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金竹村 奉母辞官九峰公
金竹村隶属于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坐落在好溪上游的河谷平畈,是一个人杰地灵、风光秀美的千年古村。关于这个美丽金贵的村名,还有一个风趣的地名歇后语:“毋树上竹——金竹。”因为缙云方言的“爬”字与“金”字正好谐音,既然没树可“爬”,只好“金”竹了。从通常的角度说,有“金竹”可抱可爬,何愁不兴旺发达?
历史上的金竹确实是人才辈出,文风鼎盛,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贤人志士。南宋淳熙九年(1182),大思想家朱熹来到缙云,为村中源出一脉的朱氏后人授业解惑。如今的金竹村依旧是一派桃源景象,崇文重教、淳厚朴实的民风未曾改变。对于先人的美德故事,村民们更是如数家珍。
拾金亭与奉先楼讲的是九峰公的故事。九峰公姓朱,名玺,字希信(1527—1581),为金竹朱氏第二十一世祖。朱玺的父亲是百岁翁朱标的第三个儿子,名添,字廷增,号月溪。百岁翁生他时,家境还很富有。他从小喜欢读书,博闻强记,办事敏捷,所以百岁翁特别宠爱他。家人正期盼他振兴祖业,未曾想他才四十一岁时便因病故去。当时朱玺才十三岁,他与兄长朱桷是在母亲卢氏的扶养教诲下长大成人的。卢氏是尚书卢勋的侄女,自幼知书达理,嫁到朱家后更是贤惠勤劳,与丈夫两人是琴瑟和谐,殊料天公不作美,丈夫早早离她而去。
卢氏矢志守节,把一切心思全放在两个儿子的教育上。朱玺也是自幼文雅聪明,能帮母亲分忧解愁。一天,他在玉环岭砍柴,在一块大青石边上发现了一个青布包袱。他打开一看,竟是白亮亮的几锭银子。他想,一定是过往客商在大青石上歇息时忘记了。于是他柴也不去砍,就在青石边上守着,等客商回来取。等到天黑也没人来,朱玺只好将银子拿回家中,并将一切告之母亲。母亲赞扬了他的诚实,叫他第二天再去守候。但朱玺又守候了一天,还是没有人出现。母子两人多方物色,也没人来领。怎么办呢?母子两人最后决定用那袋银子在玉环岭那块大青石旁建一座凉亭,供来往行人遮风避雨,并在亭内立了一个匾,叫“拾金亭”。事后,人们议论纷纷,说朱玺这么一个小孩能够不昧良心,将来长大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事实也是如人所愿,朱玺刚二十岁时就进入最高学府太学就读。在太学学习各种经典时,成绩优异,被当时掌管刑部的长官“大司寇”所赏识,结业后被授予广德州同知。朱玺为人忠信,办事明察,没多久就升为陕西行都司正断事。在调任期间,他回家省亲。当他一踏进家门,见生母卢氏已是一头白发,正在堂屋的一角缝补衣服。朱玺一下扑倒在母亲怀里,泣不成声,他想到母亲辛辛苦苦将自己养大,自己长大了却没能在母亲身边好好照顾她,让她安享晚年。想到这里,朱玺心中顿感酸楚。为此他一直待在家中,悉心服侍老母,不觉数月过去。朝廷数次来催,朱玺都因舍不得老母而没有动身。卢氏到底是深明大义,她强颜欢笑,劝慰儿子,最后朱玺总算勉强赴任。
来到大西北后,困难重重,朱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还是深入基层,洞悉民情,他总是能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各种事情,因此深得民心。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朱玺已在边关度过数年。有一天,他走马草原,见蓝天上白云片片南飞,一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想自己官也当了,身心也疲惫了,心中感到愧疚的就是没能在母亲身边服侍。这时候,就算是千钟粟万钟粟的俸禄也留不住他的心,于是他上书朝廷,准备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朝廷念他尽孝心切,终于批准他回归故里。离任那天,朱玺离任归乡的消息被人知道了,忽然间大批百姓前来送行。特别是那些曾受朱玺恩惠的老百姓更是牵衣顿足,号哭连连,舍不得他走。为官一任,能得到老百姓如此爱戴,是多么难能可贵!
朱玺回家后,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每遇到别人家中困难,便予以周济。邻里之间有什么冲突,经他一劝,总是能迅速化解矛盾。祖宗祭祀之事因常年无人管理,几近湮没。朱玺就倡议村民修建宗祠“奉先楼”,并带头捐资。在家中,朱玺对母亲和颜悦色,生活上照料得十分周到。其时,他的兄长朱桷也已经告老还乡,兄弟两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卢氏晚年手足患病,朱玺总是给老母端汤喂药,嘘寒问暖,对母亲的照顾是体贴入微。卢氏去世之后,朱玺因为常年衣不解带,累倒在床上。母亲去世后没两年,朱玺竟也因为劳累过度,随母亲而去,终年五十有五。
人们议论说,朱玺是太讲究礼仪了,所以因此伤了自己的身体。但是,他的孝心却感天动地,为后人传颂。
(文:缙云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