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要科学、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有必要明确其研究重点,只有把握住其研究重点,才能把握住研究的方向及进路所在。归结起来说,本书的重点如下。

一是厘清国内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现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从理论上把握住国内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现状,能够把握该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厘清本书所取得的突破点、存在的空白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本书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从实践层面展开调查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状况,系统分析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本书的深入推进提供充实的现实依据。因此,准确厘清国内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分析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是本书的难点之一。

二是厘清相关核心概念与选择研究方法。只有对本书的核心概念即青年、大学生、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和把握,才能明确本书的研究对象,进而科学地推动研究的开展。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要科学、有效地展开研究,还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科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三是把握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及其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只有把握住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发展历程、基本内容,才能够准确、全面地认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才能够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研究的视域和框架展开整个研究。同时,在分析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候,也要注意其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研究,因为本书落脚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这个具有紧迫性、现实性的问题探究。那么,在把握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将之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为本书的深入展开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 研究难点

研究难点是本书开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把握住研究难点,才能够集中主要精力有的放矢地攻克难点,也只有难点的攻克,才能使本书顺利展开。具体来说,本书的难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念、定位、体系研究。要建构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论体系,那么首要的是确定其培养理念、定位及体系。理念、定位及体系的确定具有宏观性、大局性意义,它的确定制约着培养主体、目标、内容、原则、路径等的确定与选择。但正是它的宏观性、大局性意义和地位,决定着在方向把握上更加具有难度,如果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视域展开,就要紧紧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看待青年的观点为研究依据和视角,从而加深了理念、定位及体系研究的难度与深度。

二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体、目标、内容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并非全是其自我觉醒、自我培养实践,主要是依靠外在教育、环境等力量的引导、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认同及行为践行。那么,这里要把握的关键环节就是明确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及培养内容,只有明确了由谁培养、培养目标及培养内容是什么,才能够使培养实践更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由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对象较多,社会责任感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实践,培养内容涉及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等多个层次,再加之研究要紧紧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视域,使开展本部分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路径及评价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路径及评价研究是本书的落脚点与归宿所在。而要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培养原则、路径及评价机制,不仅在理论上要求其具有合理性,而且要求其具有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再加之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作为视角,使培养原则、路径及评价机制的设计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南,这更加深了研究的难度。

三 研究创新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本书得以成立与开展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有不同于往常研究的新颖之处,即创新之处。具体来说,本书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视角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就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方法、路径、策略等问题展开的一般性研究成果繁多,但重复性研究问题较重。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却是关系社会发展的紧迫性、现实性问题,急需科学、系统、全面的理论进行指导实践。本书则在分析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为限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青年观为理论指导,系统地构建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体系。在研究视角上较之以往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论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是研究观点创新。本书采取基础理论解析为逻辑起点,以理论分析现实实践为逻辑落脚点,不仅系统全面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形成历程、基本内容及其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而且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青年观,系统地构建了包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念、定位、体系、主体、目标、内容、原则、路径及评价在内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论体系。同时,在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又推进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研究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

三是研究方法创新。本书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传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实证调查法加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使研究更具现实性、科学性。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5页。

[3] 吴国荣、张丽华等:《学习理论的进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0页。

[4] 吴端、陈小亚:《发展中的青年观及其历史导向——一个青年研究的新视角》,《当代青年研究》1987年第1期。

[5] [美]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6] [罗]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陆象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7] 刘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第4页。

[8]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人生的职责》,李伯光等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9] 林春逸、刘力:《从“权利公民”到“责任公民”》,《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10] 詹万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5页。

[11] 李伟雄、李杨、王颢:《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2] 詹万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5页。

[13] 曾明虎:《略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及其实现》,《哲学思想》2012年第29期。

[14] 王新:《毛泽东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第3页。

[15] 黄泽文:《邓小平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第9—10页。

[16] 王华敏:《江泽民青年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第18—20页。

[17] 蒋勇:《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第7—9页。

[18] 毕研田:《习近平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第11—15页。

[19] 熊仁民:《路标——青年学生学马列指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151页。

[20] 毛俊:《列宁青年观的理论向度论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1] 徐丹丹:《斯大林青年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第19页。

[22] 汤苍松:《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观》,《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9期。

[23] 王新:《毛泽东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第7页。

[24] 兰刚:《毛泽东青年观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2期。

[25] 黄泽文:《邓小平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第15—31页。

[26] 王华敏:《江泽民青年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第21—39页。

[27] 任洁:《胡锦涛的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第18—25页。

[28] 胡洪彬:《习近平青年观的五重新境界》,《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29] 毛俊:《论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期。

[30] 王新:《毛泽东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第16—19页。

[31] 黄泽文:《邓小平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第31—36页。

[32] 王华敏:《江泽民青年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第41—45页。

[33] 马天平:《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第28—33页。

[34] 周金堂、丁艺龙:《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研究》,《青年发展论坛》2018年第1期。

[35] 毛俊:《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研究述评》,《青少年研究》2014年第3期。

[36] 张修学:《我们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

[37] 张修学:《我们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

[38] 陈志:《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指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39] 黄泽文:《邓小平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第38—43页。

[40] 卢玉亮:《习近平青年观初探》,《决策与信息》2016年第7期。

[41] 谢伟华:《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成才》,《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第3期。

[42] 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43] 翟维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分析》,《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0期。

[44] 连淑芳:《思想道德修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45] 彭兰:《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6] 孙秀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重塑的理性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47] 王廷彦、蔡小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现状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9期。

[48] 刘巧丽、李敏:《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原因探析》,《现代农业》2011年第5期。

[49] 慕向斌、崔丽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1期。

[50] 顾世群:《大学生公德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世纪桥》2009年第1期。

[51] 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2] 彭文英:《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5期。

[53] 吴嫚:《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5年,第16—18页。

[54] 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第21—23页。

[55] 杜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第8—11页。

[56] 黄河清:《近现代词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9页。

[5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9页。

[6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页。

[61] 高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