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融合制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

城乡融合是一个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思路,对其发展机制和政策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探索。如何做到城乡融合?目前我们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如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可选择性机制?制定哪些政策来实现城乡的有效融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本书采用DEMATEL与多元回归相结合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并运用2010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得出了适合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状况的研究结论。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对全国城乡融合状况进行了排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城乡融合应该关注城乡双向融合。本书认为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工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要做到城乡融合;产业布局要做到一体化,经济发展要做到城乡融合;生态环境要做到城乡融合;社会文明及生活方式要做到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的整体形态要做到城乡融合。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9页。

[3] 曲凯育:《云南留守女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页。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5] 李海波:《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问题》,《时代金融》2011年第2期。

[6] 周志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7] 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8] 刘行:《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大有可为》,《农村新技术》2007年第7期。

[9] 党双忍:《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10] 《欧文选集》第1卷,中国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1] 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2—198页。

[12] 王敬华、陈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13] 张隐生:《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与我国经济结构分析》,《财金贸易》1996年第5期。

[14] 邓智平:《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视角与核心理念》,《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5] 刘易斯·芒德福:《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6] 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7] 郭书田、夏宽众:《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1987年第12期;刘纯彬:《走出二元——根本改变我国不合理城乡关系的唯一途径》,《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4期。

[18] 林毅夫、胡庄君:《中国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的制度选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8期。

[19] 孙建丽:《中国西部城市化基本特征分析——以新疆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12期。

[20] 孙自铎:《由承包制到租赁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期。

[21] 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韩俊、余贤、石新香:《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党政论坛》1996年第10期。

[22] 吴翔阳:《论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求实》2001年第2期。

[23] 蔡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解释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

[24] 马慧琴:《二元结构遗患难消》,《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4期。

[25] 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6期。

[26] 许明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贫富差距》,《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7] 文涛:《二元结构下的义务教育弱势群体》,《理论月刊》2002年第10期;安合祥:《二元结构和我国投资结构的非农业化》,《河北学刊》1996年第1期;李郁芬:《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分析》,《经济学家》1996年第7期。

[28] 王明华、王淑贤:《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徐增文:《“民工潮”与二元结构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孙自铎:《论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羁绊与突破》,《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5期。

[29] 王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财政研究》1996年第9期;王积业:《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问题》,《经济学家》1996年第1期。

[30] 厉以宁:《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与企业》2004年第2期;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求是》2004年第5期。

[31] 赵力:《城镇化与“二元结构”的破解》,《城市问题》2002年第5期;刘学愚:《论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矛盾与小城镇建设》,《思想战线》2002年第10期;刘志凡:《发展小城市是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新创造》,《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0期。

[32] 陈瑞莲:《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3] 韩可卫、黄国庆:《对我国走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探讨》,《改革与战略》1997年第4期;陈家宝:《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南京市城乡“二元结构”成因及其对策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0期。

[34] 韩俊:《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民论坛》2004年第2期;朱恩涛:《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的探究》,《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年第8期;夏英:《城乡统筹与农民的“国民待遇”》,《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5期。

[35] 萧灼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中外企业家》2006年第8期。

[36] 赵勇:《城乡良性互动》,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7] 王仲明、袁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浅论》,《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3年第45期。

[38] 冯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好三个联动发展》,《红旗文摘》2003年第12期。

[39] 秦庆武:《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与重点》,《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0] 林巍、王珏、罗宝华:《构建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1] 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 张平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3] 付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44] 邵峰:《均衡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新举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 程开明:《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 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徐同文:《城乡一体化体制与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7] 党双忍:《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8] 孙久文:《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