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派古琴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岭南琴派的社会传承

第一节 岭南琴派的文化传统

借鉴文化地理学的理论观念探析岭南琴派,不难看出,对岭南派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重点应放在当地的生存空间保护和人文关怀上,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尤其体现在社会音乐教育层面上。

为传承发展岭南派古琴,培养后继人才,广州市诸多古琴社团在政府、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馆、广东古琴研究会等单位以及上级主管领导、部分高校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为能够深入探究岭南派古琴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自2013年4月起,多次进行田野采风活动,从客观、翔实的调查中,获取广州古琴社团通过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传承岭南派古琴的情况。

一 岭南派古琴音乐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

音乐来源于社会,并作用于社会,音乐在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下反映着社会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广泛且极富群众性。无数音乐艺术实践和社会文化生活实践证明,音乐离不开社会,社会需要音乐。[1]譬如古琴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所引起的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紧密地凝聚团结着海内外全体华人,它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精神营养,发挥着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的功能。

历代典籍、文献、诗词、绘画中记载着关于岭南派古琴的事实,都表现出其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就岭南派古琴音乐的内容而言,或以《怀古》等写实的手法反映仁人志士渴慕圣贤的情怀,或以《碧涧流泉》等抒情的曲调抒发古人荡迹山林闲适疏放的幽趣,都展现人们的精神生活。琴曲内容都与社会当下的生活现状紧密相连,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情感,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发挥思想疏导与情感教育的作用;就岭南派古琴音乐的思想而言,是建立在对其音乐内容高度把握的基础之上,因而它不是脱离现实、空洞的,它强调以古琴为载体,将现实的生活艺术化,使人在对现实的感触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其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度与敏感度。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网络音视频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传递岭南派古琴音乐及信息的最佳载体。电声技术的发展,使音响效果更趋于真实清晰,岭南派古琴音乐作品得以传递迅速。古琴音乐对时空占有量的激增,更增强了岭南派古琴音乐社会化的属性。

岭南派古琴音乐教育需要依托社会才能得以长足发展。古琴曾长期依托于文人阶层,岭南琴派也一样,崇尚淡雅恬静,或锁于深宅大院,或鼓于山岩水崖,或保持着书斋雅集的传统形式以琴会友。古琴教育也是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上层贵族子弟或宫廷乐工。这曾使古琴到了曲高和寡的境地,不少人把它看作是神秘之物,以致难于被大众所接触和理解,阻碍了古琴的教育传承,使其很难像其他民间音乐那样向前延伸或与现代文化结合。实际上,古琴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无法脱离社会群众基础的,其本身无疑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所以,古琴不仅是一种修养“自娱”的个人乐器,它也从未丧失过“娱人”的寓教于乐功能。特别是现代社会音乐文化良莠并存,更需要社会群众提高音乐欣赏及鉴别的能力,包括古琴音乐文化。

这些客观现实表明了古琴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应被社会大众所认知,进行全面社会化普及和推广。岭南派古琴音乐教育需要面向全社会,在大众中寻求知音,使欣赏者对古琴音乐文化的渴求与日俱增,从而使岭南派古琴获得牢固的社会基础和生存发展空间,使之发扬光大。

二 社会音乐教育为岭南琴派打造传承平台

古琴的教育传承主要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种途径。学校的古琴教育主要在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并延伸到了附中、本科及研究生三个阶段。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主导,目前在古琴教育上,已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古琴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全社会来说,学校的古琴教育有年龄、文化、时间、年限的限制,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难以解决古琴的早期启蒙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问题。再者,专业院校古琴教学水平高,开展的规模比较小,招收门槛高,难以社会化普及。所以现今古琴教育还是以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为主。

社会音乐教育传承岭南派古琴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传承对象广泛与成人终身教育两个特点上。首先,社会音乐教育是为社会全体人民服务,具有超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的音乐教育,完全可以满足社会各年龄阶段的群众想学琴的需求;其次,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年限只占他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而理想的音乐教育应该伴随一个人的生命始终,社会音乐教育可以不受年龄、文化、时间、年限的限制。

学校及其他形式的古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社会群众热爱古琴的需求,社会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还能在教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对岭南派古琴的积累和传承。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无疑为岭南琴派打造了保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