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牧渔猎各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农业 渤海建国前,其先民——靺鞨人只是“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穄,菜则有葵”[1],不但耕作方式较落后,而且作物品种也较少。渤海建国后,尤其是第三世王大钦茂时期十分重视农业,不但设立了专管农业的大农寺(相当于唐朝的司农寺),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派人前往唐都长安,努力学习并掌握了唐朝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经过广大渤海人民的辛勤劳作,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渤海国社会最主要的经济门类。
渤海国农业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体现在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上。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以及今永吉、白山、抚松、和龙等地相继发现了铁铧、铁铲、铁镰、铁、铁锛等农具。这说明,铁制农具在渤海国的使用已相当广泛和普及,尤其是铁铧的出现,标志着渤海国的农业生产已由“偶耕”(即两人并肩耕作)进入利用牛、马等大牲畜进行犁耕的阶段。犁耕的出现较之“偶耕”既省力又省时,而且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和深耕。渤海国所在地区曾经被当时的日本人断言为“土地极寒,不宜水田”[2]。但是,勤劳智慧的渤海人民却成功地在北纬43度左右及其以北地区的牡丹江、图们江流域引种了水稻,提高了当时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水平。而且水稻这种“性喜温湿”[3]、需要大量水的农作物的成功引种还表明,渤海人已能利用临近江河的有利条件,很好地掌握了灌溉技术,这也是渤海人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一成就在东北亚地区水稻栽培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渤海访日使将唐朝的《长庆宣明历》传入日本的史实来看,当时的渤海人已先于日本人掌握了唐朝的先进历法,并极有可能已把它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第二是生产区域的扩大。渤海建国之前,“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4],在中原人的眼中就是落后的“荒远”之地,但是渤海建国后,农业生产区域却已扩展到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原府所在的今牡丹江、图们江流域,还有扶余、鄚颉、长岭等府以及涑州所在的今松嫩平原、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虽然由于缺乏资料,我们无法得知渤海国农田的规模和具体数量,但仅从当时的中京地区已出现“遵阡陌而盘桓”[5]的情景我们就可以断定,渤海国已开辟了大量的农田,到处可见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
第三是渤海国农作物不但品种增多,而且品质也有了很大改善,出现了很多蜚声中外的名产,其农作物中“俗所贵者”有“栅城之豉……卢城之稻”“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6]等。栅城是东京龙原府之别称,卢城即卢州,属中京显德府,丸都属西京鸭渌府,即今吉林集安,乐游今址不详;豉为大豆的酿造物,稻即水稻,李、梨均为果树。从上述记载可知,在渤海国的东京、中京和西京等地区(即今吉林省东部地区),水稻、大豆及果树等作物的种植和加工出的产品都是相当有名的。
畜牧业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渤海人的先世,无论是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还是靺鞨人,都无一例外地“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7]。这说明,饲养家畜是生活于渤海故地的人们的一项传统经济活动。渤海建国后,不但保持了这一传统,而且还提高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渤海人在长期的养猪实践中积累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著名的“鄚颉之豕”。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军事、运输对外贸易等方面对大牲畜的需求,渤海的马、牛养殖也有了很大发展,还培育出了像“率宾之马”[8]这样的名马。此外,羊、犬等牲畜的养殖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渔猎业 渤海国统治的地区东濒日本海,境内又有众多的江河湖泊,这些都为其渔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的人们已能乘坐较大的船只扬帆日本海,进行远海渔业生产,捕获的海产有鲸鱼、鲻鱼、海豹、鱼、螃蟹等,其中螃蟹尤为著名,史载“渤海螃蟹,红色,大如椀,螯巨而厚,其跪如中国蟹螯”[9]。渤海人还捕捞大量的昆布(即海带),其中“南海昆布”也是非常有名的。除此之外,渤海国的淡水渔业生产也颇具规模,其中的“湄沱湖之鲫”[10]。更是享誉中外的名品。尽管我们无法了解渤海国渔业发展更详细的情况,但通过今白山、敦化和珲春等地出土的鱼钩、鱼叉、陶网坠等捕鱼工具,我们也能够想象出渤海国渔业昔日的辉煌。
狩猎业 狩猎是渤海国另一类传统的经济活动。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渤海人的祖先就已采用楛矢石砮来进行狩猎活动。南北朝及隋朝时期,勿吉人和靺鞨人都已经是“人皆射猎为业”[11]。渤海建国后,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镞已取代楛矢石砮,成为狩猎者的新型武器,渤海人还驯养了鹰(即海东青)、鹘和猎犬等作为狩猎的辅助工具。由于具备了上述条件,渤海的狩猎业生产水平大大地提高了。据统计,渤海人猎获的野兽种类很多,仅见于记载的就有貂、狐、菟、青鼠、银鼠、野雉、鹿、麝、虎、豹、熊、罴、野猪等,其中“太白山之菟”“扶余之鹿”[12]均作为渤海人猎获物中的名品而享有盛誉。
在上述各业全面发展的同时,渤海人还充分利用境内森林茂密、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量采集和提取人参、鹿茸、牛黄、麝香、白附子、松子、黄明(即水胶,用牛皮制成)等山珍和药材。此外,渤海人还从事着种麻、养蚕、养蜂酿蜜等多种经营活动。
渤海国农、牧、渔、猎等各业的全面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保障了其社会更加稳定和快速发展,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由建国初的“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13]发展到“兵数十万”[14]。若按平均每户5人计算的话,则意味着渤海国的人口总数应由数十万增加到了二三百万。另外,渤海国农、牧、渔、猎等各业的全面发展,也为其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述事实表明,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人,一旦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他们就能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第一,渤海国农、牧、渔、猎等各业的发展,尽管较其建国前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同一时期中原内地那种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情景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第二,在渤海国的不同区域,渤海国农、牧、渔、猎等各业的发展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在本章中叙述的,只是渤海国的统治中心——五京及其附近各府州的发展情况,而在偏远地区,人们仍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这种不平衡也是长期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