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研究趋向前瞻
尽管民国史研究经过30年的成长,成果与创见迭出,但毕竟其开展时间不长,研究成熟度不够,仍有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与深入讨论的问题,如继续发掘与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开拓民国史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对民国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加强与海外民国史研究者的交流,等等。可以预期未来的研究趋向是:
第一,民国史研究的传统领域——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等仍将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的薄弱环节将被不断弥补;社会史、文化史、制度史、区域史等新的研究领域,正在日渐成为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并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由于民国史研究起步较晚,空白甚多,加之研究风气的转变,个案研究在民国史研究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而个案研究的进展,对于民国史研究未来之宏观定位与把握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在注重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将注重对问题的讨论,注重以小见大,使个案研究兼有订正史实与探究问题之意义。
第四,海内外民国史档案资料的日渐开放,海内外学术交流的日渐频繁,无论对民国史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将是较大的推动因素,并有助于研究者对民国历史的深入探讨。
第五,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博硕士研究生选择民国史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将持续推动民国史研究的发展尤其是研究选题的拓展。
第六,当下社会对历史研究的需求与认知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国史研究选题与取向的变化,而各种传媒将在其中起到相当的作用。
[2]民国年间出版的一些民国史料和研究著作,颇具参考价值,至今仍为学者所利用,请参阅有关论述。
[3]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1947年在南京正式成立国史馆,专事民国史料的搜集整理与民国历史的研究,但是格于当时战乱频仍的实际,国史馆并未能做多少实际工作。
[6]笔者尚未详加查考有关书名,但1949年以后,“民国”作为一中性的书名似应自此书始。
[7]本节叙述大体以这两个时段划分,但为了照顾叙述的方便与连贯,偶尔也有两个时段的交叉叙述。
[8]参见《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1卷;《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史稿》;《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1]参见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年第5、6期。
[13]彭明:《北洋军阀研究提纲》,《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 期;来新夏、郭剑林、焦静宜:《北洋军阀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2年第4期。
[14]参见沈家五《从农商部注册看北洋时期民族资本的发展》,《历史档案》1984年第4 期;张静如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和革命》,《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6期。
[15]刘永明:《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黄金华、漆良燕:《也谈“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及其性质》,《理论探讨》1988年第5期。
[18]徐焰:《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0]参见王桧林《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1]参见严如平、郑则民《试论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载《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2]蔡德金:《试论抗战时期蒋汪关系的几个问题》,载《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4]丁日初、沈祖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家资本》,《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
[26]参见冯筱才《“不抵抗主义”再探》,《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蔡德金《对卢沟桥事变几个问题的思考》,《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
[28]参见温锐、苏盾《重评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刘五书《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战略反攻》,《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4期、1995年第3期。
[30]参见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月刊》1992年第6 期;虞和平《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31]参见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中断》,《历史研究》1989年第2 期;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8期。
[33]参见刘志强、姚玉萍《对北洋政府时期下层人民家庭功能及革命动因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35]本文第三、第四节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赵利栋、罗敏副研究员提供不少资料,谨此致谢。
[37]参见杨天宏《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8]参见冯筱才《沪案交涉、五卅运动与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9]参见梁尚贤《国民党镇压农民运动及其影响》《国民党与广东民团》,《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2003年第6期。
[40]参见邱捷《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的角度的再探讨》,《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41]参见敖光旭《商人政府之梦——广东商团及大商团主义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共产国际与商团事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3]参见江沛等《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46]参见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参见黄道炫《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50]参见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两广与福建事变关系述论》,《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1]参见吴景平《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述论》《“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2002年第3期。
[53]参见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4]参见温锐《20世纪上半叶地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初步转型——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为例》,《文史哲》2004年第1期。
[55]参见王兆刚《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
[57]参见王先明《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58]参见张伟《民团、学校与公所——1930年代广西乡村基层政权之建构》,《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官意与民意之间:1930年代广西的村街民大会》,《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
[59]参见汪汉忠《试论民国时期的催征吏——苏北个案研究》,《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60]参见李巨澜《略论民国时期的区级政权建设》,《史林》2005年第1期。
[62]参见阎天灵《试论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对内蒙古的政策定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63]参见王奇生《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的北伐》、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5]参见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北京“卫生示范区”的建立与城市空间功能的转换》,《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4期。
[66]参见冯筱才《上海下层民众对五四运动的反应:以“日人置毒”风潮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8]参见冯筱才《理想与利益——浙江省宪自治运动新探》,《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 期;沈晓敏《也谈浙江省自治运动——兼与冯筱才先生商榷》,《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
[69]参见黄道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1]如: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郭剑林等《北洋政府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2]参见金光耀等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见苏智良等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如: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王强《汉奸组织新民会》,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6年版;潘敏《江苏日伪基层政权研究(193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