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相关概念分析
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就需要对该论题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且要与相关核心概念相近的概念进行联系与区别分析,以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
一 青年与大学生
人们在提及“青年”一词的时候,往往自认为非常清晰其内涵,但深究起来却又那么模糊。“青年”这个词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从自然属性层面对其加以界定,即把它作为人生过程的一个年龄阶段。就目前来说,对其年龄阶段的具体划分就权威机构来说都是不一致的。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章》中就明确规定青年的年龄是14—28岁;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将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4—44岁;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把青年的年龄限定为15—24岁;再如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把青年界定为10—24岁。可见,从年龄的界定方面,各权威组织的意见都还未统一。二是从社会属性层面对其加以界定。人口学认为鉴于儿童向成人发展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为青年;心理学认为处于向成熟心理发展中的人生阶段是青年;生理学则认为处于生殖器官逐渐成熟阶段的人是青年等。综上,结合青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书认为青年是处于从儿童向成年过渡阶段的,身心具有重大发展的,逐渐参与社会,形成自我稳定人格特质的人。
目前理论界对大学生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大学生指“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56];另一种认为不局限于高等学校就读的本科生或专科生,还包括获得过大学生这个身份的个体,也就是还包括已大学毕业的群体。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书中涉及的大学生概念特指正就读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要接受各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培养的掌握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高级人才,肩负着社会建设的历史重担。大学生之所以是国家人才重点培养对象,主要是基于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极强的可塑性,在该阶段是个体逐渐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那么在对大学生和青年的概念进行界定后,我们知道青年的年龄界定要比大学生宽泛。大学生是青年,但青年不一定是大学生。大学生的身份是要通过一定的考试,通常情况下是要通过高考,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后,进入某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方能够获得。因此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部分,但是青年的一般规定性都适用于大学生。
二 青年观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观,一般指看法、观点。青年观就是指对青年这个群体的总体性看法、一般性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对青年的本质、地位、使命、培养与运动等问题的一般性看法与观点。青年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时代的青年观,它也是反映个体或者某个群体对青年的看法和观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具有不同的青年观。但某个个体或群体的青年观总是受特定历史时期认识水平的局限,反映着整个历史阶段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则是反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青年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这个群体的总体性看法、一般观点。它是历史上迄今为止真正揭示了青年的本质、成长成才规律的青年观。理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要明确它的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看待青年的根本观点及其继承者和发展者看待青年的根本观点,也就是包括经典作家的青年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两个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则专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的看法。本书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从广义上讲,不仅要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而且要把握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的青年观思想。
三 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要把握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首先要对责任、责任感等概念加以分析。对责任的解释,《汉语大词典》有三层意思:“一是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履行自己分内应做之事;三是不做或做不好分内应做之事而应承担的后果。”概括起来说,责任是指应当承担起自己分内的职责和职务,当未能够做好这种职责和职务的时候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后果。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7]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揭示,说明人是社会性人,没有离开社会孤立、抽象存在的人。人处于社会中,是个体性存在与集体性存在的统一,那么就不仅要对自我负责,而且要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承担一定的责任。又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58]说明社会责任的必然性。那么责任就分为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个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对自我负责,也就是对社会发展负责,因此,从广义上说,社会责任还包括自我责任。
责任感则是对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主观体验。具体来说,不仅是对责任的认知、认同情感体验,也包含对责任行为的践行,是关于责任的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关于社会责任的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首先是对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承担、为什么要承担等具有一定的认知、理解和把握;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在对什么是社会责任具有认知的基础上,要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还需要对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情感认同,这是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在对社会责任具有认知、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坚持社会责任的坚强意志,这是保证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支柱。而要真正养成稳定的社会责任感还需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践行。
不论是责任感还是社会责任感都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情感体验。它自然离不开主体。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同的群体也具有与之相一致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有与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具有的阶段发展特征相一致的责任、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关于社会责任的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但大学生与一般的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责任所指和程度上具有较大的不同。从大学生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来看,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从身心发展阶段上说,该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情感,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将个人梦想、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国家理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抱负、个人价值的时候推动社会、国家发展进步。因此,由于大学生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其所处的成长阶段特征,必然被要求具备比其他社会成员更高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