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概念界定
人口流动或劳动力的流动是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流动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与劳动力市场调节紧密相关。早在19世纪末,英国学者 Ravenstein曾对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人口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迁移七法则[6]。此后,英国经济学家 Hicks 在1932年的研究中指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首要动因。这些都是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研究。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通过特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严格的行政控制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单位、经济部门以及地区之间的流动进行了严格控制。那些通过行政和计划部门批准的居住地转移才能称之为迁移,在这类迁移之外,临时性的区域间、城乡间的人口,都被称为流动人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口跨区迁移的范围和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种迁移一部分反映在户籍登记中,以常住人口的形式存在,还有一部分尽管明显地表现出经济学或人口学的迁移特征,但在统计上仍表现为流动人口[7]。本书对存在户籍变动的迁移和不存在户籍变动的流动不进行具体区分,都纳入流动的范畴。
劳动力的流动往往伴随着职业或地点的变化,即进入新的职业或进入了新的工作地区。于是,以职业或地点是否发生变化便可以将劳动力流动分为四类(见图3)。其中,横坐标表示工作所在地区是否与流动前相同,纵坐标表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与流动前相同,于是劳动力的流动被划分为四类:(Ⅰ)只变换工作而不涉及职业和地点的变化;(Ⅱ)职业变化但地点不变;(Ⅲ)同一职业内的地区间工作变动;(Ⅳ)伴随职业改变的地区迁移。方格Ⅰ表示只更换了工作但职业和工作地都没有发生变化,如某银行雇员从某地的一个支行到另一个支行工作。方格Ⅱ表示的是劳动力职业发生了变化,但工作地没有发生变化,这类流动往往被称为职业流动(Occupational Mobility)。方格Ⅲ是指劳动力从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流动到另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而流动前后从事的是同一份职业,这类流动被称为地区间流动(Geographic Mobility)。方格Ⅳ则是指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同时也伴随着职业的改变。本书研究的重点是地区间的流动类型,也兼顾讨论了一些职业流动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流动的概念,相关文献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定义,但均表达了这样一个含义:大学毕业生在由高等教育机构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中,如果发生了地理位置上的变化,则认为发生了就业流动;反之,则认为未发生就业流动。同理,在大学生由家乡所在地到高等教育机构的过渡中,如果发生了地理位置的变化,则认为发生了就学流动;反之,则认为未发生就学流动(见图4)。

图3 劳动力流动类型
资料来源:McConnell, C.R., Stanley R.B.& David A.M., Contemporary Labor Economics, 9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10。

图4 大学生的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
资料来源: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国内外文献因研究目的的不同,对“地理位置变化”的测量也不尽相同。有的以州为单位,即如果离开本州到其他州就业,则认为发生了就业流动,而在本州内即使发生了地理位置的变化也被认为没有发生流动。有的以郡、学区为单位,或者通过邮政编码的变化来测算发生流动的距离。中国对大学生流动的研究多以省为单位,即研究大学生在省际的流动行为。如果对研究单位进一步细化,还可以将这种流动细化为省内城市间流动以及城乡流动等类型。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岳昌君和周俊波首次对大学生的流动行为进行分类(见图5)[8]。图5中的3个圈分别代表大学生的生源所在地、高等院校所在地以及就业所在地,于是,流动行为被分为了三类:(1)跨省就业,即学生就读的大学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1和2部分);(2)跨籍就业,即学生的生源地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1和3部分);(3)跨籍上学,即学生的生源地与就读的大学不在同一个省份(3和6部分)。

图5 大学生的区域流动类型
资料来源:岳昌君、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Faggian等则将大学生的就学流动与就业流动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按照是否发生区域的变化将流动分为五类[9]:(1)不断流动,指学生为就读大学从生源地流动到院校所在地,毕业后又从院校所在地流动到生源地和院校地以外的地方就业,共发生了两次流动行为;(2)返回流动,指学生为就读大学而发生了由生源地到院校所在地的流动,毕业后又从院校所在地返回生源地就业;(3)前期流动,指学生由生源地流动到院校所在地就学,毕业后就留在院校所在地就业;(4)后期流动,是指学生留在生源地接受高等教育,而毕业后流动到其他地方就业;(5)不动,指学生在生源所在地就学,毕业后也留在生源地就业,未发生任何流动。五种流动类型的特征、流动次数以及流动路径如表2所示。其中,流动路径中的数字指的是图5中的区域:不断流动,即从生源地5流动到院校地6,再流动到就业地1;返回流动,即从生源地2流动到院校地6,再流回到就业地2;前期流动,即从生源地5流动到院校地3,此后便留在了院校地3就业;后期流动,即在生源地7就读,毕业后则流动到就业地1;最后一类是不动,即始终在生源地4就学和就业,没有发生任何流动行为。
表2 大学毕业生的流动类型

资料来源: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这一分类方法不是把就学流动或就业流动看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分析,充分地考虑了前期流动对后期流动的影响,也更为真实地还原了大学生的流动状态。本书也将在其后的章节中参照这一分类方法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区域流动行为。
在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大学生流动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流动较一般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特殊性。首先,从流动的目的来看。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认为,个体进行任何决策都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尽管如此,但一般劳动力和大学生发生流动的目的却不尽相同。一般劳动力之所以在劳动力市场内部发生流动,是因为在流入地的新工作能比流出地的旧工作带来更多的收益[10]。毕业生的流动行为按其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以接受高等教育为目的而发生的跨区域流动和以寻求工作机会为目的而发生的跨区域流动。流动目的的差异,决定了个体在进行流动选择时所考虑到的影响因素的差异。大学生在进行流动选择时,不仅会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作机会,还会受各地区高等教育机会的资源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从流动的环境来看。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由高校向劳动力市场过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就业流动环境有很大不同。对于高学历毕业生和紧缺专业的本科生,部分流出地限制学生到外地就业,而流入地则为这些毕业生提供落户便利。对于各地普遍过剩的专科生,流出地的态度是允许甚至鼓励流动,而流入地则往往加以限制[11]。就业环境的差异是影响流动行为的重要外因,会在大学生进行流动决策上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
最后,从流动发生的时间来看。一般劳动力的区域流动可以发生在一年当中的任何时间,是自发而零散的。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区域流动的发生时间则非常集中。其中,就学流动发生在每年9月的入学时间,而就业流动则发生在每年7月毕业离校的时候。这种大规模的集中流动,代表了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大规模集中流动,不仅会影响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还会因人力资本的外溢作用而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