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主要内容
全书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是从文化和价值支撑的视角透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然后分别从合作共赢目标、共享发展理念、核心价值观等三个层面解析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最后阐释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进路。
第一章:现代化转型概论,旨在从文化维度探析现代化转型。本章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离不开文化动因的内在支撑,诸如超越意识、批判精神、忧患意识以及和谐价值观等,因而从文化维度来说,资本主义开启的现代化转型,就是现代个人主义意识的充分彰显,但资本主义制度往往引发个体价值的膨胀、社会正义的式微,进而导致现代文明被野蛮的“丛林法则”所侵蚀,表征为国际秩序层面上大国霸权主义,中国现代化转型就是在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框架内展开的,进而引发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观念冲突,就两种不同的范式、理念以及价值支撑的社会制度比较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代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方向。
第二章:中国现代化转型彰显的共赢范式,旨在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度揭示中国现代化的特色。本章认为:市场经济的发育是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它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模式,促进了现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下的个体利益对社会合作秩序的侵蚀愈发明显,尤其是美元资本往往借助全球资本市场掠夺他国财富,人民币国际化因而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风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就是在融进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发展成熟的,正是基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中国提出了惠及全球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进而为解决全球化问题贡献了民族振兴与共同发展的新范式。
第三章:中国现代化转型昭示的共享理念,旨在从社会主义分配体制维度揭示中国现代化的特色。本章认为:物品分配是考量一个社会是否正义的核心议题,因而关于“应得分配”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样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依据政治地位”的分配传统,体现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特权观,“依据经济因素”的分配体制,彰显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效益观,而问题在于,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创造的,理应由全体劳动者所共享,满足每个人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但马克思所设想的“按需分配”在私有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种共享理念为切近“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历史前提。
第四章: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自信,旨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揭示中国现代化的特色。本章认为: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发展、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也是文化现代化的根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冲突和融合,现代世俗文化瓦解了传统权威和习俗,同时引发了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激变和心灵动荡,亟待先进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承担为中国人筑基凝魂的重担,它既要积极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也要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汲取有益养分,还有从红色文化传承中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价值支撑。
第五章: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旨在阐释中国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时代嬗变及其塑造。本章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冲突的消解,恰恰相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助资本跨国投资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不遗余力的传播西方价值观,持续宣扬资本流转的平等、资本增值的自由、资本控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成为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总基调和主旋律,新时期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直面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把握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碎片化、日常化等泛化现象,在核心价值引领层面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舆论方向引导层面构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社会主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