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的历程:明清以来云南石羊古镇城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滇之大,惟铜与盐”,盐在云南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石羊古镇,历史上称“白盐井”,为云南重要的盐产区之一,当地“有盐在先”“皆以盐故”。

在“因盐而兴”的城镇化阶段,石羊古镇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石羊古镇盐业社会,井盐的生产形成专门的行业分工。石羊古镇因盐形成市场,市场带动当地形成区域性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石羊古镇因盐促进人的流动,多元的宗教表现形式、多样的饮食、杂糅的风俗观念等都成为石羊古镇的移民性表达。

在“因盐而衰”的城镇化阶段,石羊古镇的井盐产量减少,销售圈随之不断缩减,盐业社会呈衰落之势;同时在政策主导下封闭市场形成,石羊古镇往昔的市场渐失风华。盐业社会衰落的同时,当地社会也在悄然变化,多元生计取代“以卤代耕”的生计模式,盐业组织退场,人的流动性减弱。

在“因盐复兴”的城镇化阶段,石羊古镇重拾盐业社会的文化价值,以当地自199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为推力,石羊古镇走出了一条“千年盐都、祭孔圣地、文化名邦”的旅游开发之路。人的流动渐频,人的流动之上也实现着文化的流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着政府与民众共建的城镇化阶段。

在历时性的城镇化研究中,笔者以“盐”为切入点,意在抽离出在长时段的城镇化中,影响石羊古镇城镇化的关键因素:资源、市场、人的流动、国家角色。

资源要素。当地的盐业资源在城镇化中扮演关键角色,城镇化随盐而变,呈现阶段式的资源优势。自石羊古镇盐业开采时期,当地的盐业资源开始实现从天然的自然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蜕变。作为经济资源的盐带来了人群的聚集效应、文化的多元共融、不断扩张的市场。当盐作为经济资源的优势不再,当地的城镇化走向了一条以开发当地盐业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旅游开发之路,以盐作为当地文化资源符号,通过旅游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这一过程实现了盐作为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互换。

市场要素。笔者的市场要素不仅有作为单纯经济自由市场的考量,也有将市场看作复合的交换场域,是经济、政治、文化,乃至象征资本的转换和交换场所。在石羊古镇市场的考量过程中,政治市场、文化市场等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盐的交换及盐业价值的生成。传统盐业时代盐的销售区域和食盐价格并不必然受纯市场规律控制,而是成了国家权力、地方利益等各种政治诉求相互博弈和妥协的均衡结果。在旅游时代,当地的盐作为文化资本、象征资本又重新在市场中发挥功效,这一时期的市场主要是文化市场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人的流动要素。笔者意在将城镇化作为非农人口聚集维度考量的基础上,增加人的流动这一要素,将人的流动与异质性也作为城镇化的一个关照对象,与传统的城镇化定义形成对话与补充。综观石羊古镇的城镇化,不管是长期的移民还是短期的集市贸易、旅游等形式,都促成了城镇空间中人这一核心要素的信息共享与文化交流,“城镇”在人的流动过程中变得鲜活。

国家角色要素。石羊古镇的城镇化和国家角色深深嵌合在一起,地方的城镇发展脉络,蕴含于国家角色和“国家话语”的深刻理解之中。在石羊古镇城镇化的三个典型阶段,国家呈现不同角色,从官民互动到国家藏匿到国家主导。

关键词:城镇化;石羊古镇;盐;市场;人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