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纳瓦罗抹黑和夸大中国的经济和安全威胁
纳瓦罗多次写书,发表歪理,但是其核心是他所构筑的一套“逻辑”:世界上人口最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迅速成为地球上“最高效的杀手”;中国企业不择手段,令世界市场充斥着致命产品;中国的非法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在一步步扼杀美国工业;中国军队也不怕与美国正面对抗,美国的政治家和学者却对逐步逼近的“中国威胁”保持沉默。
在《致命中国》第11章讨论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时,纳瓦罗认为这意味着中国要摧毁美国GPS导航系统和准备攻击美国。他说:“中国推出自己的GPS与美国抗衡,强烈暗示了中国的军国主义意图。毕竟,美国提供免费的GPS给全世界使用,其他国家没有理由承担这么庞大的经费去开发自己的系统,除非它有意摧毁美国的GPS系统,或者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按照纳瓦罗的这个逻辑来推演,任何中国出于自力更生的意识发展的独立技术,都可能是出于进攻美国对应系统的考虑,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这种逻辑显然是极其荒谬的。
纳瓦罗的书中还存在大量危言耸听的言论,仿佛中国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美国的技术优势和霸权地位。比如,纳瓦罗写道:“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向任何一个及所有中国人打开美国教育的大门,是一个危险的游戏。……这是攸关重大的事情,因为我们国家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以及诸如硅谷这样的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变成了中国工业和军事间谍眼中名副其实的‘糖果铺’了。”[6]
抛开这些议题不论,纳瓦罗书中最有煽动性的论述,应该是其中强调中国通过对美出口破坏美国的制造业“掠夺”就业机会的部分。纳瓦罗说:“在过去十年中,骑着自由贸易的木马,一个掠夺性的中国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窃取了数百万个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如果我们保住这些工作,美国的失业率将远低于5%……美国政府预算将会平衡。”[7]
纳瓦罗并没有费心去论证这样一个作为立论基础的论断,相反是作为一个先入为主的分析前提反复强调。如果对比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纳瓦罗其实明显夸大了中美经贸关系对美国制造业及就业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学者欧弗豪特(William H. Overholt)认为,综合相关的专业研究成果来看,造成美国制造业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导致的效率提高,其中只有1/6—1/7可以归因于全球化的力量,大概在13%—21%。尽管如此,全球化的作用也只不过是加快了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的已有进程而已。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美国国内两党都选择了回避事实,都没有建议采取积极政策补偿工人利益和加强教育培训,而是选择把中国作为替罪羊来大肆攻击,特别是美国的工会没有负担起保护和培训工人的责任,帮助工人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因此,他认为,美国左右两派的政治经济精英都在推动虚假的宣传,是对制造业工人的“重大背叛”。[8]
美国列维经济政策研究所(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的学者车尔尼娃(Pavlina R. Tcherneva)指出,制造业工作在全球范围内都逐渐衰落,一部分是因为自动化,但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不再有能够支撑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岗位都经历了减少40%—70%的过程。即使是在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也不再是就业增长的源泉。到2015年年末,中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已经降至13%,而2016年美国的对应数字是8%。在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下,制造业的回归必然不可能以单纯扩大产能、增加就业的形式实现,更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部分回归,这很难改善在全球化中失去工资的低学历中年人的就业状况。即使在对工业品征收高关税的保护下,美国制造业真的实现大规模回迁,美国国内的市场也难以支撑就业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黄金时代。相反,成本的上升会抬高价格,造成通货膨胀,这将导致消费者福利大幅下降。这种福利下降在选择余地较小的低收入群体中将表现得尤为明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