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 问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也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甚至还有人说是“集权资本主义”,等等。毋庸置疑,以上各种论调都是极端错误的,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是社会主义,绝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更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创造性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实际上,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由社会主义样态所决定性地开启的,它与资本主义样态的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体系及其秩序重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种新途径传承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并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魄力积极融进国际分工体系,并且开启了“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范式。“中国制造”为全球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消费”为世界提供了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推动者。随着国际范围内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的现代化开启了“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社会变革“窗口”,中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日益彰显。中国所开创的互利共赢的现代化道路,却被个别西方学者建构为一种关于“中国威胁”的国际话语,有的学者从“文明冲突”的观念推演中,断定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必然冲击西方文明秩序,有的学者从“大国兴衰”的历史演进中,认为崛起的中国必然引发世界秩序的冲突,还有的学者从“权力转移”的理论建构中,判定中国崛起必然挑战原有的国际政治体系。究其根源,西方话语关于“中国威胁”的理论建构,并不是依据中国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而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经验。当前时期的“逆全球化”行径虽有抬头,但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容阻挡。考察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霸权争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根源,但当前日臻完善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决定了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才是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正确抉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意在实现“人人参与的全球化”,推动沿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融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进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顺应了各个国家追求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
中国的社会主义分配体制改革,从打破收入分配的“大锅饭”起步,以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为宗旨,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从根本上缺乏提升市场经济效率的活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果显著,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从“按劳分配”原则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再到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观念实现了华丽转身,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原则往往引发社会财富的贫富分化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也没能改变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的状况,国内指责市场经济的声音时有起伏。中国的贫富分化当然与市场分配体制息息相关,但国内居民财富差距拉大的根源,并不在于“过度市场化”或者“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题,而在于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乃至权力寻租乱象。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中国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机制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用。提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深化改革的普遍共识。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实现我国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辜负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坚守命运与共的方向,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2],但其根本旨归,是要“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3]。党和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精神文化层次不断提升、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国的社会主义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集体主义思想,与西方的个人主义逻辑相反,中国人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依赖集体的力量完成某种目标,进而言之,中国人追求的是日臻完善的“大同世界”,而不是咄咄逼人的“霸权秩序”。现代资本文明引以为傲的无止境竞争,推动着现代社会无止境的扩张和破坏,因而中国现代化承担着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历史任务,理所当然地诉诸“集体的力量”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今时代,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才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大国协调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一带一路”合作为契机,打造了国际协作新平台,增添了共同发展新动力,有助于形成命运与共的人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