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故事·礼仪道德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嵊州华堂村 代父充军孝义扬

华堂村位于嵊州以东的卧猊山下,南倚蟠龙山,平溪穿村流过,将全村一分为二。全村依山水之势而建,这里山水相连,宁静致远,如同一幅水墨画。华堂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村内古建参差错落,青砖白瓦,透着淡淡的悠然古朴之风。

华堂村全村共有5000余人口,是绍兴市内最大的行政村,其中百分之九十多姓王,是我国王姓最大的聚居地。据传北宋时,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从金庭祖居迁往岩头。又过七世至三十三世孙王迈择基于卧猊山麓,王氏后人伐木平土,广建精舍,从岩头迁到今天的华堂村。王迈在迁往新居时,将祖传的书画集中在厅堂上展览,让人欣赏,故称“画堂”。明朝武德将军、秦王府教授冯益撰写的《明处士西谷王公墓志铭》中曰:“高祖兰室翁(王迈),筑室卧猊山之阳,极其崇丽,人号‘华堂’。”由此可知,华堂的名称是由堂名演变为村名的。

华堂村内古建筑颇具规模,在村的东端有一座节孝祠。此地旧称“溪塘头”,节孝祠依山面水,坐西向东,白墙红柱,飞檐翘角,厅舍层层叠叠,建筑错落有致。远远望去显得格外恢宏醒目,近前细赏又显得玲珑别致。祠堂第一进是门厅,门前有一条石弹大路,大路前建有一个方形水池,长约二十五米,宽约二十米,碧水盈盈,垂柳依依。池的前方就是平溪,从祠前蜿蜒而过。门厅系四柱三楼三间排楼式建筑,门楼眉枋上刻有时任嵊县知县林诚通所题的“慈节”两字。跨进门厅,便是凹字形水池,池中植莲。每当六月盛夏,荷叶田田,莲蓬簇簇,碧水、绿荷、红莲相映成趣,粉墙绿树,红柱灰瓦,静谧幽雅,古趣横生。池中架设一座三孔拱形石桥,从石桥上徐徐而过,便是孝子殿。孝子殿三楹,置长檐,系歇山式单层建筑。外围建有游廊,前、左、右三面水池环绕,凭栏赏景,别有一番情趣。距孝子殿约二十余米,便是节孝祠正厅。节孝祠为五开间,自门厅至正厅左右两旁各建廊屋多间,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院落。

说起这节孝祠,正是为旌表王羲之第三十六世孙王琼代父充军以及其妻石氏忠贞而建。据《节孝祠记》记载,明朝洪武八年(1375)的一天清晨,一群官兵突然闯进华堂村新婚刚三天的王琼家里,从温暖的被窝里拖出王琼的父亲王嗣仁。正在温柔乡中做着美梦的新婚夫妇,听到吵闹声,连忙起来看个究竟。只见头发花白的父亲已被五花大绑,像一只绑得结实的粽子那样倒在地上。长官拿出一卷文书,高声朗读:“孝嘉乡华堂庄嗣仁追随万石长作乱,反我大明王朝。律令缉拿归案!嵊县正堂某某。”长官把文书抛在地上,算是通知了主家。挥一挥手,官兵们便吆五喝六地把王嗣仁押解出村。

王琼顿时悲伤地号泣起来。王琼之父王嗣仁是王羲之的裔孙,原是剡东的富户。元末明初,时局动乱、山匪蜂起,王嗣仁组织村民剿匪保境。洪武八年,万石长在浙东起事反明,向各村各堡摊派送粮送衣,王嗣仁为了保护家族,不得已替万石长输送粮食、衣物等物资以及代为征召兵丁。不出一月,万石长就被明朝官兵剿灭了。然而,朱元璋在金銮殿里却是如坐针毡。金陵虽然成了京城,但城池破破烂烂,一旦叛军攻城,无坚可守。可是要修金陵城墙的话,不知要花费多少朝廷的赋税呢!朱元璋想着想着,想得夜里睡不好觉、白天吃不下饭。国师刘基看出了皇上的心事,就给他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把曾经反对过朱明王朝的人捉拿归案,统统判刑充军到金陵修城墙。朱元璋一听,心花怒放。于是下诏全国各省、府、县衙门,命令有司顺藤摸瓜,把那些当过敌方兵丁、反对过朱明王朝、讲过写过有辱朱明王朝言论的人统统捉拿归案,充军到金陵。

这一股秋后算账运动,可谓空前绝后。王嗣仁就这样被官府缉捕到了县牢,过了三个月,被判充军金陵。充军金陵实际上就是做苦役,已经五十出头的王嗣仁怎么可能受得了这番劳苦。新婚三月的儿子王琼跑到县衙哭诉,愿意代父充军。可是衙门哪里肯依,经过一番周折,王琼破费了不少钱财,才得以冒名顶替。王琼冒着父名充军到金陵,开始了漫长的修建城墙的苦役。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大,官兵督促紧,没到半年时间,王琼就累死在了工地上,终年才25岁。

噩耗传到华堂,家人悲痛不已。王琼的妻子石氏,新婚三月便与丈夫离别,不过她此时已经怀上了王琼的孩子。她生下儿子后回到娘家,娘家人怜其劳苦,劝她年轻时趁早改嫁。她听后立马拿起剪刀,剪下一绺青丝,发誓决不再婚。她从娘家愤而返回后,从此不再回娘家之门,矢志守节,一心一意留在夫家,挑起了家庭重担。那时,公公婆婆都已年迈,石氏上侍公婆,下育幼子,艰苦非常。第二年,她家的池子里莲生双蒂,众人都说这是因其节烈而生。听闻石氏贞洁事迹之后,嵊州绅士张灿作诗称颂。诗曰:

堂上老姑垂暮齿,膝下娇儿幼方乳。

梧桐雨暗孤灯明,耳旨供馀习机杼。

心许黄泉不二天,上应照得此心坚。

不然请看池中藕,涌出双头并蒂莲。

石氏的生活本来已经是艰苦异常,但是瑞祥的出现和名绅的赞美,又激起了她对家庭的希望。

石氏不但以贞节昭然于世,而且在公益义举、训教子孙方面也有美名。华堂村后的田坂,土名“后门坂”。原先所建的水利设施较差,虽然濒临平溪,但是一旦遇上大旱,也常常遭灾。石氏为了使后门坂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美地,首先倡议建造水甽,引平溪之水灌溉农田。华堂村口原本有九曲水甽,就是上代王家每年用于“曲水流觞”之用。石氏把九曲水甽作了进一步的改造,两边砌起了石坎,平溪里也筑起拦水坝,使江水源源不断地通过九曲水甽。她又在九曲水甽的尾处续建了长约2里的水甽,把平溪之水输送到“后门坂”。水甽建成后,不但解决了后门坂良田的灌溉,还给全村的洗涤、消防带来了方便,一举数得。直至今天,九曲水甽仍然是华堂村民饮用、消防、良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正是惠及子孙、百世不竭。

石氏教育子孙也是十分严格,延师教子,费尽心血。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子孙代代出人才,辈辈有义士。裔孙中饱学之士就有:王文高、王诞、王纯、王皎、王邦、王应昌、王心纯、王心一、王儆弦等。王应昌与王心纯父子双双考中进士,后人在村口立了一座石牌坊,上书“父子大夫”。他俩还被列为嵊州乡贤祭祀,双双在《嵊县志》上立传。

这正好印证了古人“孝道传家,后世其昌”的金玉良言。

(文:成于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