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是我的博士生毛振阳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幸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就要出版了,可喜可贺!

论及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功,其实远不是看上去那样光鲜亮丽,从选题定格、凝练思想、搜集资料、形成提纲、厘清逻辑到铺成内容、行文酌句、导言结语、升华精神乃至完善定稿,几经周折,颇费心机,始成现状,只有身在其中,才能觉知难易。

马克思的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绝不是理想实验的产物,不是观念自身的逻辑推演,更不是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而是基于工业生产史、生产资料生产史的历史研究、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理性、英国工业革命实践、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研究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科学认识。如果离开对所谓“英国实践”的事实基础的细微考查和辩证理解,马克思不可能看到“光明”,或许还只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一个小人物,而不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英国实践”这个词是我们在研究英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过程中,基于马克思的看法和我们自己的理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并赋予它确定的内涵,最早是由我在《试论跨越“英国实践”的马克思哲学》一文中使用的。那时,我的一个基本想法是:就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路径而言,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切入点仍是当今学界的主流。但是,仅仅从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批判与超越来解读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显然是不足取的。这种研究路径只是着重于社会意识领域而忽视了社会存在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只是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无法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提供现实依据和事实基础。因此,我当时写道,只有“跳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藩篱,到人类生产劳动史和生产资料积累过程中最富有意义的地方去寻找理解哲学本质的真谛,赢得哲学斗争的胜利,这个地方只能是当时的英国,因为正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生产劳动的发展,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已经成为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的典型”。换句话说,只有把“英国实践”作为思维和思想的事实基础,积极吸取德国的辩证法和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才能达到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目标,才能创造性地形成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英国实践”是指“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发展方式”,唯有以“英国实践”作为切入点,将现代性问题置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之中加以审视,还原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克服基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片面性,实现社会意识批判与社会存在批判的有机结合,才能看清马克思是如何做、如何想、如何看的,才能正确地拓展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视域,揭示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意义,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正是这样做的。论文完成以后,得到三位匿名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打出了三个优秀的评审结果,甚至有专家做出“具有补白意义”的结论,本次又通过几轮的评审,确定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的项目,表明这项工作的起点和结果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大的方面来说,《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现代性社会动力机制批判、现代性社会运行机制批判、现代性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建构等。现代性社会的动力机制批判旨在通过对“英国实践”的剖析揭露现代性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即工业文明抑制人的发展。现代性社会的运行机制批判旨在从法律、民主、市场、殖民、资本五个方面深度剖析现代性社会的内在组织模式,全面揭露现代性社会的一切制度设计都以实现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现代性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旨在通过对个人意识、国家意识、道德意识的批判揭示自由主义阶级意识的本质,阐明自由主义形成的社会物质根源。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建构则讨论了以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是超越现代性社会的现实路径的问题,认为正是基于对社会动力机制、社会运行机制和意识形态的三重批判,马克思开出了根治现代性社会弊病的药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与现代性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二者的分离同样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所谓超越现代性社会并不是对现代性所蕴含的现代生产力的否定,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显然,这样的篇章结构不仅是合适的,而且也是具有创造力的。

《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的结论是值得特别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重建现代性社会的核心思想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性的结合。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离是历史的必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内在动力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因此,这种超越是内在超越而非外在超越。所要超越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而非现代性本身,而以公有制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取代以私有制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与现代性所内涵的现代生产力结合,是马克思重构现代性社会的具体路径。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与科学社会主义结合的物质基础就在于社会化生产与所有制的重建。社会化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走向,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而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实现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的历史前提。现代性与科学社会主义结合的目标就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体发展与共同体发展的统一,又是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也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是现代性与科学社会主义结合的根本途径。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而《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作为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和实践方略,为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

同样,本书关于马克思研究现代性问题的方法论的认识和研究是另一个值得充分肯定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借鉴,尤其是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市民社会思想,为现代性社会批判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但马克思的现代性社会批判并不局限于社会意识批判,而是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社会现实,转向最具现代性特征的“英国实践”。唯有“英国实践”能为马克思的“物质利益”难题解惑,唯有“英国实践”能够全景展示现代性社会的历史生成与历史走向,唯有“英国实践”能为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提供现实依据。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拓展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彰显了它的价值。

英伦三岛很小,它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个点,但它对现代文明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却难以估量,它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现代文化和现代思想,每一个成长中的心灵,每一份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马克思当年为了研究它、理解它和阐释它,在大英图书馆待了数十年,马克思的战友、同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在那里工作了一生,他们甚至都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于这片土地。仔细想来,作为德国人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会比爱自己的祖国更爱那片热土,但他们却扎根在那里,其中可供解释的理由很多,而每一种理由大概都不会超过他们真的想理解和认识“它”这个愿望,因为,那里和那个“英国实践”,正是他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升华和寄存的地方!

这篇即兴写成的“序言”就要结束了,此时此刻,我只想作者一定要把这个研究不停歇地做下去,其重要性不必多言,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还很多,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已!我只想读到本书的读者们能够喜欢这里所阐释的思想,其中尤其是马克思的思想,因为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对马克思这位思想大师的理解,换个角度看,总是会面对一片新的森林和楼阁!

伊格尔顿在《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认为,“如果我们仍在现代矛盾里挣扎,如果这些矛盾得到解决之前现代性不会结束,如果定期发布的现代性的讣告是夸张不实之词,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一如既往的是相关的”。确实,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正是由现代性危机催生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解释力、创造力也就集中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上。

是为序!

乔瑞金

2020年2月14日于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