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英语世界的中国神话研究
第一节 本阶段中国神话研究概述
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麦耶斯(F.Mayers) 1868年发表在《中日释疑》(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 上的《关于女娲的传说》(On the Legend Relating to Nu Kwa)[1],是最早发表的关于中国神话的英文文献。从这一特定时间点开始到倭纳1932年出版第一本关于中国神话的专门辞典《中国神话辞典》(A Dictionary of Chinese Mythology)为止,笔者把这一阶段作为英语世界中国神话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神话研究开始起步并逐步从各方面展开。中西文明初次大规模接触,中国文明与文化引发的西方传教士和学者极度的惊异、好奇与渴求成为笼罩在这个阶段的总体氛围。
这一阶段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于它一定意义上奠定了后来英语世界中国神话研究的基础,也表现在它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这一阶段的中国神话研究涉及神话研究大部分的主题和领域,以后的神话研究大体沿着这些主题进一步展开;第二,参与研究的实力派学者众多,使国外中国神话研究具有起点高、思考深的特点。当时欧洲各国主要的汉学家几乎多多少少都涉足中国神话研究这一领域,提出了各自鲜明的观点,采用了相应的研究方法。
和这一特定时间段相连,这一时段的中国神话研究总体来说具有两大倾向:一是基于传教的需要,从宗教对比、附会的角度整理、研究中国神话。二是基于文明起源这个大的视角,从对中国古代神话的钩沉出发,与其他文明或文化进行对比考察,关注中华文明可能的起源,主导思想是中国文明西来说。
从这一阶段掌握的材料看,占最大比率的是对中国神话的综合性研究,这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及中西方交流的状况有关。西方传教士经过了若干年在中国生活、工作和传教的经历,部分学者得以掌握汉语,来到中国生活学习,进而考察、交流。他们从自身的文化背景出发,以所学所见所闻为基础,尝试着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大体的了解,向西方世界介绍。当然这背后有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与国际形势的影响,本书的关注点不在此,就不多涉及。因为是初步接触,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他们短期内可以把握,中国神话更细更深的层面更非一蹴而就,但他们又急于将自己的感触、发现和成果展示出来,所以整体上的概述性介绍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内容。
于是,标题为“中国神话”这样大而化之的研究成果就有好几种:如西奈斯1871年1月起撰写的长文《中国神话研究》(Chinese Mythology)[2]。查默斯(J.Charlmers)的《中国神话》(Chinese Mythology,1885—1886)[3];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4]与《中国神话辞典》(A Dictionary of Chinese Mythology)[5];麦根西的《中日神话考》(Myths of China and Japan)[6];福开森的收入《各民族神话》中的《中国神话》(Chinese Mythology)一卷。[7]从神话宗教观着手的有福克(A.Forke)对中国人宇宙观的考察。[8]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的《从节庆和歌谣考察〈诗经〉中的神话因素》这本书的英文版也是在这一阶段出版的。[9]这种综合性研究不仅数量多,比较其他专题,其影响也最大。如倭纳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就有至少四个版本,1922年的两个版本,1933年版和1971年版。麦根西的《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也有至少两个版本,1923年版和1971年版。它们的具体影响后面会进一步阐释。
这期间对神话人物的考察集中于两位女神:女娲与西王母。有已知最早的由麦耶斯撰写的与女娲传说有关的文章,[10]有拉克伯里(T.de.Lacouperie) 从女娲五彩石的传说考察中国古代玻璃和煤炭历史传说的文章;[11]对西王母的介绍还处于初期介绍和概述的阶段,和后期的深入发掘相比,应该相当浅薄,贾尔斯(H.Giles)和金斯敏(T.W.Kingsmill)各写了这方面的文章一篇。[12]
从宗教方面的神话考察,除了对儒、释、道三教的介绍和研究外,如杜步西(Rev.Hampden C.Dubose,1845—1910)于1899年出版的《儒释道三教》[13],其他主要涉及的是萨满教的相关内容。德国学者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追溯了“萨满”一词的起源;[14]英国汉学家霍布金斯(L.C.Hopkins)通过对萨满或“巫”的象形文字考察,实现了与中国神话的勾连。[15]
除了综合研究,此阶段数量较多的是对动物神话的研究。在动物神话中,绝大多数考察的都是龙这一形象,或者龙与其他动物或神祇物象的联系。对龙的研究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持续不断,每十年都有文章问世。其中较早的一篇是艾泰尔(E.J.Eitel)对龙崇拜的介绍。[16]也有上面提到的著名学者霍布金斯对天上的龙、地上的龙和彩虹之间关系的考察。[17]他还在191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过风、凤和贝壳之间的相互关系。[18]德国学者德维塞尔(M.W.De Visser)1913年出版了《中国龙与日本龙》一书[19],影响较大,有两个版本,后面将重点介绍。另外还有在当时中国国内出版的英文专著,如海斯(L.Newton Hayes)的《龙》[20]。此外,还有对中国北部狮子与龙关系的专著(1910)[21],有研究龙与雨神的论文[22]。龙以外,也有较早研究中国狐狸神话的论文(1873)[23]。
神话与艺术方面,主要关注的是造型艺术,如劳费尔关于汉代中国墓葬塑像艺术的专著(《中国汉代墓葬雕像》,1911),厄克斯(Erkes)的论文《中国佛教传入前的偶像》(1928)。[24]美术方面的有安德森(J.G.Andersson)关于史前彩绘陶器的象征意义的探讨(1929),[25]有探讨陪葬陶器象征意义的。[26]也有对动物造型的研究。[27]
其他方面还有些零星的研究。高本汉(B.Karlgren,1889—1978)1930年在《古代远东博物馆》杂志发表了论文,关注了古代中国神话的一些多产象征。[28]1931年,厄克斯又对高本汉的这篇文章做了补注。[29]1882年有人研究月亮崇拜。[30]
这个阶段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研究已经开始,但总体数量稀少。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只有十几篇。不过,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开始时间不算晚。最早的可见记录是对东南沿海地域民族的研究,如1886年,奥林格(F.Ohlinger)对福州附近山地民畲族的拜访记录,[31]泰勒(Taylor)于1887年发表的对台湾地区原住民民间传说的整理。[32]比较而言,最多的是对苗族神话的研究,目前可见的有三篇,主要由于葛瑞汉(D.C.Graham,1884—1961)对四川南部川苗的研究使苗族神话得到更多关注。20世纪20年代,葛瑞汉在《中国西部边疆研究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发表了两篇关于川苗的文章,里面记载了川苗的一些神话传说。[33]同期还有对西南苗族门户信仰的研究论文。[34]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劳费尔1917年对少数民族神话的一篇综合性研究论文《印度支那人之图腾踪迹》(Totemic Traces Among the Indo-Chinese)[35]。再有其他少数民族单篇期刊论文,极为稀少。这些民族分别是鄂温克族[36]、朝鲜族[37]、藏族[38]、纳西族[39]、拉祜族[40]和傈僳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