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阈下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意义与方法

一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制约性因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价值观中生态要素的缺失和结构的不合理,将人的要素、生态要素融入价值体系中并合理布局,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及合理生产、健康生活的科学价值理念。当前,我国的生态价值理念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绿色生态理论,其特点是移植和完全的认同,致使我国的生态伦理理论和价值理念“西化”的倾向严重。这不仅与我国的意识信仰产生冲突,也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背离。因此,对西方环境伦理学思想批判地借鉴,将我国古代生态智慧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体系,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更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学理依据和伦理支撑。“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美丽中国”内涵的解释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美丽中国’ 视阈下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研究”为题,是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探讨适合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的价值观,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本书将对价值、价值观的内涵用价值条件理论以立体思维的形式进行诠释;对西方绿色生态理论、中国古代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进行借鉴和提取,从中总结出适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思想和生态伦理体系,完成当代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这不仅能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解,进一步推动价值论、自然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还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以此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只需价值观转变,并将其渗透到伦理规范和文化导向中去,才能适应新的文明形态。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探讨它的学理依据、基本原则及由此产生的伦理与道德在实践中的传播与应用等,不仅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环境危机、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二 研究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法。本书以此研究方法作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具体对策和发展趋势。

(二)系统论与整体观研究方法。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研究是一个包括若干子系统及若干因素的系统工程,尽管分解研究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更有针对性,但若缺乏系统与整体的研究,则会造成顾此失彼的不够全面的结论,最终将不利于整个问题的解决。因此,本书将坚持运用系统论和整体观的研究方法。

(三)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本书采用的主要方法。在本书的准备过程中,一方面,对有关生态价值观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大量检索和搜集,以便能够较准确地把握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发展研究的脉络;另一方面,通过对生态文明保存的各类文件资料,包括政府发布的各地统计数据、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资料的查阅,以便全面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当代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转向内容丰富,从理论研究上看,它牵涉经济学、生态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本书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来研究这一复杂的问题,使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加大。

(五)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本书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揭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观的真实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