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城市基层治理文献回顾
近20年来,在城市治理结构快速变迁、城市治理问题横生、乡村治理变革及村民自治、社会力量兴起、域外社会治理理论与价值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成为城市治理转型的一个重点领域的议题。在对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要性的普遍认知下,执政党、政府、学界乃至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者,都非常关注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转向目标和方式,这催生了大量针对城市基层治理现状及问题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不同角度讨论中国现行体制下城市基层治理转型标准与条件为何、如何转型以及能否转型的现实路径,给出理论阐释和实践答案。鉴于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政权力量下沉和市民社会兴起的“中间地带”与连接点,又存在于独特的多元行动主体间利益、权利、价值博弈与日常互动关系之间,对城市基层治理转型观念、结构、功能、关系、策略、技术可能走向何方问题的回答是既有共识,又有差异,很多观点还充满了对立和交锋。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议题无疑是城市基层治理空间中行动主体间权力结构及其关系变化与重建,呈现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基层社会治理转型逻辑。
在20世纪最后10年里,国家为改革其“总体性社会”的管控方式,逐渐剥离掉一些经济、社会职能,将部分权力向社会转移、过渡,启动了“社会化”进程,国家与社会间的权力关系进入调适和重建中。适逢城市住房制度从国家和单位分配体制转换为业主持有的“准私有产权”商品房制度,由此也改变了基层社会生活空间里的微观权力结构,使得居住社区成为国家政权、国家单位组织、资本、业主、居住者及其居民自治组织等主体展开互动、权利博弈并建立秩序的权力与权利政治的场域,[1] 显现了城市微观层面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格局。针对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种种现象,政党建设、国家政权建设、市民社会与公共参与、公共治理、新公共管理、社会冲突等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经济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做出阐释,解读在复杂的主体关系结构下基层社会治理的走向。笔者试图从近些年来浩繁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归纳出主要的研究维度和论点。回顾以两条线索进行,一是执政党、政府文件所体现的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要义,这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目标设定;二是学术界的研究路向,这反映了知识界对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看法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