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不平衡、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78]这一判断为我国未来长时期内的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首先体现在我国的区域、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同群体之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文化的供给和文化的消费需求不平衡不充分。

一 区域、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从总体来看,我国东中西各个区域的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事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稳步推进与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文化建设的状况,在文化生产力迅速崛起的时代,实现我国东西部、城乡之间文化领域平衡充分发展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任务。

(一)政府文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一直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55.8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5.11亿元,增长了11.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61.57亿元,比上年增加5.83亿元,增长10.5%。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比重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279]

由以上数据可见,2011—2017年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在文化投入方面加大了经费支持的力度。但用于专项文化事业资金的比重相对较少。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我国目前人均文化事业费份额仍然偏低,2017年年底我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1.57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事业投入比例很低,今后发展和增长的空间依然广阔。因此,切实提高人均文化事业费是我国政府继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的紧迫任务。

图4—2 1986—2017年我国文化事业费发展以及所占比重的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图4—3 2006—2017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国目前文化建设领域所面临的经费投入不足不仅表现为人均文化事业费较低,而且表现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比较有限,这在根本上限制了各文化部门及其单位文化建设职能的有效发挥。从国家对文化行业的拨款来看,财政拨款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占比总体来看是呈下降趋势的,国家对文化的投入明显更偏向城市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就更低了。一方面,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存在,加剧了农村的落后。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制约了贫困人口个人的发展,使贫困人口滞留在农村,局限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不利于接受先进思想和现代文明。另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地方教育经费支出的重任,教育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常态,农村学校教师短缺和学生辍学严重,学校运转困难。

(二)某些地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较差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民生保障,某些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是制约地区发展的瓶颈,也是造成不利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外在条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村村通电视;医院、学校等硬件也实现升级换代,一些行政村有了幼儿园,群众生活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但从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的标准来看,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完善,建设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根据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弘扬核心价值观与继承传统文化调查”数据库和“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7)”数据库的调查显示,有85.6%的受访者认同“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现象十分明显”这一判断,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4—1 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的现象调查 单位(人,%)

表4—1 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的现象调查 单位(人,%)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

另外,目前我国公共文化设施落后甚至缺乏的根本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站、艺术表演场馆、纪念馆等民众经常参与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依然很落后。例如,2017年我国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仅有295平方米。不仅如此,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藏书量也非常有限,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藏书量仅为0.7册,人均拥有图书还不到1册。[280] 这说明,我国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湖北大学课题组的调查,在对题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甚至缺乏”的回答中,剔除“不清楚”的人之后,有681 人选择“非常同意”,占有效总数的22.79%,选择“同意”的有1668人,占到有效总数的55.80%,两者合计达到78.59%,也就是说超过3/4的受访民众都感觉到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甚至缺乏。

表4—2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甚至缺乏的调查

表4—2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甚至缺乏的调查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

(三)区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2018年上半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443亿元,占全国的76.8%;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5828亿元、3509亿元和447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8%、8.3%和1.1%。可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中西部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势头正猛:2018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增长13.4%,东部地区增长9.7%,中部地区增长9.6%,东北地区增长2.4%。[281] 在精准文化扶贫的思路下,中西部文化产业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当前,资金仍是文化扶贫的关键。从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情况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四大省市是上市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地,与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分布类似,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上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居于前三。北京、上海、广东文化产业相对发达,上市文化企业众多,因此吸引资金实力明显强于其他省市,部分省市诸如福建、广西、山东、天津等融资规模有限,部分省市如海南尚未有上市文化企业进行融资。[282]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实情。

二 不同群体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社会现阶段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消费方面,各阶层与各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和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体,生活方式守旧、文化生活单调、思想观念陈旧、教育上投入不足,极大制约了贫困人口对于社会先进文化的接受力和再创造力。再加上某些贫困地区婚育观的陈旧落后,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一)部分贫困群体的受教育观落后

贫穷导致思想落后,观念落后就没办法实现脱贫。部分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与当地的教育资源落后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奇缺,教师素质低,经常出现几门课由同一名教师授课的情况。在有些县城一级的学校,音、体、美这样的课程从来没有上过,这导致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培训与素质培养,并造成恶性循环,学校招生率低。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小学生毕业后就已经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在生活压力、金钱诱惑等面前他们选择离开学校去打工,中断了继续受教育的过程。根据贺州学院古伟霞课题组对广西1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乡)的农村中小学辍学率的调查显示: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1.51%、0.54%;小学辍学率呈下降趋势,初中辍学率呈上升趋势,小学近三年辍学率分别为0.6%、0.53%、0.48%,初中辍学率分别为1.15%、1.6%、1.79%。[283] 初中学生的辍学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最根本的差距不是资源多少的差距,而主要是文化观念的差距。受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等意识影响,也因为贫困,教育事业不断低迷;崇文尚贤的人生态度在生存压力下逐步消解,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在贫困乡村重新流行,失学率不断上升,不少壮年文盲尚未扫除,新的青少年文盲群体又在涌现。村民教育程度的低下,文化素质退化极大制约了他们接受先进科技的能力,助长了贫困地区巫术迷信泛滥,以致传统文化糟粕重新流行。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下去,脱贫致富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也会造成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的进一步下降。

(二)某些地区贫困群体的婚育观陈旧

某些贫困地区受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在一些村民头脑中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生育过多造成家庭人口增多,培养下一代的支出耗费巨大。2013年微博上的“全国彩礼地图”引起巨大反响,“全国彩礼地图”标注了中国各地的结婚彩礼金额。2018年,这份“彩礼地图”上绝大多数的省份在单纯的彩礼、电器基础上增加了价值更高的“房产”和“汽车”。比如,贵州省从2万元礼金加电器,涨到了3—15万元礼金加上房子;陕西省从3万元礼金加“三金”,涨到了3—25万彩礼、首饰加房子“首付”。[284] 我国省市彩礼数量总体上涨,且趋势是西部地区的礼金高于东部和南部,贫困山区的礼金高于城市。为了完成下一代的抚养任务,沉重的彩礼使贫困地区的村民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此外,贫困群体的婚育观念落后还主要表现为通婚地域非常有限甚至亲缘之间的通婚,这种情况极易造成下一代的身体畸形、痴呆,一旦这种状况发生,便会极大拖累家庭生活水平提高。近亲结婚、智障人互婚及有限地域范围的长期交错通婚,也是导致贫困人口增加的重要根源。这主要表现在婚姻和生育两个方面。在婚姻方面,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人的婚姻大事由父母包办,贫困地区年轻人的婚姻中还存在着“娃娃亲”和“换亲”现象,更有一些地区在择偶时要请人测婚姻的方位,看生辰八字等;在生育方面,有的为了加强家族势力,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生儿子想尽一切办法,很多贫困人口甘愿冒倾家荡产的危险,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解脱,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 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物质生活满足以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文化消费层次、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且日益多样化。从文化产品的消费阶段来看,有学者把文化消费分为基本型文化消费、享受型文化消费和发展型文化消费。[285] 从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来看,在三种文化消费形式并存的基础上,基本型文化消费已经基本满足,而享受型和发展型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总体来看,我国的享受型文化消费品供给过剩且质量不高,发展型文化消费供给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要。

(一)享受型文化消费品供给过剩且质量不高

比基础型文化消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享受型文化消费。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指出:享受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因而,人的享受型精神文化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得到正当合理的满足,有利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也将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最现实、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人类就会积极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奠定自身发展的基础,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实现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价值性,实践人与社会的互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命周期的延长,社会的进步,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会从更加高雅的层次中体验生命的快乐,也会更加理性地认识娱乐需要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迫切性。

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网络媒介产品,每天都有海量的增长。但基本文化消费领域在内容提供、消费渠道、周边生产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从文化市场的整体来看,“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以影视业为例,2018年中国电影产量1082部,如此多的电影中,能够上映的只有289部,这其中还有176 部是票房不足500万元的“一日游”影片,占国产片总数的61%。上映的影片中实现盈利的影片并不多。[286] 2017年备案公示拍摄的电视剧1180部,总集数达到4.65万集,我国电视剧从制作量到收视人群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这些国产的电视剧也不是都能够播出,据统计,2017年我国国产电视剧实际获准发行的只有313部,近75%没有播放平台,[287] 而播出的电视剧能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少之又少。可见巨量的文化消费品只有少数能够转化为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其中还存在着大量文化消费品属于无效供给。国人对享受型文化消费品的需求正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而这种文化渴求的旺盛与文化供给的相对贫乏正形成巨大反差。换言之,享受型文化产品的数量已经足够,但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我们的海量文化消费品中具有高质量的能够打动公众,满足国人文化需要的作品不足。

(二)发展型文化消费供给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要

发展型文化消费是在基础型和享受型精神文化消费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人类需要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发展型精神文化需要。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更加注重在理想、信念、发展层面的长远追求和深层次价值。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其他类型的精神文化需要具有指导作用和统领作用。但目前来看,发展型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明显存在短板,这种能够启迪心智、陶冶心性、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型文化消费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明显不足。文化消费领域的模仿和侵权等非法现象也制约了文化产品的原创性。购买国外版权进行产品的模仿仍然是很多文化发展型产品的主要形式,这种现象充分表明,我国高品质文化产品短缺,纯娱乐的低端文化流行,符合社会需要和民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成为稀缺资源。特别指出的是,符合广大青年人群和未成年人群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无法满足需要,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多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