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指导下,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不断探索创新新时期精准扶贫机制和模式,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加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每天低于1.9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1981年世界贫困人口为199728万人,中国贫困人口87780万人,全球贫困率达到44.3%。2012年世界贫困人口降至89670万人,中国贫困人口也降至8734万人,全球贫困率降至12.7%。在此期间,全球共累计减少贫困人口约11亿人,中国累计减贫约7.9亿人,占同期全球减贫总人口的71.8%。这意味着,1981—2012年,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达到71.8%。中国已经成为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南,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银行前任行长金墉指出,过去的四年,中国已有近8000万人口脱贫,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从40%下降至10%,而主要贡献来自中国。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报告中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扶贫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是为全球减贫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他在发给“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贺信中盛赞中国减贫方略,称“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经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了确保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必须举全国之力在近三年内把贫困这块硬骨头啃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脱贫目标的完成,意味着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将基本终结。然而贫困人口在统计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消失,扶贫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须以事实为依据。为了解中国精准扶贫的进程,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掌握贫困人口的一手资料,评估现阶段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精准扶贫课题组自2017年起在全国开展了调研活动。课题组以县域经济为切入点,相继前往河北、湖北、广西、新疆、云南五省区的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历时两年,使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行为实验等研究方法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统计信息进行了专项调研,获取微观样本数据180万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自然禀赋和区位特征差异条件下,不同样本精准扶贫模式的共性与异质性。
全书分为理论篇、案例篇、总结篇。理论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历程,探讨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解与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的基本框架。并对当前扶贫开发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案例篇从河北涞源、广西西林、广西龙州、云南大理太邑、河北易县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出发,总结了“易地搬迁+旅游”“生态保护+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驻边守疆+边贸致富”“格莱珉”项目等多个精准扶贫模式。总结篇甄选出各地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创新模式,并对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的效果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