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支撑
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可以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凝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等。中华文化要想“走得出”“站得稳”,必须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不断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提升软实力的不竭源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为当今中国的治国理政、社会建设、外交活动等提供了深厚可靠的中华智慧。人类文化的繁荣需要所有民族贡献智慧,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互补、异彩纷呈才成就了多彩世界。中华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个性独具的文化容易吸引他人的目光,是形成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177]。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一精神支柱。中华优秀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持续性建设,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支撑。
一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优秀先进的文化、和平的国家发展理念等,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外传播和辐射。文化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内含的价值理念;文化也具有产业属性,具有传播和输出的巨大潜力。目前,中国在对外文化交往方面是进多出少的,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还与我们的经济地位不相匹配。所以我们要借助经济优势,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让中国独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大范围、长时间地流行,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文化具有“流行”“时尚”“新颖”的特征,能够最快地抓住人的注意力,并让人保持持久性的关注。流行文化中往往包含着关乎个人偏好和消费选择的潜在信息,包含着能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而人们在短期之内很难察觉到这些文化当中的深层次信息。一直以来,美国以电影和音乐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流行文化自身的优势以及它们的文化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文化输出情况相比,明显处于被动和落后的地位,很少或很难让自己的相关文化走出去。约瑟夫·奈曾就柏林墙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强大的传播渗透力。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方面的辐射力、传播力仍显落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华文化呈现给世界的多是中华美食、功夫、中国传统服饰等浅层文化符号。这些无疑是中华文化魅力的独到之处,然而如果不能把简单的表层文化符号传递过渡到深层精神文化理念的推广,就很难深入持久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西方国家不仅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还吸引其他民族的文化为自己所用。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从20世纪开始就有意识地利用中华文化资源,在影视、动漫等产品中将中国历史和文化典故改头换面,植入西方思想价值内核,为传播其价值观念服务,如美国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日本除了在文艺、影视、动漫作品上利用中华文化资源(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还在游戏产业中大量加入中国元素。借助“一带一路”的推动,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370.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3%。文化产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品出口总额925.3亿美元,进口总额98.5亿美元,顺差826.8亿美元,规模较去年同期扩大4.3%。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幅较高,较去年分别增长9.9%与5.9%。”[178] 同时,“贸易伙伴更加多元。美国、中国香港、荷兰、英国、日本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五大市场,合计占比59.6%。”[179] 虽然当今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不足:占比较高的是珠宝、塑料装饰品等,而书籍、设计和创意产业等领域具有浓厚思想价值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仍须加强。“不能使外国人停留在对中华文化表象的猎奇式偏好,而要向其展示中华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反映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使其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充分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以及当代中国的生机活力,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提供新的视角。”[180]
首先,我们要顺应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抓住传播技术和手段快速更新的机遇,利用新兴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努力研究文化国际传播艺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利用国家主流媒体的力量向国际社会积极陈述宣传客观事实,及时回应国际上抹黑、歪曲和误解我国的消极言论,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使中国媒体成为国外民众普遍重视和信赖的信息源,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其次,坚持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并重。把中华文化内涵巧妙融入影视、动漫、图书、软件服务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这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外百姓日常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好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后,“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有意识地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民间学术文化艺术机构的力量,通过更紧密更深层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培养西方本土的中华文化研究者、宣介者。”[181]
二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吸引力可以是经济的繁荣发展,可能是强大的国力,也可能是优美的环境,但只有富有感召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才能触及人的灵魂,才能长久地让别人关注和向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综合国力并不强,传播能力也有限,但当时富有感召力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超越了国界,不仅鼓舞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甚至还影响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气候。直到今天,我国走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道路依然对世界上向往追求和平发展、繁荣富强的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矛盾,需要进行伟大斗争。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建设、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要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就不仅须在硬实力方面超越他们,还要在文化领域更胜一筹。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西方国家以民主输出为突破口,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精心包装成极具迷惑性和诱惑力的“普世价值”,对其他国家进行渗透。他们深知文化的诱惑比武力的强迫更加“合理”和持久,文化的吸引力可以使人仰慕并且自愿追随。“一个国家达到其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它,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182] 美国作为当今全球吸引力排名绝对靠前的国家,对于一些国家以及他国公民的吸引力在于:这些国家也想成为美国那样“自由、民主、富有”的国家,他国的公民也想体验美国人那种“自由、开放、有福利”的生活。我们既要防止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文化入侵和价值观渗透,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在全球思想文化激荡和竞争中体现中华文化、中国价值观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经济、技术等硬实力的推动,还需要富有感召力、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的参与支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国际舞台活动渐广,中华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每年到中国学习和旅游的外国人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当前,“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000万人,到2015年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2亿人(见图2—5)。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183]
图2—5 2004—2015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增长趋势图[184]
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世界学习汉语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华文化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中华文化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根据教育部数据,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2014和2015年的人数分别为377054人、397635人。到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 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185] 约瑟夫·奈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具有吸引力,如今中国又正迈入全球流行文化的领域,这不仅有助于消解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引发的某些疑虑,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186]
三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高中华文化的亲和力
只有具备亲和力的文化以及文化传播方式才能打动文化受众的心,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当一国国民被他国文化释放出来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精神所吸引,就会对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其他事物产生亲切感,从而愿意接受、信任这个国家。所以,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可亲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187] 亲和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发展国家“软实力”,关键在于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188]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传播,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实践也证明,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感知,众多颇具世界影响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存在,使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彰显。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强大力量,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受到文化的滋养。文化还可以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互信,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建设和谐世界。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爱好和平、亲仁善邻的民族,信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当中,通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员,影响了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因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89]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只要我们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好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无穷魅力和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精品,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亦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思想资源,而且要注意弘扬和推介那些能够体现人类共通价值的精神智慧,尤其是像“仁爱”“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集中体现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理想的文化价值观,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一是指中华文化本身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作用;二是指中华文化在国外能够站得住脚,对海外华人具有凝聚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族文化具有整合资源、凝聚意志、达成共识、提振精神的力量,是支撑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190] 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在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夯实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
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能够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民族精神和增进彼此认同的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提炼出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夯实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体现在民族文化中的愈久愈醇的精神品质和特征,这种精神特质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把每个时代的精华都积淀在民族的精神熔炉中,通过社会教育系统和奖惩系统变为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基因中。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质和优秀民族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经历无数苦难和危机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凝聚了14亿中国人和无数散居海外的华人。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要途径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凝聚力的提高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从环境上讲,民族问题和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关系相互交错,任何一个领域的动荡都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如国内一些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遇到的阻挠和破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从个体看,多元价值观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判断力,个体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高低也影响着民族凝聚力的大小,特别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一些人尤其是部分青少年缺乏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识,缺乏民族自信力,丧失文化鉴别力,盲目崇信外国,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的好,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持排斥态度。这就导致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没有信心和底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通过提高文化软实力,协调各领域关系,可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当今社会中,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冷战思维和霸权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当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要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霸权,还要在文化价值观领域享有领导权。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价值观输出,威胁着我国的民族团结。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总之,国内外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影响着民族凝聚力。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的协调力和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应对各领域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可以优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和文化自信。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和修养直接影响着民族凝聚力的大小。从一般状态看,文化素养较高和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人,有着自身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态度,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较高,也能够较为理性地看待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对民族的认同度也会较高。反之,文化素养较低和社会阅历较少的人,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往往更容易受到蛊惑,陷入偏执。一旦被西方价值观和敌对势力所影响,就很容易失去民族认同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道德素质,才能形成较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和认同。
五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建设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既是文化发展战略,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实现了从军事、经济、科技到文化领域的转换,世界经济逐步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态势,加强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文化竞争时代的主要内容。文化竞争正在以新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各国的发展,以新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发达国家以文化产业为着力点,在其中融入高科技、文化创意和现代管理理念。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文化产业实现了高利润,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面对全球文化竞争的压力和动力,许多国家为了适应国际新形势,主动进行文化贸易,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大力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文化竞争力是中华文化繁荣富强的软实力,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保证力量。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力和发展力。文化竞争力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力和活跃度。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影响着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才能成功走向世界,占据国际文化市场,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当今国际市场上那些品牌文化产品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因素,绝不只是纯粹的商品输出。
(一)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中华文化拥有完整的文化架构,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不仅不断发展完善着自己的文化体系,还毅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其他文化,无私地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了世界,在几千年中与其他文化相互磨合、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互动的文化体系,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海纳百川、历史悠久,而且求同存异、博采众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华文化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一同走向成熟。所以要充分发掘、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但这些优势条件还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发掘和利用。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利用好文化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文化的实际作用。不仅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高度自觉,还要对外来文化有正确判断。除了坚守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独立,还应该积极地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和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一味地固守本地文化而不放眼世界,是封闭自我的态度,这样自己的文化也会慢慢失去远见、竞争力和生命力。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不应该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应该是求同存异的关系,这样才能和而不同。况且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西方国家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积极的文化交流,知己知彼,在避免西方文化弊端的同时,利用其有益价值来充实和丰富本民族的文化使之不断发展壮大[191]。既要做到兼容并蓄,又要进行去粗取精。新的时代要继续解放思想,通过大力发展本国新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开展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步增强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创造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
文化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创造力,因此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在文化建设当中要注重文化创新,彰显文化的创造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脉络、优势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深刻思考和认识。在文化创新理念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善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92] 此外,还要让民族文化适应世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93] 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保持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和文化创新使命感;做好文化创新动员工作,聚集全社会各行业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培养科技文化人才队伍,提高文化创新主体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创新实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最终使中华文化“走得出”“站得住”“传得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