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有必要把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一个说明。

1.文献研究法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范围较广以及一些实地调查的困难,决定了本书只能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所谓文献,其原义主要指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根据文献具体形式和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三大类,也可以把它分为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

本书研究过程中,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掌握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道变革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环境统计公报及环境统计年鉴,通过报刊、网络收集当前关于国内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现状的相关资料。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个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个案研究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洞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生动、具体、详细的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而且能为后来较大的总体研究提供理论假设。本书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一些典型个案进行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为了总结国内地方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经验,本书选取湖南湘江的跨界流域治理、湖南攸县的城乡环境同治、浙江遂昌的生态农业发展、浙江嘉兴的环境公众参与以及深圳、无锡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监管模式作为实例,对其环境管理创新与实践加以深入描述,提炼可资借鉴的经验。

3.比较研究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对比其异同,以把握事物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亦即从相互联系和差异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进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广义地说,比较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都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任何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解释学的方法、分析学的方法、行动研究的方法等)之中都包含着比较研究的成分。本书通过对国内外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变革的比较研究,总结经验,从而为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借鉴。一方面比较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比较研究国内东部、中部、西部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通过比较研究,为提升我国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提供理论思路和现实路径。

4.跨学科研究法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多方面问题的综合体,其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根源,其影响波及人类生活的各领域。所以,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必然引起学术界不同学科,例如生态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政治学和环境社会学等的关注。较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正如日本学者岩佐茂所说的那样:“环境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环境问题的研究,比如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对其破坏程度的实际调查把握,对环境破坏原因的分析、预测,环境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的理念与政策建议等,都具有涉及面很广的综合特性。因此,要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这些成果为中介,努力对各学科进行综合研究。”[65]本书在研究方法和学科取向上,坚持多学科的研究取向并进行交叉研究。本书以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等为背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研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走向多学科化。

5.统计分析法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评价涉及评价样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评分标准、满意度调查、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实证研究技术的应用。本书综合应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初步构建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DEA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进行评价。

二 主要创新点

1.学术领域的开拓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政府能力展开了探索性研究,政府能力日益成为我国一个富有活力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缺乏系统研究。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依赖困境,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经验,结合转型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这对解决中国目前的环保困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开拓了地方政府学研究尤其是地方政府能力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

2.学术理论的创造性。本书系统提出有关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要素及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学理论和地方政府能力理论,其中不乏诸多原创性的观点。本书创造性地提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内涵,认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指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所实际拥有的能量和能力。然后,系统研究有关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要素、影响因素及理论基础等理论问题。原创性地提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观点,并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要素归结为制度供给能力、环境监管能力、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多中心合作共治能力。系统性地首次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七个方面: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意识、地方政府环境权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府际环境合作、环境社会资本、企业环境责任、环境技术创新。原创性地提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论基础,即治理与善治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第三条”道路理论、政策网络理论、博弈理论。

3.学术视野的开阔性。本书在研究方法和学科取向上,坚持多学科的研究取向并进行交叉研究。本成果以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等为背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研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走向多学科化。

4.学术研究的定量化。地方政府能力虽然是一个不新的话题,但地方政府能力的量化评价却不多。为此,本书试图寻找和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指标体系,并以此来测量和评价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状况,从而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水平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估和比较。本书运用DEA、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进行评价。


[1] [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从书编委会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2] 参见[德]托马斯·海贝勒、[德]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杨惠颖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页。

[3] 黄晓云:《生态政治理论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爱学术网:《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2010年)》,http://epi.Yale.Edu/Countries。

[5] 人民网:《中国29城市水质报告:48%存在不合格情况》,http://env.people.com.cn/n/2015/0305/c1010-26639350.html。

[6] 陈吉宁:《我国环境排污强度已超历史最高的德日》,http://news.sohu.com/20150307/n409460582.shtml。

[7] 参见http://www.chinaday.com.cn/China/2006-06/06 content_609350.htm。

[8] 参见[德]托马斯·海贝勒、[德]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杨惠颖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页。

[9] Harriet Bulkeley,“Down to Earth:local government and greenhouse policy in Australia”,Australian Geographer,31(3):29.

[10] 高军、杜学文:《宪政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环境危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1] 许庆明:《试析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1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3]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4] 田春秀:《全球环境管理的现状与展望》,《环境保护》2003年第11期。

[15] [瑞典]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 [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7] [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李玲玲、鄞益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9] 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0] Lieberthal,K.,China’s Governing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ChinaEnvironment Series,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1997.

[21] [美]伊丽莎白·伊科诺米:《中国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程仁桃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4期。

[22] [英]阿拉斯戴尔·麦克比恩:《中国的环境:问题与政策》,李平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6期。

[23] [韩]李周炯:《中国环境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4] 参见[德]托马斯·海贝勒、[德]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杨惠颖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25] 参见[德]托马斯·海贝勒、[德]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杨惠颖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26] 参见[德]托马斯·海贝勒、[德]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杨惠颖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27] 参见冉冉《“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3期。

[28] 王绍光、胡鞍刚:《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 辛向阳:《政府职能的国际比较》,《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30] 刘世军:《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能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7年第2期。

[31] 陈炳水:《政府能力初论》,《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32]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 金太军:《政府职能与政府能力》,《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

[34] 陈国权:《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与政府机构改革》,《求索》1999年第4期。

[35] 杜钢建:《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6] 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政府能力——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府能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7]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 周平:《县级政府能力的构成和评估》,《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

[39] 吴家庆、徐容雅:《地方政府能力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0] 张钢、徐贤春:《地方政府能力的评价与规划——以浙江省11个城市为例》,《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1] 邹再进、张继良:《中国地方政府能力评价研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42] 肖魏、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3] 钱箭星:《生态环境治理之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 李挚萍:《20世纪政府环境管制的三个演进时代》,《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45] 夏光:《环境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 高小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47] 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的环境责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48] 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49] 于建嵘:《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冲突的主要特征及对策》,《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

[50] 李挚萍:《社会转型中农民环境权益的保护——以广东省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1] 蓝文艺:《环境行政责任缺失纵深分析——为建立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所进行的环境行政责任缺失调研报告》,《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4期。

[52] 胡静:《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冲突及其化解》,《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53] 杨海生、陈少凌、周永章:《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南方经济》2008年第6期。

[54] 郎友兴:《走向共赢的格局:中国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55] 胡若隐:《从地方分治到参与共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6] 陈坤:《从直接管制到民主协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立法协调与法制环境建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7] 施祖麟、毕亮亮:《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

[58] 陶希东:《中国跨界区域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59] 齐晔等:《中国环境监管体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60]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1] 杨雪冬、赖海榕:《地方的复兴:地方治理改革三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2] 李金龙、游高端:《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依赖与创新》,《求实》2009年第2期。

[63] 游高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年。

[64] 陈一航:《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5] [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