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插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军形第四

【题解】

本篇反复论述的内容主要是“胜可知而不可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并且把战争的物资准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看作是取胜的根本条件。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主要是军事实力和战略战术的谋划。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意谓首先创造条件而不被敌人战胜。

②不可为: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硬做。

【译文】

孙子说:过去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给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①守:采取防守。

②攻:采取进攻。

③藏于九地:意谓隐藏得深不可知。九地,古人常用“九”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则言深不可知。

④九天:极言高不可及。

秦始皇兵马俑

【译文】

当不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当可以乘机战胜敌人时,就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防守是由于我方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由于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把自己的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就像部队从高不可及的天空而降,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全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①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指预见胜利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见识。

②秋毫:本指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这里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

③明目:指眼力强。

④聪耳:指听觉灵敏。

⑤易胜者:指容易被战胜的人。

⑥智名:指有智慧的名声。

⑦勇功:指勇敢杀敌的名声。

⑧不忒(tè):没有失误、差错。

⑨措:指作战措施。

⑩已败者:指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⑪敌之败:指使敌人致败的时机。

⑫先胜:指先造成的取胜条件。

⑬修道而保法:指修明政治并且遵循法度。

⑭政:这里指主宰战争的胜负。

【译文】

预见胜利但没有超过大家的见识,就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而天下人都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正如举得起秋毫称不上是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是眼明,听见雷鸣算不上是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取得胜利,并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杀敌的战功,是因为他在打胜仗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不出现任何差错,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措施能确保胜利,他所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战的人,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并且不会放过任何使敌人致败的时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创造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去交战而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会用兵的人,善于修明政治并且遵循制胜的法度,所以能够成为胜败的主宰者。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注释】

①度:长度。这里指度量国土面积的大小。一说“度”指忖度、判断。

②量:容量。这里指计量物产数量的多少。

③数:数量。这里指计算兵员的多少。

④称:权衡轻重。这里指衡量实力状况。

⑤胜:指预测胜负。

⑥以镒(yì)称铢(zhū):比喻力量相差很大。“镒”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据出土战国衡器和记重铜器,镒与铢的比为1:576。

⑦千仞(rèn):比喻非常高的意思。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人有“七尺一仞”“八尺一仞”等几种说法。

⑧形:从本篇内容来看,主要指军事实力。

战国黑斑点纹铜矛

矛上饰满黑色斑点,极富装饰性。

【译文】

兵法上说:一是要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要推算物产数量的多少,三是要统计兵员的数量,四是要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五是要得出胜负的判断。有了土地就有了耕地面积,有了耕地面积就能推算出物产数量的多少,有了物产数量的多少就能决定投入兵员的数目,有了投入兵员的数目就能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知道了双方的军事实力就能得出胜负的判断。所以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与“铢”比较一样,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与“镒”比较一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从千仞高的山涧中放泻积水,其势猛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作战第二

【题解】

本篇主要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论述了“持久作战”会给国家带来危害的观点,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任何一场战争都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军事实力所依赖的则是综合国力的强弱。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国家的财力终会枯竭,长期消耗,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为减轻作战的负担,孙武进一步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主张,减少远程运输,节约作战开支,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军事思想。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驰车:一种轻型的战车。千驷:古代四马拉一辆的车叫“驷”,“千驷”就是有一千辆轻型战车。

②革车:古代运载辎重的战车。乘:辆。

③带甲:指用甲胄武装起来的士卒。

④馈(kuì):运送。

⑤宾客之用:指外交的费用。宾客,指外交使节。

⑥胶漆之材:泛指制作和维修作战器械所需的材料。

秦小戎图

明刊本《武经总要》插图。此图为《诗经·秦风·小戎》诗意图。图中标示了诗中所提到的“收”“文茵”“ ”“辔”“厹矛”“交”“龙盾”“驷”等。

⑦车:车辆。甲:盔甲。这里泛指各种军事装备。奉:供给,补充。

⑧举:出兵作战。

【译文】

孙子说:凡兴兵作战的规律是,需要出动轻车千辆,重车千乘,全副武装的兵士十万,还要跋涉千里运送粮食。这样一来前方后方的各种开支,包括外交,物资器材,战车、甲胄的供给等,每天要花费千金,之后十万大军方才出兵作战。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用战也胜:指用兵作战。

②钝兵挫锐:这里指军队疲惫,士气挫伤。

③力屈(jué):指战斗力衰竭。屈,竭尽。

④久暴(pù)师:军队长期在外作战。暴,晒。国用:国家的开支。

⑤殚(dān)货:耗尽物力财力。殚,竭,尽。货,财货。

⑥弊:指疲惫。

⑦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因笨拙而速战失败的,没有见过指挥巧妙而战争久拖不决的。拙,笨拙。巧,巧妙。

⑧兵久:指作战时间长。国利:对国家有利。

【译文】

战国高子戈

高氏是齐国世臣。此戈出自高子之墓,刻有“高子戈”三字。

战国锦纹铜戈

戈有四穿,长胡两面均有方胜形锦纹。

用兵作战务求速胜,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兵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队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那么诸侯就会乘机向我发起进攻,即使有智谋之士也无法挽救如此危局。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过因笨拙而速战失败的,没见过指挥巧妙而久拖不决的。战争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没有过。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危害的将领,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①役不再籍:意谓不再三从国内征兵。籍,指户籍。古代按户籍征兵。

②粮不三载:意谓不再三从国内运粮。载,运输。

③因粮于敌:意谓粮草从敌国补充。因,依靠,凭借。

【译文】

善用兵的人,不再三从国内征兵,不再三从国内运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充足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弓,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注释】

①远输:指远道运输粮草。

②近于师者贵卖: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暴涨。意指军队所到之处由于需求突然增大,造成当地物价暴涨。

③丘役:按丘征集的赋税徭役。丘,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据《周礼·小司徒》,在古代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④殚(dān):尽。

⑤中原:这里指国内。

⑥破车罢(pí)马:战车损坏,战马疲惫。罢,疲惫。

⑦甲胄(zhòu)矢弓:铠甲、头盔、箭、弓弩,泛指各种作战装备。戟楯(dùn)矛橹:泛指各种作战攻防武器。楯,同“盾”。橹,大盾牌。

战国晚期龙凤纹漆盾

盾的正、反面用红、棕红、黄、金色漆绘成龙凤纹及卷云纹图案。

⑧丘牛:指从“丘”征集来的牛。大车:指辎重车。

【译文】

国家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途运输,远途运输就会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物价必然会暴涨,物价暴涨就会导致国家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国家就会急于征收赋税和劳役。军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空虚。百姓的私家财产损耗掉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战车破损,战马疲惫,甲胄、弓箭、矛戟、盾牌、拉辎重的牛车也损耗掉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神臂床子连城弩

明刊本《武经总要》插图。

【注释】

①务:必须。

②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六十四斗为一钟。

(qí)秆:泛指喂牛马的草料。,通“萁”,豆秸。秆,禾茎。石: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译文】

所以明智的将领一定要靠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运来二十钟,在敌国取得草料一石,就相当于从本国运来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

①怒:指激起士兵对敌人的愤怒。

②货:财货。指用来奖赏士兵的财物。

③更:更换。旌旗:即旗帜。

④杂:交错编排。

【译文】

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激起士兵对敌人的愤怒;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来奖赏士兵。所以在车战中,凡夺取敌军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取战车的人。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去上面的旗帜,交错编入我方车队而一起乘用。对俘虏来的士卒要优待他们、供养他们,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故兵贵胜,不贵久。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生民之司命:民众生死的掌控者。

【译文】

所以深知用兵之道的将领,是民众生死的掌控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谋攻第三

【题解】

“谋攻”就是用计谋来征服敌人。孙武认为最理想的作战结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作战结果?就是要用计谋去战胜敌人(上兵伐谋)。本篇主要论述了“上兵伐谋”的思想、国君与将帅的关系、知胜的条件和致败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攻破敌国使之屈服就差一点。以下几个句式与此相同。

②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

③旅: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五百人为一旅。

④卒: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百人为一卒。

⑤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小司徒》,五人为一伍。

⑥屈人之兵:使敌人的军队屈服。

⑦善之善者:好中之好。

【译文】

孙子说:用兵作战的规律是,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用武力攻破敌国使之屈服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差一些;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差一些。所以说,百战百胜,算不上是好中之最好的;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的军队降服,这才是好中之最好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古代攻城图,守城上修有木结构的楼橹。

【注释】

①上兵:最好的军事手段。伐谋:用谋略去讨伐。

②伐交:用外交手段去讨伐。

③伐兵:用武力去讨伐。

辒车

清抄本《兵钤》插图。

明刊本《武经总要》插图。

④修橹辒(fén wēn):意谓修造楼橹与辒车。橹,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高台。辒,古代攻城用的一种四轮车具。

⑤具:准备。

⑥距(yīn):指堆积攻城用的土山。,通“堙”,土山。

⑦将不胜其忿:将领非常愤怒。蚁附:指士兵像蚂蚁一样地爬城。

⑧杀士:指士卒伤亡。拔:指城被攻下。

【译文】

所以,高明中之最高明的军事手段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方法。制造楼橹辒等各种攻城工具,准备所有的攻城器械,数月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的土山,又得数月才能完成。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仍然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①非战:指不用交战的方法。

②非攻:指不用强攻的方法。

③非久:指战争不要旷日持久。

④顿:通“钝”,疲惫,受挫。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国力兵力疲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①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时就包围敌人。十,指兵力十倍于敌人。或泛指兵力数量非常多。

②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时就设法分散敌人。

③敌:指与敌人兵力相等,势均力敌。

④少则能逃之:指比敌人兵力少就逃离。逃,摆脱,逃离。

⑤不若:指条件不如敌人。

⑥小敌之坚:指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硬拼。

⑦大敌之擒:指被强大的军队所擒获。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坚持硬拼,那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注释】

①国:指国君。辅:辅佐。

②辅周:辅佐周到。

③辅隙:辅佐有漏洞、缺陷。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缜密周详,国家就必然会强大,辅佐得有疏漏失当,国家就必然会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注释】

①患:危害,贻害。

②谓:告诉。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战国赏功宴乐铜壶铭纹

描绘了宴饮、狩猎、战争场面。

③縻(mí)军:这里是指军队受到束缚。縻,羁縻,牵制。

④同:参与。这里有干涉的意思。政:行政。指军队的工作。

⑤权:权谋,权变。任:指挥。

⑥乱军:扰乱自己的军心。引胜:导致敌人胜利。引,导致,招致。

【译文】

所以国君给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束缚牵制军队;不懂得三军战守之事而要参与和干涉三军之政,将士们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得三军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而要参与和干涉三军的指挥,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各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扰乱自己的军心而导致敌人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①众寡:指军队力量配备的多少。

②同欲:指同心、齐心。

③虞待不虞:有准备的对付没准备的。虞,事先准备。

④御:驾驭。这里引申为牵制、干预的意思。

【译文】

所以有五个方面可以预见胜利: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知道根据敌我双方配备兵力的会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的对付毫无准备的会取得胜利;将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而君主又不加干涉的会取得胜利。以上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释】

①殆(dài):危险,失败。

【译文】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只了解自己,就可能胜负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