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19)(全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研究趋向前瞻

尽管民国史研究经过30年的成长,成果与创见迭出,但毕竟其开展时间不长,研究成熟度不够,仍有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与深入讨论的问题,如继续发掘与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开拓民国史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对民国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加强与海外民国史研究者的交流,等等。可以预期未来的研究趋向是:

第一,民国史研究的传统领域——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等仍将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的薄弱环节将被不断弥补;社会史、文化史、制度史、区域史等新的研究领域,正在日渐成为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并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由于民国史研究起步较晚,空白甚多,加之研究风气的转变,个案研究在民国史研究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而个案研究的进展,对于民国史研究未来之宏观定位与把握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在注重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将注重对问题的讨论,注重以小见大,使个案研究兼有订正史实与探究问题之意义。

第四,海内外民国史档案资料的日渐开放,海内外学术交流的日渐频繁,无论对民国史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将是较大的推动因素,并有助于研究者对民国历史的深入探讨。

第五,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博硕士研究生选择民国史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将持续推动民国史研究的发展尤其是研究选题的拓展。

第六,当下社会对历史研究的需求与认知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国史研究选题与取向的变化,而各种传媒将在其中起到相当的作用。


[1]本文所述民国史研究成果,时限大体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8年底,主要为有关民国时期政治史的研究,军事、经济、思想、文化、中外关系、人物研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与外国学者的研究情况,因篇幅所限,只在必要时有所论及。

[2]民国年间出版的一些民国史料和研究著作,颇具参考价值,至今仍为学者所利用,请参阅有关论述。

[3]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1947年在南京正式成立国史馆,专事民国史料的搜集整理与民国历史的研究,但是格于当时战乱频仍的实际,国史馆并未能做多少实际工作。

[4]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将1840—1919年划为近代史,将1919—1949年划为现代史;另一种意见是将1840—1949年划为近代史。前一种意见是多数。目前,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已经接受了后一种分期方法,但在学校教学中,前一种分期方法仍在运用。

[5]如严中平等人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吴承明的《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陈真等人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汪敬虞和宓汝成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徐义生的《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等等。这些资料虽均标以“近代”字样,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由于篇幅原因,本文第一、第二节所引著作概未注明版本,请读者自行查阅,或参考刊登于《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的相应部分。

[6]笔者尚未详加查考有关书名,但1949年以后,“民国”作为一中性的书名似应自此书始。

[7]本节叙述大体以这两个时段划分,但为了照顾叙述的方便与连贯,偶尔也有两个时段的交叉叙述。

[8]参见《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1卷;《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史稿》;《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9]《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1卷,下册,第439页。

[10]参见《中华民国史》第2 编第1 卷;《护国运动史》;谢本书《蔡锷传》;董方奎《梁启超与护国战争》;金冲及《护国运动中的几种政治力量》、曾业英《云南护国起义的酝酿和发动》,《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1]参见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年第5、6期。

[12]参见孙思白《试论军阀史研究及相关的几个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2 期;俞辛焞《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南开学报》1982年第4期;丁雍年《对张作霖的评价亦应实事求是》,《求是学刊》1982年第5期;邓野《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13]彭明:《北洋军阀研究提纲》,《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 期;来新夏、郭剑林、焦静宜:《北洋军阀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2年第4期。

[14]参见沈家五《从农商部注册看北洋时期民族资本的发展》,《历史档案》1984年第4 期;张静如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和革命》,《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6期。

[15]刘永明:《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黄金华、漆良燕:《也谈“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及其性质》,《理论探讨》1988年第5期。

[16]参见何理《抗日战争史》;郭大钧《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李义彬《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民国档案》1989年第1期;陈谦平《试论抗战前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建设》,《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乐嘉庆、姜天鹰《评抗战前夕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抗日准备》,《复旦学报》1987年第5期;袁旭等《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马振犊《“八一三”淞沪战役起因辨正》,江抗美《武汉保卫战述评》,郭学旺、孟国祥《中条山会战述评》,《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5 期,1986年第6期,1987年第4期。

[17]参见高德福《试论国民党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史学月刊》1987年第1 期;樊小钢《论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关税改革》,《浙江财经学刊》1987年第2 期;虞宝棠《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 期)、《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历史档案》1983年第4期);朱镇华《重评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郑会欣《一九三五年币制改革的动因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史学月刊》1987年第1期;《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18]徐焰:《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9]余子道:《中国正面战场对日战略的演变》,《历史研究》1988年第5 期;《中国正面战场初期的作战方向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4 期;王建朗:《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事战略方针述评》,《复旦学报》1985年第4期。

[20]参见王桧林《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1]参见严如平、郑则民《试论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载《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2]蔡德金:《试论抗战时期蒋汪关系的几个问题》,载《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3]参见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 卷总序;丁日初《关于“官僚资本”与“官僚资产阶级”问题》,载《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南经济研究讨论会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4]丁日初、沈祖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家资本》,《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

[25]参见《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杨天石《海外访史录》;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陈谦平《论“紫石英”号事件》,《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 期。杨(天石)著以大量海内外所藏档案史料为依据,论证了1927年张作霖查抄北京苏联大使馆时据以为由的所谓苏联“阴谋文证”完全是伪造,揭开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党内部各个派别之间若干矛盾的内幕;杨(奎松)著着重利用中共与共产国际的档案资料,揭开了西安事变中若干问题之谜,修正了一些固有说法的不确;陈著则利用英国档案材料,对轰动一时的“紫石英”号事件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考证。

[26]参见冯筱才《“不抵抗主义”再探》,《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蔡德金《对卢沟桥事变几个问题的思考》,《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

[27]参见戚厚杰《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初探》,《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韩信夫《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张业赏《论国民党军在山东敌后战场的地位》,唐利国《关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

[28]参见温锐、苏盾《重评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刘五书《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战略反攻》,《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4期、1995年第3期。

[29]参见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程道德《试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争取关税自主权的对外交涉》,张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关税改革述评》,《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6期、1993年第2期;贾维《三青团的成立与中共的对策》《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关系及其矛盾之由来》《三青团的结束与党团合并》,《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1994年第4、1期;章百家《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杨奎松《1946年国共两党斗争与马歇尔调处》,汪朝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历史研究》1990年第5 期、1995年第6 期;薛衔天《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任东来《试论一九四六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3 期;陶文钊《1946年“中美商约”: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个案研究》,《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0]参见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月刊》1992年第6 期;虞和平《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31]参见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中断》,《历史研究》1989年第2 期;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8期。

[32]参见《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

[33]参见刘志强、姚玉萍《对北洋政府时期下层人民家庭功能及革命动因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34]《近代史研究》于1998年内集中刊发了多篇研究论文,如饶东辉的《民国北京政府的劳动立法初探》、严昌洪的《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陈蕴茜、叶青的《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等(《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5、6期),表现了这一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领衔刊物对社会史研究的重视。这些论文从一个较少为人研究的侧面,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为我们多方面认识与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5]本文第三、第四节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赵利栋、罗敏副研究员提供不少资料,谨此致谢。

[36]参见罗志田《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开放时代》2000年第9 期;《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之演变(1924—1926)》,《史林》2003年第1期;《“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37]参见杨天宏《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8]参见冯筱才《沪案交涉、五卅运动与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9]参见梁尚贤《国民党镇压农民运动及其影响》《国民党与广东民团》,《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2003年第6期。

[40]参见邱捷《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的角度的再探讨》,《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41]参见敖光旭《商人政府之梦——广东商团及大商团主义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共产国际与商团事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2]参见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 期、2003年第5 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3]参见江沛等《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44]参见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容共”,还是“分共”?——1925年国民党因“容共”而分裂之缘起与经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 期、2002年第4期;《1927年南京国民党“清党”再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45]参见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联合政府的谈判与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南京谈判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2001年第6期、2002年第2期;《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参见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顿挫——以政协会议及国共关系为中心的研究》《战后国民党对共政策的重要转折——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2001年第4期;《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6期;《关于战后对苏外交及东北问题的激烈争执》,《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46]参见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参见黄道炫《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48]这些档案史料有的已刊布出版,如大陆翻译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均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台湾地区编辑出版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台北“国史馆”2003—2008年版。

[49]参见金以林《地域观念与派系冲突——以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粤籍领袖为中心的考察》《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与再起》,《历史研究》2005年第3 期、2006年第2 期;《从汪、胡联手到蒋、汪合作——以1931年宁粤上海和谈为中心》《宁粤对峙前后阎锡山的反蒋倒张活动》,《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2005年第5期。参见罗敏《从对立走向交涉:福建事变前后的西南与中央》,《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矛盾政策”中找寻出路——四届五中全会后的胡汉民与西南时局》,《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50]参见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两广与福建事变关系述论》,《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1]参见吴景平《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述论》《“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2002年第3期。

[52]参见朱英《商民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 期;霍新宾《国共党争与阶级分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工商关系的实证考察》,《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乔兆红《大革命初期的商民协会与商民运动》,《文史哲》2005年第6 期;李柏槐《商民的利益集团:商民协会——成都与上海等地商民协会差异之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 期。

[53]参见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4]参见温锐《20世纪上半叶地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初步转型——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为例》,《文史哲》2004年第1期。

[55]参见王兆刚《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

[56]参见曹成建《20世纪40年代新县制下重庆地方自治的推行及其成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及其实施成果》《20世纪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自治政策的调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003年第1、5期。

[57]参见王先明《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58]参见张伟《民团、学校与公所——1930年代广西乡村基层政权之建构》,《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官意与民意之间:1930年代广西的村街民大会》,《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

[59]参见汪汉忠《试论民国时期的催征吏——苏北个案研究》,《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60]参见李巨澜《略论民国时期的区级政权建设》,《史林》2005年第1期。

[61]参见李里峰《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历史档案》2004年第1 期;《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4年第1 期;《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62]参见阎天灵《试论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对内蒙古的政策定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63]参见王奇生《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的北伐》、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4]参见汪朝光《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04年第6期;《战后国民党政府的电影检查》,《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 期;《影艺的政治——1930年代中期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不怕死”事件之经纬和美国辱华片被查禁之先例》,《近代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5]参见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北京“卫生示范区”的建立与城市空间功能的转换》,《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4期。

[66]参见冯筱才《上海下层民众对五四运动的反应:以“日人置毒”风潮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7]参见邱捷《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的角度的再探讨》,《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张洪武《1924年广东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关系之嬗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敖光旭《共产国际与商团事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商人政府之梦——广东商团及大商团主义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

[68]参见冯筱才《理想与利益——浙江省宪自治运动新探》,《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 期;沈晓敏《也谈浙江省自治运动——兼与冯筱才先生商榷》,《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

[69]参见黄道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0]参见邓野《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历史研究》2005年第5 期。其实,稍早朱宗震已指出:“我们现在通常称傅作义在北平起义,但根据近几年公布的史料,当时毛泽东并没有同意给傅作义以‘起义’的政治名义和地位。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解放后,还经过一段思索的过程,才表示接受中共的政治路线。当时,军事和政治斗争的环境很复杂,双方经过数年血战,要建立和平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过境迁,后来容易把当年复杂的斗争简单化。”见朱宗震《傅作义接受北平和平解决的政治性质初探》,载丁日初主编《近代中国》第7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另收入氏著《孤独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243页。

[71]如: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郭剑林等《北洋政府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2]参见金光耀等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见苏智良等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如: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王强《汉奸组织新民会》,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6年版;潘敏《江苏日伪基层政权研究(193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