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儒家文化

渤海人在与唐朝的密切往来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接受了儒家文化,其文化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流派。有唐一代,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原内地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也长期濡染着居住在祖国东北边疆的渤海人。文王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从唐朝引进了《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儒家典籍。此后,渤海人便把这些典籍作为君臣们学习和熟知儒家文化的主要教材,儒家典籍中的许多内容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书信、人名甚至机构名称中去。例如,目前保存在我国史籍中唯一的一篇渤海王给唐朝皇帝的《贺正表》中有“远驰信币”[1]一句,“币”字源出于《战国策·齐策三》中“请具车马皮币”一句,指的就是古代人们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大玄锡五年(876),大玄锡致日本阳成天皇书中有“闻义则徙,君子斯宗”[2]一句,“宗”字源出于《礼记·檀弓上》中“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3]一句,意为“尊奉”;文王大钦茂的“茂”字源出于《诗经·齐风·还》中“子之茂兮”[4]一句,意为“美好”;末王大諲譔的“譔”字,《尔雅·释诂》中解释其意为“敬”[5];大聪睿的“睿”字源出于《礼记·中庸》中“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6]一句,意为“通达,看得深远”;胄子监的“胄子”一词源出于《尚书·舜典》中“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7]一句;巷伯局的“巷伯”一词源出于《诗经·小雅·巷伯》,指奄官,又称寺人,即“内小臣也”[8];左、右猛贲的“猛贲”一词是根据《尚书·牧誓》中的“虎贲”[9]一词加以变通而成的等。再从已发现的贞惠、贞孝两公主墓志来看,通篇都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上述两墓志的作者应为渤海人,他(他们)十分熟悉儒家经典并运用自如。据统计,墓志内容中涉及的儒家典籍达数十种之多,主要有《大唐开元礼》《诗经》《易经》《周礼》《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孟子》《晋书》《汉书》《三国志》等。经专家考证认定,仅贞孝公主墓志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典故、词源等直接或间接地与《诗经》有关的就达20余处,与《易经》有关的有10余处,而墓志内容源出《礼记》《周礼》的也有将近10条。[10]如“标同车之容仪,叶家人之永贞”一句中,“同车”一词源自《诗·郑风·有女同车》[11];“家人”一词源自《周易·家人》[12];“永贞”一词源自《周易·贲》[13]。“动响环佩,留情组”一句中,“环佩”一词源自《礼记·经解》中“行步,则有环佩之声”[14]一句;“组”一词源自《礼记·内则》中“织纴组,学女事”[15]一句。“丕显烈祖,功等一匡”一句中,“丕显”一词源自《诗经·周颂·执兢》中“丕显成康”[16]一句;“烈祖”一词源自《诗经·商颂·烈祖》中“嗟嗟烈祖”[17]一句等。“渤海人不仅熟稔儒家典籍,而且还将儒家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奉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用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甚至连官制的名称都要用忠、仁、义、礼、智、信来命名,可见其推崇程度之深。总之,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儒家思想已经深入渤海社会的各个领域,儒家文化已在渤海的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的王族和贵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