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王都的建设

中京显德府 中京显德府是渤海国的第二座王都[1]。它的遗址在今和龙市东北50多里处的西古城。该城分为内外两城,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外城南北长720米,东西宽630米,周长2700米,面积达45.36万平方米,城墙以土夯筑,底宽13—17米,顶宽1.5—4米,残高一般为1.5—2.5米,个别之处墙高可达4.5米,城墙外曾有护城河,今已填平,内城平面亦呈长方形,位于外城的中央偏北处,南北长约370米,东西宽约190米,周长约1120米,内城北墙距外城北墙70米,[2]由于各种原因,内城城垣已遭到严重破坏,现已无迹可寻,但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仍可见到五座宫殿址,宫殿之间有回廊相通,在殿址上到处可见各种建筑材料的残片,如灰色和青色的板瓦、筒瓦、瓦当、砖(许多砖瓦上都有忍冬或莲花瓣花纹)、文字瓦、绿釉瓦、绿釉柱座、绿釉莲花瓣饰等。

从西古城内城发现众多的宫殿遗址以及西古城像唐长安城的宫城皇城那样“皆呈南北长方形,并且纵横比例很相似”[3]的情况来看,中京显德府应是大钦茂积极向唐朝“习识古今制度”[4]的产物。

与“旧国”相比较,中京显德府地处海兰江冲积平原,地势更为开阔,土壤多黑浆土,土质肥沃,地下矿藏丰富,而且交通便利。尽管中京显德府作为王都的时间不足10年,但由于具备了上述优越条件,所以这里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像《新唐书》中所记载的显州之布、卢城之稻和位城之铁等名产均出自这一地区。另据专家学者考证,仅在中京显德府周围二三百里范围内可以确认的渤海古城就有六座,[5]充分说明这一地区已成为渤海国城镇较密集的地区之一。

上京龙泉府 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的五京之首。自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时期起,曾两度为渤海国王都所在地,先后长达160余年。

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坐落在牡丹江中游的东京城盆地,四面环山,三面邻水,虽地势险要但交通发达,这里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是建立王都理想所在。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的建设布局是仿造长安城的,因此有镜泊湖畔“小长安”之称。上京分宫城、王城(内城)和郭城(外城)。上京的宫城位于该城北部中央的制高点上,地势有利于防守。宫城的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城墙南北为720米,东西为620米,全部由大小、形状不同的玄武岩砌筑而成。现在保存下来的城墙一般高3米,个别的地方高4米,墙垣地下基础宽约5米,深达2米,可以推算出当时城墙的高度至少有8米。城墙虽然不是很高,但非常坚固,从当时渤海国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这个高度也是实用的。城墙的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在宫城南、北发现有明确的城门遗址。上京外郭城东墙长约3360米,西墙长约3400米,南墙长约4584米,北墙长约4946米,周长大约16300米,上京实际占地面积约为16.4平方千米。[6]上京外郭城有10个城门,南北各3个,东西各2个。上京城内较大街道有十余条,其中主要的有5条,南北3条,东西2条。上京的中央大街相当于长安的朱雀大街,有可能也称为朱雀大街,这条大街宽110米,连接内城正南门与外郭正南门,全长约2195米。这条大街是全城的中轴,将上京城分为东西两个区。和长安一样,上京也采用里坊制,上京城共有多少坊目前还不明确,但最少也有数十坊。当然,上京的里坊要比长安的里坊小得多。

经过历代渤海国王的不断建设与经营,上京龙泉府规模不断扩大,虽不及当时长安、洛阳,但也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在渤海国由初兴到强盛,乃至成为“海东盛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京龙原府 东京龙原府又称栅城府,是渤海国的第四座都城[7]。它的遗址在今珲春市以西6千米处。该城亦分为内外二城。外城平面近似正方形,东墙长746米,西墙长735米,南墙长701米,北墙长712米,周长2894米,面积50余万平方米,城墙为土筑,破坏较严重,只能看清部分残留的城墙,高4—5米,城墙外依稀可见护城河。与中京显德府有所不同的是,东京龙原府的内城有三个,自外城南墙中部往北依次是南城、中城和北城,号称“中央三城”,其中北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墙各宽218米,东西墙各长318米,周长1072米,城墙亦为土筑。北城中央有一高台当为宫殿遗址,其北有3处房址,也应是宫殿遗址。“中央三城”两侧各有二城。距外城北墙127米处有一横墙,把这一区域同其他区域隔开,形成一个单独的城区,俗称“北大城”。上述各部分加起来正好是八个小城,故称为八连城。[8]像西古城一样,八连城也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板瓦、筒瓦、文字瓦、花沿瓦、瓦当、花纹砖、绿釉瓦等。

从八连城的布局来看,它明显具备唐代京城那种既有外城又有内城,内城的高台上还建有宫殿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肯定,八连城和西古城一样,也是模仿唐代京城形制修建的。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城位于珲春盆地之中,周围群山环抱,盆地内是由珲春河和图们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土壤多黏土及部分沙土,土质较肥沃,是渤海国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新唐书》中所记载的渤海名品——“栅城之豉”就产自这里。与渤海国其他王都相比,东京龙原府更靠近日本海,既可坐收鱼盐之利,又可加强渤海国与其近邻——日本的联系。同中京显德府一样,尽管东京龙原府作为王都的时间不超过10年,但优越的自然环境仍然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另外,除八连城外,目前在今珲春境内已发现的渤海古城址达10余座,这说明东京龙原府是渤海国另一个城镇较密集的地区。

南京南海府 南京南海府是五京之一,也是渤海国的重要京府之一。南京南海府位于渤海国的最南部,堪称渤海国的南大门。南京南海府隔泥河(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龙兴江,又称金野江)与新罗为邻,在渤海国与新罗关系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渤海国的五京之中,唯有南京南海府遗址的确切位置至今仍没有定论,学术界颇多歧义。朝鲜学者丁若镛和日本学者和田清等人认为,南京南海府故址应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首府咸兴市。[9]日本学者松井等认为,南京南海府故址应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之镜城[10]。我国学者金毓黻则认为:“惟今朝鲜北青郡新昌有渤海古都之城址,南距海岸约数里,其地在镜城之南,或谓此南京南海府之所在也。”[11]朝鲜学者韩镇书也主张:“南京南海府为现今咸镜道北青等地。”[1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朝鲜考古学界实地考察的深入,北青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朝鲜和韩国学者普遍把南京南海府故址定在咸镜南道北青郡东南14千米处的北青土城(又称土城里土城、青海土城)。[13]除上述三种主要观点外,我国学者还提出了“白云山城说”。[14]

关于南京南海府城市的规模和形制,我国史书中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是说其“叠石为城,幅员九里”[15]。而据朝鲜考古学界的调查证实,青海土城平面呈东西略长的长方形,城周长为2132米,现存城墙高2—3米,上宽1米,底宽8米。现存各面城墙中央都有城门址,城门彼此对称,城墙西南角有类似角楼址的遗迹。城内有东西和南北向笔直伸展的大道,现存东西向的道路约长565米,宽3米。

从青海土城出土的文物来看,位于西门东北部的官厅址出土了四角玉石图章、瓦类、鸱尾、鬼面残片、石设施和柱础石等。在该城内出土的文物有手压瓦、放射线纹瓦当、铁铡刀、臼、钵、坛、罐、三足锅、铁镞、银簪、青铜簪、青铜装饰用环、铁车等,涵盖了建筑构件、生产工具、武器、马具、车附件、各种陶器、瓷器、装饰品等生产、生活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16]值得注意的是,“青海土城发掘出的设施物和遗物,很多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上京龙泉府出土的遗物相同”[17]。尤其是在这里发现了“只在大建筑址中才能见到的大柱础石座和只有以王宫为主的高级建筑上才可使用的鸱尾,以及出土了象征高层权力机关的玉图章等,都对阐明此遗迹的性质提供了有力的物据”[18]。换言之,这里就是渤海国五京之一的南京南海府。

南京南海府城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也是比较好的。该城坐落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北青郡东南14千米处的南大川左岸的广阔平原上,其东、北两面有小山坡和大德山山脉围绕如屏;西面有南大川流入日本海,古时候,南大川的一条支流围绕该城的北面和东面流向东南;向南不远即可抵达渤海国时期的港口——吐号浦(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的新昌)。这种自然条件使得该城成为一处天然要塞。[19]南京南海府的地理环境与上京、中京和东京的地理环境非常相似,山环水绕的地形构成天然的防护屏障,周围还修筑了居山城、安谷山城和龙田里山城等作为卫城,十分有利于军事防御;广阔的平原有利于城市未来的扩大和发展;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靠近大海则使得该城成为水路交通要道;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水产资源。

西京鸭渌府 西京鸭渌府位于渤海国重要交通线——鸭渌—朝贡道水陆路转换的起讫点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渤海国在加强其王都建设的同时,也对西京鸭渌府进行了重点经略,从而使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与唐朝的密切关系上,起了特殊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西京鸭渌府遗址是在今吉林省白山市(即以前的浑江市)所辖的临江市(即过去的临江镇)。

西京鸭渌府遗址所在的临江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如果把白山市的地形看作一把打开的“折扇”的话,那么临江市就恰似这把“折扇”的“扇轴”。临江市的地势东高西低,长白山脉和老岭山脉的7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其境内。鸭绿江在其境内流长达141千米,先是自东南流来,再在临江市折向西南流去。鸭绿江的支流头道沟河、二道沟河及三道沟河,三条河流在临江市附近注入鸭绿江。由于上述河流的冲积作用,在临江市附近的鸭绿江右岸形成了一块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度在500—2500米不等的狭长冲积台地。西京鸭渌府就坐落在这块台地之上。[20]

西京鸭渌府遗址现已无存。但据我国史书记载,渌州,“渤海号西京鸭渌府。城高三丈,广轮二十里。”[21]可见当时其规模之大。据我国考古工作者实地考察,20世纪50年代曾在该市内发现提梁铁锅、铁镞、铁马镫等文物。1960年,曾在该市的数处基建工地内发现了大量泥质灰陶片、布纹瓦残片等文物,器形有罐、壶、盆、筒瓦等。上述文物中,有许多在形制及造型风格上都具有渤海国时期文物的特征。70年代末,有人曾在该市市区内距地表1.8米深的地方挖掘出一尊石狮子,系灰色岩石凿刻而成,石狮呈蹲伏状,下有方台,重约20千克,其形制很似敦化六顶山贞惠公主墓出土的渤海石狮。60年代中期,在该市北面的文成街中部,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残长约30米,高出地表30—50厘米,墙垣用山石和卵石砌成,壁面平整,内填黄土,墙顶与北边的地表早已成水平,所以仅可见其南面,而且墙体宽度不详。此墙现在深埋于地下,很有可能就是渤海国西京鸭渌府的城墙遗迹。[22]

西京鸭渌府是何时成为五京之一的,这一问题在我国史籍中也没有留下记载,但根据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已相继建立中京、上京和东京,以及西京鸭渌府地处交通要冲并且早已在渤海国与唐朝的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西京鸭渌府作为五京之一也应该是始于大钦茂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