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智伯瑶
不靠谱的继承人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其实,这句话的完整版可不止这几个字,原话说的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句话其实还透露出一个意思:富不过三代,钱是花得最快的。必须承认,在古代,如果只是让后代继承富贵,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我们先不管后代们认不认同,可能他们觉得能继承富贵就够了,别的可以慢慢学。但实际上,古人想要家业能够持久地传下去,继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回要讲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要知道,晋国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实力很强的一个,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实力如此强大,背后自然有国君的功劳。没有晋国前期的那些国君的努力,晋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后来晋国的国君越来越不给力,晋国就逐渐走了下坡路,晋国的卿族势力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势,他们的治地,俨然成了“国中国”。
到了晋平公时期,晋国有六卿争权。几十年后,掌权的卿族就只剩下四家了,它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其中,智氏和赵氏势力相对较强,两家轮流把持国政。巧的是,两家的命运轨迹都是从确立继承人之后开始改变的。
智氏的祖先是荀氏,封地在智邑(今山西永济)。据说,当时智氏为选继承人很是费了一番脑筋。那时候智氏当家的是智宣子(荀申),他想把自己的儿子荀瑶立为继承人,这时有一位族人站出来反对。此人名叫荀果,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对智宣子说:“请您再考虑一下,我认为荀瑶不如荀宵。”
智宣子看了看他,说:“说出你的理由。”
“遵命!荀瑶有五个过人的长处。一是仪表堂堂,二是精于骑射,三是才艺双全,四是能言善辩,五是坚毅果敢。这些都是他的优点。”
“那你说的荀宵有哪些优点?”
“荀宵没有优点。”
智宣子听完就愣住了,因为他分不清荀果到底想帮谁,就问:“你到底是谁的说客?”
“请您听我说完。虽然荀瑶有五大长处,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居心不仁。他虽然能用五个长处来制服别人,但目的却是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这样谁还能和他和睦相处呢?如果真的立荀瑶为继承人,那咱们智氏离灭亡就不远了。”
智宣子听完了荀果这番慷慨激昂的话,点了点头,虽然看起来是一副听懂了的样子,但其实他根本没认真听。
最后,智宣子还是立了荀瑶为继承人。荀果听说后,心想不能留下来当炮灰,你想玩命别带着我。于是,他主动请求脱离智氏,另建家族。
就在智宣子选继承人的时候,晋国的另一大卿族赵氏的家主赵简子(赵鞅)也没闲着,他也在琢磨着该立谁为继承人。
赵简子是谁?他爷爷赵文子就是《赵氏孤儿》里的那个孤儿赵武。
在当时,赵简子属于晋国的实权派,由于此时晋国的公族势力已经很弱小了,所以对赵简子来说,选择谁来继承自己的事业,是关系到家族兴衰的大问题。
赵简子的众多儿子中,有两个儿子最受他关注,年长的叫伯鲁,年少的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该立谁当继承人好,就想了个办法。他把平时训诫儿子们的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了两个儿子,嘱咐他们:“这个要好好记住。”
之后,赵简子就没再提过这件事。
三年后的某一天,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告诉他们,要考试了。
赵简子说:“来吧,开始背诵。”
伯鲁张口结舌,因为竹简上写的东西,他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毕竟这都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赵简子很失望,就问伯鲁:“我给你的竹简呢?”原来伯鲁早就丢了。
接着他又问无恤:“无恤,你来讲一下竹简上的内容吧!”
无恤二话不说就开始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没路费的,读书……每天早晨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我能,我可以……”无恤慢悠悠地全背出来了。
当然了,竹简上的内容是我编的,赵简子不可能让儿子们背诵这些东西。总之,赵简子要求背诵的内容,小儿子无恤都背下来了。赵简子很满意,问无恤的竹简在哪儿,无恤马上从袖子里取出竹简,递给赵简子。由此,赵简子就确定了继承人。
赵简子是一个聪明人,他既要选一个贤德的继承人,同时也要想办法给家族留条后路。
于是,他选中了一个叫尹铎的人,命令尹铎去治理赵氏的封地晋阳。临行前,尹铎询问赵简子:“您让我去治理晋阳,是想让我搜刮财富,还是想让我安抚人心?”赵简子说:“当然是为了给家族留后路。”
尹铎到了晋阳,用少算居民户数的办法,减轻当地的赋税,笼络人心。后来,赵简子把这条后路告诉了无恤,这件事被记录在《资治通鉴》里:“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赵简子对儿子说的是“如果在晋国遇到了危难,千万不要嫌弃尹铎年轻,也不要嫌弃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投奔那里”。
就这样,晋国四卿族中,两位颇有实力的家主,都选好了自己的继承人。
智宣子去世之后,智氏的继承人荀瑶开始在晋国当政,史称智伯瑶,也叫智瑶、智襄子。不过,当时晋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国君晋出公。
这里要交代一下,这个“出”字是国君去世后的谥号,人们用这个字来对国君的一生做出评价。像文、武、明、睿、康、景、宣,这些谥号都是美谥,就是好字眼。比如晋武公、晋文公,这一听就知道是个有作为的君主。晋国这代国君的谥号为“出”,这是因为他最后流亡楚国,客死异乡。
我们继续说晋国四卿。智氏实力强大,智伯瑶也就相对强势,即便是面对其他三个卿族的家主,智伯瑶也对他们不以为然。
有一天,智伯瑶和大夫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一起吃饭。吃到一半,智伯瑶就开始找碴儿,一会儿戏弄这个,一会儿又侮辱那个。智伯瑶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心想做个“毒舌”就是痛快。
不用想也知道,这顿饭韩康子和魏桓子吃得肯定不愉快。后来,智氏的家臣听说了此事,就来劝谏智伯瑶,这段话也被记录在《资治通鉴》里:“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意思是说,智伯瑶如果不提防灾祸的话,灾祸就真的要来了。
结果智伯瑶差点儿笑出声来,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晋国人的生死灾祸,都是我说了算。我没给他们降灾祸,他们就应该感恩戴德了,还有人敢兴风作浪?”
家臣继续劝谏:“您这么说可就不对了。史书上说,一个人如果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是不会摆在明面上的,应该在仇怨没有真正表现出来的时候就设法提防。凡是贤德的人,都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您开了一次宴会,就得罪了两个人,怎么能不防备呢?连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更何况那些身份尊贵的人呢?”
听完这番话,智伯瑶不仅毫不在意,不听劝谏,还得寸进尺。他刚得罪了韩康子,竟然又假借国君的名义,开口向韩康子索要领地。
韩康子气愤极了,心想这人也太不要脸了,刚戏弄完我,还管我要领地,真是欺人太甚。韩康子不想给智伯瑶领地,这时他的家臣上前进言。
家臣:“您别急,智瑶这个人不仅贪财好利,而且刚愎自用。”
韩康子:“你说的很对。你的意思是,我们不给他领地?”
家臣:“不,我的意思是给他。”
韩康子:“为什么这样说?”
家臣:“您听我说完。像智瑶这样的人,如果我们不给他领地,他一定会起兵讨伐我们。不如我们给他,这样他就会变得更加狂妄,一定还会向其他人索要领地。如果其他人不给,他就会发兵讨伐,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其锋芒,伺机而动。”
韩康子听完哈哈大笑:“这就叫欲要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总之,韩康子最后给了智伯瑶一处拥有万户居民的城邑。果不其然,智伯瑶大喜,转过头来,就朝魏桓子索要领地。魏桓子一开始也不想给,可他也有个家臣进言,说的跟韩康子的家臣的意思差不多,就是给他吧,给他吧,这样他就骄傲啦。骄傲使人落后。
于是,魏桓子也给了智伯瑶一处万户城邑。智伯瑶得意扬扬,接着又向赵襄子索要领地,这赵襄子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赵无恤。然而,赵襄子断然拒绝了。
智伯瑶勃然大怒:“我要的东西竟然敢不交出来,不给我就抢!”于是,他集合了韩氏和魏氏的兵马,去攻打赵氏。
赵襄子毫无惧意,因为他早已成竹在胸,二话不说就开始部署逃跑计划。
赵襄子知道赵氏打不过智氏,所以他一点儿抵抗的念头都没有。他跟属下商量:“我应该跑到哪儿去?”
有人出主意说:“去长子城怎么样?那里的城墙坚固完整。”
赵襄子说:“不行,长子城刚修完没多久,百姓们疲惫不堪,谁还会帮我守城?”
接着又有人说:“要不然去邯郸城,那里的仓库最充实。”
赵襄子摇了摇头说:“那里也不行,仓库充实都是靠收百姓的赋税,百姓不会帮我守城的。”
这时候,赵襄子想到了他老爸之前告诉他的后路,于是最终决定去晋阳城。
不过智伯瑶带领的三家联军速度也不慢,很快便把晋阳城团团围住,甚至还引水灌城。大水眼看就要漫到城头,城中一片狼藉,可即使这样,百姓们依然对赵襄子忠心耿耿,誓死不降。
就这样,赵襄子死守了很长时间,三家联军还是没有把晋阳城攻下来……
这一天,智伯瑶到晋阳城附近巡视,魏桓子和韩康子都默契地表现出很恭顺的样子,两人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陪着智伯瑶。
智伯瑶很得意,指着晋阳城笑道:“二位请看,晋阳城马上就要被淹没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亡国!”
听到这句话,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都是一紧,两人对视了一眼,心里都明白,自己领地的城池也都挨着河,等智伯瑶攻破了赵氏的晋阳之后,下一个倒霉鬼恐怕就会轮到自己。
就在此时,赵襄子派了一个叫张孟谈的人,秘密出城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
张孟谈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么一说,马上就做好了二人的思想工作。接下来,三家便开始商量对策,共同对抗智氏。
在韩魏两家倒戈之后,智伯瑶的失败便已经毫无悬念。
我们前面说过,智伯瑶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的优点很多,几乎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可是他有一点不足,那就是他的思想品德不过关。
智宣子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初精心挑选的继承人,最后却成了让家族灭亡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