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雾霾在我国大范围频繁出现,十面“霾”伏深入人心,雾霾污染已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呼吸之痛”警示世人:雾霾治理迫在眉睫。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打好蓝天保卫战”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呼吁下,雾霾治理攻坚战正逐步推进。尽管国内外雾霾治理的研究至今仍是错综复杂,但毋庸置疑的是:解决雾霾污染关键在于PM2.5的源头减排。事实显示,对城市区域来说,居民诸多日常消费活动是PM2.5的重要排放源,对雾霾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充分重视居民层面的PM2.5排放,并致力于引导城市居民的PM2.5减排行为是当前有效的雾霾污染控制措施。按照行为干预策略的观点,基于个体行为的诱因可以事半功倍地影响行为。然而,当前国内外关于居民PM2.5减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考虑到居民PM2.5减排行为属于个人亲环境行为的范畴,本书借鉴亲环境行为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结合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三大雾霾污染区域的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着重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各类影响因素及相应影响机制展开规范的实证研究,完善雾霾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研究体系。在实践中,期望通过制定精准措施以针对性调整相应的影响因素促使居民积极参与PM2.5减排行为,从而改善城市雾霾污染。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和政策建议概述如下。
一 研究的主要结论
(1)关于PM2.5减排政策梳理与文本分析。我国包括雾霾治理在内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体系逐步搭建并稳步推进,雾霾治理政策体系粗具雏形。2013—2014年和2017—2018年的两个时间段政策发布密集,与我国雾霾污染现状以及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思想整体布局相吻合,国家和三大雾霾严重区域发文量都相对均衡;但当前雾霾治理体系构架尚有不足,表现在:忽视居民层面日常消费活动的PM2.5减排,直接以“雾霾治理或PM2.5减排”为规制对象的雾霾专门政策屈指可数,起提供具体方案作用的程序政策在雾霾治理攻坚阶段仍捉襟见肘,基层法律法规有待补充;居民层面PM2.5减排政策可初步提炼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教育引导型三类主范畴。
(2)关于三大区域雾霾现状及居民感知的空间差异分析。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众多原因,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三大雾霾严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与居民雾霾感知调查指标存在空间差异。特定区域或特定城市的雾霾污染程度和当地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交通、城镇化程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呈现出一致的关系。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城镇化程度都较高,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耗强度也普遍较大,成渝区域的交通、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高;京津冀地区居民的PM2.5减排实际行为和意愿都明显高于成渝和长三角地区,且实际行为差距更大。对五大类具体PM2.5减排行为,京津冀地区相对于成渝和长三角地区居民都表现出更好的参与积极性。对心理影响因素,三大区域居民的生态价值观、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心理因素在三大区域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京津冀地区相对于成渝和长三角地区表现出更高的水平。但环境信念、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心理因素在三大区域间无显著差异。
(3)关于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城市居民的PM2.5减排行为作为个人亲环境行为的一种,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涵盖了个体心理类、行为控制类和外部政策情境等类别,大部分变量通过PM2.5减排意愿作用于实际行为。其中,个体心理类变量包括理性变量(态度、社会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感性变量(价值观、环境关注、道德规范)两部分,分别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的PM2.5减排意愿和行为,意味着在居民PM2.5减排治理中要注意“法治”和“德治”的结合;行为控制类主要是指感知行为控制变量,除了直接正向影响居民的PM2.5减排意愿外,还显著调节居民PM2.5减排意愿和实际行为的关系;外部政策情境变量包含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教育引导型三类政策,分别对居民PM2.5减排意愿到实际行为的转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4)关于不同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是一个复合概念,不同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会不尽相同。在雾霾污染治理中,既要有全局观,统一行动,又要注意对不同行为区别对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和新能源汽车购买两种居民交通PM2.5减排行为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态度、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等个体心理类因素都会显著影响两种交通PM2.5减排行为,两种行为间差异不大;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对两种交通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有所差异。感知行为控制包含“自我效能”和“感知控制”两方面的内涵,分别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PM2.5减排意愿的发生。但其处于不同的水平时,对不同的行为影响结果也会有所差异。即对于不同的PM2.5减排行为,尤其需要关注感知行为控制变量。
(5)关于双重环境教育对大学生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鉴于大学生群体对于雾霾治理的特殊价值,深入剖析双重环境教育和社会规范对大学生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双重环境教育对大学生PM2.5减排行为影响机制包括两条主要作用路径:“学校环境教育→环境后果+环境责任感→大学生道德规范→减排意愿(行为)”和“家庭环境教育(父母主观规范+父母描述性规范)→大学生主观规范→减排意愿(行为)”;道德规范和主观规范均能显著促进大学生PM2.5减排意愿,道德规范可从心理内部激发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主观规范是外部驱动力。道德规范的影响相对更强,但主观规范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道德规范。
(6)关于政策因素对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动态干预研究。我国雾霾治理政策处于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也在不断地影响居民的减排行为。核心居民主体的PM2.5减排意愿受其周围居民的社会规范影响,并最终长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从长期来看,三类PM2.5减排政策都能促进PM2.5减排意愿向实际行为的转化,但效果不同。其中,命令控制型政策相对来说效果最好,其次为教育引导型政策;政策组合对于PM2.5减排政策干预也是有益的途径,命令控制型和教育引导型政策组合以及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政策组合这两种组合对PM2.5减排行为影响效果相对更好。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
(1)研究视角的拓展。雾霾治理迫在眉睫,当前我国雾霾治理的共识是:以工业企业或建筑扬尘等污染大户为规制重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治理目标。然而,随着近几年雾霾治理的大力推进,城市中心区域大量企业外搬,居民日常消费活动成为城市雾霾治理的重要污染源。另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增长,居民生活用能显著增加,更加剧了居民领域的PM2.5减排空间。但迄今为止,关于居民领域PM2.5减排的研究,不管是从理论视角还是实践领域都屈指可数。因此,本书着重提出:城市交通、冬季燃煤取暖、厨房餐饮(含露天烧烤)、燃放烟花爆竹与室内吸烟等居民日常消费活动是城市雾霾的重要污染源,故积极参与公共交通出行,购买新能源汽车,调整冬季取暖方式,减少露天烧烤、燃放烟花爆竹和室内吸烟等居民PM2.5减排行为成为城市雾霾治理的重要途径,同时界定了其内涵与外延。此居民PM2.5减排行为视角从实践上弥补了当前雾霾治理规制对象的缺漏,符合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侧改革的国家大趋势;从理论上拓展了雾霾治理的内涵,丰富了个人亲环境行为的内容,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2)理论模型的创新。鉴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本研究借鉴四大经典亲环境行为理论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方面构建了我国居民PM2.5减排行为理论模型和相应的调查量表。主要理论模型包括:第一,借鉴西方亲环境行为研究方法,基于TPB、VBN和ABC理论构建了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概念模型。该模型作为一个整合模型,变量涉及多,关系复杂,涵盖了个体心理类、行为控制类和政策情境变量等多类变量,厘清了不同类型变量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二,基于上述结论,对感知行为控制和政策情境变量进行更深入的独立研究与探讨:借助居民交通PM2.5减排行为模型对不同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感知行为控制因素;基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和模拟仿真方法,构建基于多Agent的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仿真模型,识别三类外部政策因素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选择机制的长期动态干预效果。第三,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建立基于双重环境教育的大学生群体PM2.5减排行为模型,探索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于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潜在影响路径。所有的PM2.5减排行为模型从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对PM2.5减排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检验,这些模型集合既构建了大量的居民PM2.5减排模型和理论基础,又丰富了个人亲环境行为理论内涵。
(3)研究方法的拓展。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是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文本分析和模拟仿真分析等是有力补充。扎实的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分析主要用于梳理当前雾霾治理政策现状,为实证研究探索打下基础。实证研究受到个人亲环境研究者们欢迎,已形成规范的研究体系,包含内容也较为广泛。在本研究中,根据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采用了多种实证方法,包括:对PM2.5减排行为现状的描述性分析,对不同组别借助ANOVA分析探索组别差异性;借助Smart-PLS针对心理因素和环境教育分别展开结构方程分析;借助SPSS软件,对交通PM2.5减排行为展开多层回归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除此之外,考虑到问卷调查的横剖数据特征和静态分析局限性,本研究借助多Agent的模拟仿真分析方法分析三类政策对居民减排行为的长期动态干预效果。问卷调查是针对个体的微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基于多Agent的模拟仿真是基于政策制定主体的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对于居民PM2.5减排行为来说,微观个体的变化是整个宏观系统变化的基础,宏观政策的变化又会影响个体具体的PM2.5减排行为。实证分析和模拟分析的结合可以多角度地探索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 研究的政策建议
秉承精准施策理念,本书基于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基于个体心理因素、行为控制因素、外部政策情境因素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的四大干预路径,并进一步给出具体的六条对策建议,为管理部门实现居民PM2.5减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参考。
1.重视并出台居民层面PM2.5减排政策
从思想上全方位高度重视居民层面PM2.5减排;加强居民层面PM2.5减排立法机制,尝试制定《居民PM2.5减排法》和加大宣传并更新《公众防护PM2.5宣传手册》。
2.区别对待并建立各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专门条例
梳理居民层面PM2.5源排放清单,针对不同减排行为制定专门条例;考虑根据不同行为的天然地域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北方冬季的燃煤取暖,南方的空调制冷和取暖,成渝地区的露天烧烤;考虑根据不同减排行为自身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减少露天烧烤是饮食习惯的调整,燃放烟花爆竹是对传统风俗文化的调整。
3.强化个体心理类因素,提升居民PM2.5减排心理感知
(1)继续强化积极的居民PM2.5减排态度。通过全方位普及PM2.5减排知识、强化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正面评价与引导,发挥正向口碑相传的传播效用、加强宣传手段的多样化与组合使用等。
(2)提升居民PM2.5减排的社会规范。继续强化政府对雾霾治理和居民PM2.5减排的规定和呼吁,提升官方组织的主观规范力量;有意识地挖掘显著人群或公众人物努力参与减排行为的事迹,塑造正面榜样和标杆形象并给予大力宣传,激发普通居民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强化企业PM2.5减排义务并督促其严格执行PM2.5减排任务,加入淘汰机制,塑造一批典型节能环保企业。
(3)坚持法治,强化“德治”力量,追求“德治”和“法治”的大力结合。着力塑造和培养居民的环境道德规范,让其成为一种风气和潮流;强化居民雾霾后果认知和人人参与的责任感,提升道德规范。
(4)构建正确环境价值观养成长远计划。继续强化居民的生态价值观,适当引导其利己价值观,并探索利他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的协同效应。
(5)强化环境教育力度,全方位增强居民减排认知。重视学校和家庭双重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并适当拓展社区、网络等渠道;加大学校环境教育力度,合理配置环境教育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效结合。
4.健全资源保障,提升居民行为控制能力
管理部门应全力为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资源保障和外部条件。鉴于5个具体的减排行为相互间有较大差异,需对各行为进行针对性分析,探索和提供基于各个行为的精准支持。如对公共交通出行,建设足够的公交车、地铁及其他轨道交通公共设施,满足巨大的居民出行需求;跟进配套设施的建设、科学的运行线路以及时间管理;实现公交车加装空调的全覆盖,以增加绿色出行的舒适感;充分利用共享单车,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与共享单车运营商合作强化共享单车的日常管理;改善步行和骑车环境,鼓励居民短距离步行或骑车出行。
5.完善外部政策因素,发挥政策干预力量
(1)完善命令控制型政策,充分利用其强制性和见效快的特点。如城市中心区域禁止露天烧烤和燃放烟花爆竹;执行“减少私家车出行总量”禁令,对传统燃油汽车每月出行天数进行强制要求,以20天为限,建议给予灵活变通,可允许居民自由选择具体出行时间。
(2)积极拓展经济激励型政策,但应注意分群体区别对待。如对厨房设备、拼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给予补贴;对突出减排行为设置“环保贡献奖”等政府奖励;对新能源汽车开展“直接上牌” “不限号”、停车费用减免和停车场地优先等变相奖励;对不作为者以增加税收或罚款的形式进行惩罚;改革和细化税收类别,对传统汽车增加保有税和使用税。
(3)重视并从长远视角构建教育引导型政策。通过学校课程、组织宣传等多元化教育途径,环境后果和行动知识等全面教育内容共同构建长远教育。
(4)注意政策组合策略的运用,并加强反馈机制建设。
6.探索基于社会人口统计因素的群体细分政策
针对性采取差异性措施引导不同细分人群的减排行为。继续普及全民环境教育,但针对性加强硕士以上人群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榜样示范、集中组织教育等力量强化高收入居民群体的减排行为支付意愿;广泛借鉴学校环境教育的经验,通过社区、电视、网络以及专业网站等多种媒介渠道加强除学生外其他居民群体的减排行为。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形成有关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机制的独到见解,进一步完善居民PM2.5减排相关的理论内涵,同时,从实践上对居民层面城市雾霾治理提供指导,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但是由于包括我国居民PM2.5减排行为在内的个人亲环境行为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更由于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文中有些观点可能不妥或存在错误,敬请同行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是西南科技大学史海霞博士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GL043)成果之一,本书的完成还受到西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基金(18sx7111)、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XHJJ-2006)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18LSX503、17LSX607)的支持。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借鉴、引用了部分学者同行的研究成果,吸取了许多极其宝贵的观点和意见,特此说明。在调研、写作、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定涛教授和王善勇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也得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徐亮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张飞副教授和张莉博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
2020年2月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