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的历程:明清以来云南石羊古镇城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田野点概况

石羊古镇又称石羊镇,即历史上的白盐井,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西北部,距县城35千米。全镇的行政辖区总面积407平方千米,东西横距24.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3.35千米,总面积410.27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4.8℃,年降水量为883毫米。石羊镇平均海拔为2064.5米。人口2.8万人,有汉、彝、白、哈尼、回、傣、苗等11个少数民族共6365人,占人口总数的23%,其中彝族占18%,回族占0.85%,其他民族占1.75%,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镇。[3]东与昙华、新街两乡相邻,南接七街,并与姚安县左门乡接壤,西连三岔河乡,北接三台。整体位于大姚县的中心地带,在交通方面占据重要位置,大姚县境内的三岔河、三台、铁锁三个乡的公路交通均途经石羊镇,同时,石羊镇也是通往周边大理州的祥云、宾川等地的便捷之地。

石羊古镇镇区位于西北—东南向的河谷中,呈狭长形,沿香河(又名香水河)分布,海拔为1590米,镇区人口5000余人。[4]镇区内曾设有中学、小学、电影院、卫生院、文化站、粮所、客运站等。镇区自南向北由文联村、龙泉街、绿萝街、宝泉街、羊泉街、象岭街组成。石羊古镇镇区主要是现石羊古镇沿香河两岸南北关范围之内面积约2平方千米的区域,与历史上石羊古镇盐业开采范围的白盐井大致重合,[5]石羊古镇镇区范围也就是笔者所要关注的关键研究地域范围。白盐井地方的资源特质决定了当地的城镇形态,白盐井盐业开采的范围成为地方城镇化的区域范围基底。白盐井盐井的集中,使作为盐业生产基本资料的卤水较集中。以盐业为依托和中心,促进其他生产资料的聚集,生产的主体也因之聚集,作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白盐井城镇地位因之形成。盐从卤水中提取,为节省运费,食盐的生产工作仅能在卤水所在地进行,因此,白盐井的城镇空间格局就是以盐井为中心铺展开来的。白盐井城镇的形成,取决于卤水资源的分布,因而也制约了城镇发展的空间,城镇发展形成有限的空间维度。

图1—1 石羊镇示意图[6]

石羊古镇旧名白盐井,民国时期改名盐丰县。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于姚安设姚安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姚安府升为军民府,领姚州、大姚县及白盐井提举司。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废姚安府,将姚州、大姚县、白盐井改属楚雄府。石羊古镇自汉代以来生产食盐,“西汉在蜻蛉县(今大姚县)白盐井(今石羊镇)发现食盐并开采”[7],因盛产食盐之故,石羊古镇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因盐而兴”“因盐而衰”“因盐复兴”的历程。石羊古镇有很多的传说,其中,关于“盐”的传说最具影响力。“石羊”这个名称即来源于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牧羊女,有一天在放羊的时候突然发现少了一只羊,但回到家清点时发现羊又在了,第二天也是如此。于是第三天,她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羊群,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不一会儿,就看见有一只羊钻进树林深处的池塘中不见踪影,牧羊女就在这只羊停留过的池塘不停地挖,想把白羊找出来。于是过了无数天,池塘变成了深井,而白羊也变成了石羊。石羊嘴里流出了清清的泉水,这股泉水就是卤水,这口深井就叫作石羊井。这个传说经过了时间的演变,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故事的主体不变,但是人物形象和细节却增加了很多的神话成分。现在石羊人普遍记忆中的这个传说,已经变成了“龙女牧羊”的故事。

据当地文献记载,最先开发白井盐的民族为白蛮(白族先民),白蛮尚白,因而所开发之盐井称为白井。[8]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武侯五月渡泸,亦收其金银盐布以益军储”。诸葛亮班师回蜀中(成都)后,白盐井即远销四川、西藏。十四年(236年),张嶷“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丝绸之路畅通,往来盐商沿南方丝绸之路云集白井,中原文化随之传入蜻蛉。[9]到了唐代天宝年间,南诏和唐代边疆官吏发生矛盾,县域白蛮向西迁入大理,继续开发白井食盐的为乌蛮(彝族的先民)。五代末至宋,白盐井属大姚堡千户所,隶属于大理万户府,由大理段氏政权统辖。西汉至宋,食盐销售惟民自便,民煎民销。[10]元三年(1266年)五月,置白盐井榷税官,秩正七品,建立了盐政机构,主管食盐统购和销售,当时的食盐实行“灶煎官收,商运商销”的形式。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白盐井盐课提举司。在清代,由于地方官吏采取“计口授盐”,甚至“无盐有课”,激起民愤,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发生“盐祸”。清嘉庆四年(1799年)改为灶煎商销,盐商向提举司购买盐票到指定灶户领盐后运销各地。光绪、宣统年间,白盐井食盐划定行销范围为24个府、厅、县、地区,年销969万斤盐。[11]

图1—2 盐业时代白盐井地形图[12]

民国元年(1912年)置盐丰县,现石羊镇区设为盐丰县县城。地方政权与盐政分治,井场隶属省实业公司,白井场署置督煎督销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解决民众日常的食盐需求,采取财政补贴制盐薪本,统一全省的盐价。1955年,白井盐场更名为白井盐厂,隶属于云南省盐务管理局。1958年,大姚、盐丰两县合并置大姚县,食盐销售归大姚县商业局管理。1964—1968年,楚雄的一平浪盐厂建成投产,而石羊盐厂煎盐柴薪缺乏,盐厂停办。1969年,为解决大姚县人民的用盐问题,抽调民工联办石羊盐厂。1970年,石羊盐厂引进了平板锅制盐生产线,改用煤作燃料,结束了长期以来采用筒子锅烧柴煎盐的历史。食盐运销由人背马驮、马车运输的阶段发展到用拖拉机、汽车运输。20世纪90年代末,盐厂彻底关闭,盐业时代在石羊古镇终告结束,古镇居民开启了多元生计模式,其中包括日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

石羊开发为旅游观光古镇后,将龙泉、绿萝、宝泉、象岭四条传统街区列入保护范围。当下石羊古镇所打造的旅游品牌为“千年盐都,祭孔圣地,文化名邦”。1995年,石羊镇获云南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其后,石羊镇选评为全省60个特色旅游小镇之一、楚雄州重点开发的4个旅游古镇之一和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石羊镇的古盐井群获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称号。2013年,到石羊镇旅游的游客达到15.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