起来她是按照授课技巧努力在做,可就是感觉拿腔捏调不自然。

我听完音频对她说:“你朗诵的时候内心的愉悦度不够,嘴角一定是习惯性朝下的,所以语气所传达的欢快感就不足。”

此言一出,把学生吓坏了,以为我有千里眼,隔着几百公里也能看到她朗诵时有无嘴角上扬。

更有学生总结说,我给他们纠正吐字发音的时候,能把他们的口腔细化成一个坐标系,舌尖位置、口腔内膛、气流运行路程都能精准到一个一个的点,而这一切同样是靠我的耳朵听出来的。如果我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这一语中的、一招制敌的能力从哪里来?

有学生做打开手臂的动作,大致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却总感觉拘谨有余,气场不足。她也很想做到有力有范,可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对她说:“把你的腋下打开,手腕不要打折,手指尖到肘部保持一条直线!”

结果——治愈!

有学生在作业中讲述,她从来不愿麻烦别人,连搭乘顺风车都是“打死不坐”的,即便麻烦了别人,也一定会赶紧做些事补偿,她认为不给别人添麻烦才是美德。

我给她作业的反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麻烦’出来的,是在付出与收取的相对平衡中发展的。你说你‘打死不麻烦别人’,这让我想起张德芬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再给你加一句:你真的只剩你自己了。”

她看后瞬间泪崩,已经多年不会哭的她关在房间里哭了个痛快。

难道我只是把她惹哭就算了?一切改变源于信念,当她固有的信念松动并尝试着改变的时候,她的外在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她变得越来越柔和美丽,也乐于去赞美别人了,更不再天天叫苦叫累了……

所以,回到正题,好老师看问题稳准狠,解决问题简单有效,他能激发你的梦想、挖掘你的潜力,支持你轻松快乐地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