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计第一
【题解】
本篇以“计”名篇,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最后着重指出,对战前的作战计划、作战意图必须深思熟虑。“多筭胜,少筭不胜”,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孙子曰:兵者①,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也③。
【注释】
①兵:指军事。
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意谓百姓的死活,国家的存亡,都关乎军事。
③察:考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乎百姓的死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分析研究的。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⑤,三曰地⑥,四曰将⑦,五曰法⑧。道者,令民与上同意⑨,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⑪。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⑫。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⑬。凡此五者,将莫不闻⑭,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
①经之以五事: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即下文提到的“道”“天”“地”“将”“法”来分析研究。经,衡量。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②校(jiào):比较。
③索:探索。情:指实际情况。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铜壶展开图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两军对垒,其中有仰攻、投石、舟师对战等。
④道:道义,品德。这里指在政治方面是否得民心。
⑤天:指天时(气候、时令)方面的条件。
⑥地:指地理条件。如距离远近、险要平坦、广阔狭隘等地形、地势。
⑦将:将帅。这里指具有谋略、智能,率领指挥士兵作战的将帅。
⑧法:军法,法令。这里指军队的编制、将帅的职掌、军备物资的供给等。
⑨上:指国君。同意:同心。
⑩不畏危:不惧怕危险。
⑪阴阳:这里指昼夜、晴雨等气象变化。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
⑫险易:地势的险阻平坦。死生:这里指死地与生地,即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
⑬曲制:指军队编制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以及统辖管理制度。主用:掌管物资费用的后勤管理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这些都属于古代军法的规定范围。
⑭闻:了解,知道。
【译文】
所以,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比较分析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规。所谓“道义”,就是使民众和君主同心同意,这样民众才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惧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阴阳、寒暑、四时。所谓“地利”,就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对部下仁慈关爱、果断勇敢、军纪严明。所谓“法规”,就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将吏责权的划分、军需物资的掌管和供给。对于这五个方面,身为将领要了解。深入了解了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①?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①孰:疑问代词,谁,哪一方。
【译文】
所以,要通过双方的考察分析,掌握实际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的情形。就要研究清以下问题:哪一方的君主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更能严格执行法规、法令?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加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些分析比较就可以判明双方的胜负了。
将听吾计①,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②。
【注释】
①将:虚词,表示假设,犹“如果”。下句“将不听吾计”之“将”与此同意。
②去:离开。
【译文】
如果带兵者采用我的计策,指挥作战必胜,我就留用;如果不采用我的计策,指挥作战必败,我就不用他。
计利以听①,乃为之势②,以佐其外③。势者,因利而制权也④。
【注释】
①计利:指有利的战略筹划。听:听从,采纳。
②势:含有态势之意。如战略形势、战术态势、战场优势等。它与“形”相反,多指随机的、能动的东西,如指挥的灵活、士气的勇怯等。
③佐:辅助。外:指国境之外。古时用兵多在境外,如《管子·七法》里说:“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胜,攻之自毁也。”
西汉楚王墓兵马俑
④制权:指根据实际利害关系而灵活应变。权,权变,灵活处置。
越王勾践剑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铸有极其精细的十一道同心圆圈。剑身一面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钺(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
【译文】
有利的战略筹划一经采纳,就还要设法造“势”,来协助在外的军事行动。所谓“势”,就是根据实际利害关系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兵者,诡道也①。故能而示之不能②,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③,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桡之④,卑而骄之⑤,佚而劳之⑥,亲而离之⑦,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⑧。
【注释】
①诡道:曹操注云:“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意谓用兵打仗以诡诈多变为原则。
②示:显示,表示。这里也含有伪装的意思。
③取:指攻取。
④桡(náo):扰动,扰乱。
⑤卑:这里可理解为卑弱而谨慎。
⑥佚(yì):安逸,安稳。这里是指休整充分的意思。劳:使动用法,使疲劳。
⑦离:离间。
⑧不可先传:不能事先规定。传,这里可引申为“规定”。
【译文】
用兵作战,是以诡诈多变为原则。因此,能攻却要装出不能攻,要打却要装出不去打;欲从近处攻打却要装出从远处攻打,欲从远处攻打却要装出从近处攻打;对方贪利就要用利益来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要趁机攻取他;对方充实就要防备他,对方强大就要躲避他;对方暴躁易恼怒就要骚扰他,对方自卑谨慎就要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休整充分就要使其疲惫,对方内部团结就要设法离间他。攻打对方没有防备之处,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要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可能事先做出死板的规定。
夫未战而庙筭胜者①,得筭多也②;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筭,古代计数的筹码。《说文解字》曰:“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而不误也。”引申为计谋、谋划。
【注释】
①庙筭(suàn):古时出兵作战之前,都要告于祖庙,议于明堂,制定作战计划,这就叫“庙筭”。筭,计谋,谋划。
②得筭多:指得到的胜算多。筭,本指计数用的筹码,这里引申指取得胜利的条件。
【译文】
还没有出兵交战,就在“庙筭”上先已获胜,是由于得到的“筭筹”较多。还没有出兵交战,就在“庙筭”上先已失败,是由于得到的“筭筹”较少。筹划周密的就可能取胜,筹划不周密的就不会取胜,更何况那些不筹划的呢?我根据“庙筭”的结果来观察,胜负之分就显而易见了。
军形第四
【题解】
本篇反复论述的内容主要是“胜可知而不可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并且把战争的物资准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看作是取胜的根本条件。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主要是军事实力和战略战术的谋划。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②。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意谓首先创造条件而不被敌人战胜。
②不可为: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硬做。
【译文】
孙子说:过去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给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
不可胜者,守也①;可胜者,攻也②。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④,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①守:采取防守。
②攻:采取进攻。
③藏于九地:意谓隐藏得深不可知。九地,古人常用“九”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则言深不可知。
④九天:极言高不可及。
秦始皇兵马俑
【译文】
当不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当可以乘机战胜敌人时,就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防守是由于我方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由于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把自己的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就像部队从高不可及的天空而降,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全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①,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②,见日月不为明目③,闻雷霆不为聪耳④。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⑤。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⑥,无勇功⑦,故其战胜不忒⑧。不忒者,其所措胜⑨,胜已败者也⑩。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⑪。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⑫,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⑬,故能为胜败之政⑭。
【注释】
①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指预见胜利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见识。
②秋毫:本指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这里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
③明目:指眼力强。
④聪耳:指听觉灵敏。
⑤易胜者:指容易被战胜的人。
⑥智名:指有智慧的名声。
⑦勇功:指勇敢杀敌的名声。
⑧不忒(tè):没有失误、差错。
⑨措:指作战措施。
⑩已败者:指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⑪敌之败:指使敌人致败的时机。
⑫先胜:指先造成的取胜条件。
⑬修道而保法:指修明政治并且遵循法度。
⑭政:这里指主宰战争的胜负。
【译文】
预见胜利但没有超过大家的见识,就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而天下人都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正如举得起秋毫称不上是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是眼明,听见雷鸣算不上是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取得胜利,并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杀敌的战功,是因为他在打胜仗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不出现任何差错,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措施能确保胜利,他所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战的人,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并且不会放过任何使敌人致败的时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创造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去交战而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会用兵的人,善于修明政治并且遵循制胜的法度,所以能够成为胜败的主宰者。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⑤。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⑥,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⑦,形也⑧。
【注释】
①度:长度。这里指度量国土面积的大小。一说“度”指忖度、判断。
②量:容量。这里指计量物产数量的多少。
③数:数量。这里指计算兵员的多少。
④称:权衡轻重。这里指衡量实力状况。
⑤胜:指预测胜负。
⑥以镒(yì)称铢(zhū):比喻力量相差很大。“镒”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铢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据出土战国衡器和记重铜器,镒与铢的比为1:576。
⑦千仞(rèn):比喻非常高的意思。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人有“七尺一仞”“八尺一仞”等几种说法。
⑧形:从本篇内容来看,主要指军事实力。
战国黑斑点纹铜矛
矛上饰满黑色斑点,极富装饰性。
【译文】
兵法上说:一是要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要推算物产数量的多少,三是要统计兵员的数量,四是要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五是要得出胜负的判断。有了土地就有了耕地面积,有了耕地面积就能推算出物产数量的多少,有了物产数量的多少就能决定投入兵员的数目,有了投入兵员的数目就能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知道了双方的军事实力就能得出胜负的判断。所以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与“铢”比较一样,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与“镒”比较一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从千仞高的山涧中放泻积水,其势猛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