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哲学绪论
说到哲学,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感受,讨论的内容抽象晦涩,研究的问题也好像没有直接的用处,但神秘面纱背后的智慧与玄妙又显示出极大的魅力与吸引力。
说哲学百无一用并不冤枉。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Thales,约前624—前546年)因仰望星空而掉进了脚下的土坑。目击这一幕的女奴嘲笑他,哲学连地上的坑都看不见,还看什么宇宙?从这个传说中,可以得到两个隐喻:一是哲学无用。哲学的确不像某门具体科学、具体专业,有专门之用,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都有专门之用。哲学是解决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总体看法的,无专门的一技之用,但它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总体用处。因此不能狭义地说哲学无用。二是哲学太空。认为哲学“空”“虚”的看法也是对哲学的偏见造成的。哲学虽然是高度抽象的学问,但哲学来源于现实、服从现实、服务现实。哲人不应该只是“仰望天空”,必须同时脚踏实地关注脚下,也就是关注现实,面对现实,深入实践,联系实际,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一 为什么学哲学
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会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自发、零散、片段的世界观变得系统化,因为哲学本来就是系统化了的世界观。认识世界不能只看现象,还要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本质就是规律。各门科学包括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解释的都只是自然和社会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个层面上的规律,而哲学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最普遍的规律。掌握了一般规律,既有助于认识特殊规律,更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当然,强调学哲学不是说其他领域的知识、其他的学科可以不学了,相反地,许多有关的知识、学科都要认真学、刻苦学,不同的是有了哲学的根底,学其他知识会更有成效。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做事的,做事就要讲究方法,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错了事倍功半。如何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呢?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当然哲学不能教会人们去治病、去酿酒、去盖房,哲学作为方法论提供的不是什么具体的技能、技术、手艺和方法,而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
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底,就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利益观、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金钱观、家庭观等,让人们成为一个内心向上、行为积极、对社会有益的人。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底,就可以认清历史大势,找准立场定位,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历史的促进派,做人民的代言人,为人民干实事、做好事。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对学习哲学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发动了哲学学习运动,带动全党大兴学习哲学的风气,通过学哲学来解决“我们共产党人眼力不够”的问题,解决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问题,解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无用之用,斯为大用,这就是哲学的品格;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学习哲学的收获。
哲学事实上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亲密的接触”,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没有须臾的分离,尽管人们可能还不知道或者说从来没有意识到。让我们走向哲学、走进哲学。
二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一门学问?哲学是一项技能?哲学是一种境界?当我们走向哲学的时候,首先就要面对关于哲学的这一系列提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哲学的开始。
(一)哲学的对象
给哲学下定义之前,可以先谈谈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问题不在于你有没有一个世界观,而在于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世界观人人都有,没有你有我没有的不同,只有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某种世界观的支配之分。有人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世界观”三个字,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某种世界观的支配。也就是说,有人是不自觉地接受某种世界观的指导,有人是自觉地接受某种世界观的指导。
人们的世界观可以分为素朴自发的世界观、神学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人们最早的世界观是素朴的、自发的,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性、科学性、一贯性和系统性。远古人类就已经产生了神学世界观,这反映了人们对人之外的自然力量的恐惧、崇拜与迷信。
哲学世界观就是自觉的世界观。有人说,按此定义,人人都有世界观,难道人人都是哲学家?这当然不是。虽然从哲学的立场来说,最好的回答是:“不能肯定人人都是哲学家的事实,也不能否定人人都是哲学家的可能”;但在可能还没成为现实之前,毕竟还不是现实。所以需要对“哲学世界观”这一定义再加一个定语,即“理论化”。
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最一般的问题。
(二)哲学的功能
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对哲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哲学无用的感觉。就好比大学生就业,学工科的可以去搞工业,学医学的可以去当医生,而学哲学的似乎连工作都不太好找,因为许多人不知道你的岗位在哪里,不知道哲学能干什么。其实,哲学从产生开始就面临着这样的质疑。泰勒斯为了改变人们关于哲学无用的观念,他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以说明哲学的作用。在大家都认为橄榄产量一年不如一年的时候,泰勒斯花低价把橄榄榨油器全部买断。到第二年的时候,橄榄出乎意料地大丰收,家家户户都需要榨油,都要用榨油器,结果泰勒斯赚了一大笔钱。泰勒斯以此告诉希腊人,如果愿意的话,哲学家靠哲学思维可以赚很多的钱,只不过他有更高的追求罢了。应该说泰勒斯这一手确实把人们镇住了,让人们不再敢小瞧哲学的功效。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泰勒斯是通过掌握天文学知识,预计出来年的气候适合橄榄生长,橄榄会大丰收,所以才成功了。他用的其实是天文学,当然,是在哲学思维指导下的天文学,具有哲学智慧,而且当时天文学并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所以把他的成功当成哲学的成功也不为过。
古希腊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语“哲学”,即“爱智慧”的意思。相传古希腊科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72—前497年)曾说过,他不是一个智者,而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哲学”一词就是从“爱智慧”演变来的。古希腊人把聪明的智者称为哲人,也是指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因此,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把哲学看成具有高度智慧的学问,把哲学家称为哲人。说哲学是体现高度智慧的学问不能算错,但亦没有回答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事实上,今天再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借用别的学科了,借用了人家也不会服气。需要用哲学本来的力量证明哲学的功效。这就是哲学的“无用之用,万用之基”。哲学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具体的功效,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哲学认知、不同的哲学修养,会产生对世界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当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的时候,人们在世界上的作为也就会相应发生改变;当人们的作为改变了,世界也就可能被改变了。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影响、支配、指导人们言行,付诸实践,进而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功能。
在20世纪中期,科学界有人一度认为原子就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再可分了。但毛泽东在1955年就讲,从哲学的观点来说,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随后的科学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夸克”粒子。1977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著名微粒子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Glashow,1932— )提议将这种微粒子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为“毛粒子”。这既是科学家对毛泽东的敬意,更是科学向哲学的致敬。
其实,关于哲学有用无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为泰勒斯辩护的那句话讲得已经很到位了:“学哲学的人可能会掉进坑内,但不学哲学的人本来就在坑内,从来没有出来过,也从来不知道还要出来。”哲学大有用处。哲学的用处,即哲学的功能,表现为世界观功能、方法论功能、认识论功能、人生观功能、价值观功能、道德观功能,而这些功能恰恰通过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发生作用。
用马克思的话讲,哲学的功能就体现在人的实践中。哲学通过指导人的实践,回答了自己有用没用的问题。
哲学指导实践的功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这样的外部表现在一切时代里曾经是相同的。”[1]这讲的就是哲学指导实践的作用,而哲学通过理论化的世界观参与实践、作用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哲学的性质
哲学作为世界观从内容来说似乎很宏大,包容天地,涵盖古今。其实正因为是世界观,从认识主体来说,哲学又很具体、很个性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就他个人来说,他认为他的世界观是天经地义的,是好的。一个人肯定不会去秉持一个自己认为不好的世界观。所谓“好”的世界观与“不好”的世界观,应当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在《齐物论》中就讲过,人人见了西施都说美丽,人人皆欲得而亲之,但鱼看到却沉到了水下,鸟看见了高高飞走,鹿见了远远地跑开。用“沉鱼落雁”形容美人其实是人的一厢情愿,鸟兽鱼虫是不当回事的。
按照这样的讲法,哲学果真就没有好坏了吗?也不是。哲学是人的哲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有个体真实不可否认的独立标准,可是人是社会之人。融入社会就不能没有共同的客观标准,就必须在共同的客观标准下接受好与坏的评判。社会共同的客观标准是什么?要以能否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规律、能否推进社会发展进步,能否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断拓展为基本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哲学就是正确的、科学的哲学,不符合、有差距甚至背道而驰的哲学当然就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哲学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就是正确的、科学的哲学。
(四)哲学的生命
哲学的生命力源于现实。哲学总是程度不等、形式不同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的各种矛盾,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自身的形态。哲学以一种批判的、革命的态度与时代的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并在回答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中获得自己发展的动力。
现实课题是哲学的生长点,不断地创造性地回答时代课题是哲学发展的动力。推进哲学创新发展,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把握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并自觉地以哲学的方式回答时代的重大现实课题。
哲学所面对的“现实”并不是个别的、枝节性的事实,而是人类生活的“时代”或者说构成人类生活意义的“时代精神”。哲学是以总体的方式对自己时代的把握,实践性、总体性、批判性、反思性、超越性和抽象性是科学的哲学思维的特色。哲学正是通过对自己时代精神的把握来塑造和引领自己的时代。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给哲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哲学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以真正哲学的方式来回答这些时代课题。
艾思奇在《如何研究哲学》中指出:“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呢?这问题现在解决了:因为从哲学的研究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世界观,这世界观可以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的根本方法。我们借此可以得到正确的认识,变革自己的意识,更进而建立起健全的、合理的生活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艾思奇写出了被毛泽东称为“通俗而又有价值”“我读了得益很多”,并且作了长篇摘录的《大众哲学》。
艾思奇之所以能在哲学发展上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就在于他始终将哲学研究与时代的重大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艾思奇说:“第一不离开现实的问题,第二要有前进民众的立场,是辨别正确哲学的标准。”因此,哲学所要面对、回答的最根本的课题是该时代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现实。哲学必须善于捕捉住重大现实,善于观察分析重大现实,在回答重大现实的探索进程中推进哲学的创新发展。然而哲学又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从普遍规律的高度回答现实,需要高度的哲学思维,需要运用概念、范畴进行抽象思维、综合概括,实事求是地看待现实,辩证地看待现实,客观全面地看待现实。
那么,目前,哲学要挖掘哪些重大课题加以回答并作出科学的抽象呢?当前,我国最大的现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哲学的发展首先要面对这个现实,直接解答这一现实问题。只有直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带有共性的范畴,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一步创新哲学的范畴体系,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经济学课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哲学课题。哲学工作者应当掌握更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譬如,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当今历史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哲学工作者怎样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又譬如,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提出了许多重大哲学问题,如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是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环境的关系则成为世界哲学探索的中心议题。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和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应密切注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应注意现代科技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从中得出一定的哲学结论。还譬如,面对世界当代优秀文化成果,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应研究新思潮,研究新学科,挖掘发展哲学的素材。哲学与许多学科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扩充哲学的外延,丰富哲学的内涵。
总而言之,哲学一定要关注现实、研究现实、概括现实、改造现实,哲学无限的生命源于无尽的现实。
三 怎样学哲学用哲学
黑格尔曾经意味深长地讲过一句话: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要想走向哲学,拥抱哲学,不经过哲学方面的艰难跋涉是不行的。一般来说,下面几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一)掌握知识
虽然哲学不等于知识,哲学也特别强调与知识的界限,但离开知识也不会有哲学。黑格尔针对一些人对哲学的误解与对哲学知识的轻视,不厌其烦地说了一大段话:“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他们对于哲学的常识还无充分准备,然而他们可以毫不迟疑地,特别当他们为宗教的情绪所鼓动时,走出来讨论哲学,批评哲学。他们承认要知道别的科学,必须先加以专门的研究,而且必须先对该科学有专门的知识,方有资格去下判断。人人承认要想制成一双鞋子,必须有鞋匠的技术,虽说每人都有他自己的脚做模型,而且也都有学习制鞋的天赋能力,然而他未经学习,就不敢妄事制作。唯有对于哲学,大家都觉得似乎没有研究、学习和费力从事的必要。”[2]
黑格尔的“怨气与火气”无非想表明,掌握基本的哲学知识是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哲学知识体现在哲学史中,历代哲学家的著述是学习哲学的必经阶梯。同时哲学知识还体现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知识上,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学习哲学所必需的。从思想激荡传承的角度来看,甚至没有哪一个哲学家的著述是过时的,也没有哪一个哲学家的著述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甚至一些被认为是错误的著述在哲学发展中也有它的意义,能够给人以启迪。有时候要想真正了解某个哲学家的思想,只看他自己的著述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去看与他对立的、专门批评他的某个哲学家的著述。
学哲学绝对不能停留于知识层面。没有知识不行,拘泥于知识更成问题。仅仅掌握知识绝对成不了哲学家,恐怕不能说是懂哲学的人,有时候甚至连哲学的门都没有进入,最多只是哲学教书匠罢了。掌握知识这一阶段必须得有,但又必须跨越,跨过了这一阶段,才算走向哲学之门。但如果陷入其中便成了玻璃箱中的苍蝇,四处乱撞没有出路。
(二)追寻智慧
不管你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上大学哲学的第一课,听到的第一个断言肯定是:哲学就是“爱智慧”。这不仅仅是由于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由philo(爱)和sophia(智慧)两部分组成。更主要的是哲学从诞生起就是以爱好、追寻智慧为目标。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都是博学多才的学问家,但最让他们引以骄傲的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他们对智慧的热爱追寻,对宇宙人生的探求。
智慧是什么?不是知识,不是结论,不是技能,而是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自觉、反省、质疑、批判、拷问、追本溯源、刨根问底等状态。苏格拉底解释为什么自己被德尔斐神庙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时说,“因为我知道自己无知”。满腹经纶无所不知不是智慧,知道自己无知的这一行为才算得上智慧。
从知识上升到智慧本来已经是一大跨越了,但哲学绝对不停留于智慧。哲学爱智慧,重点在“爱”上,不是在“智慧”上。所以哲学的爱智慧强调的是追寻智慧的这一过程,而不是智慧本身,或者说不仅仅是智慧本身。
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研究哲学、学习哲学,“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改造世界”[3]。这就一语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目的。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出真知的基本观点来看,爱智慧的最根本的条件,应当是参与社会实践,脱离了社会实践,根本谈不上爱智慧,谈不上探索哲学真理。实践需要哲学,实践造就哲学。人们的哲学之问是实践提出来的,正是实践的需要引起并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活生生的实践是哲学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源。
(三)涵养境界
进入哲学之门后便开始了哲学境界的涵养,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修养过程。在这一哲学之旅中,有的人可能终生跋涉不已但了无所得,有的人则可能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一朝顿悟。那么什么才是哲学的觉悟与进步呢?
中国禅宗大师曾经讲过一段话,对境界的阐述可谓极致:在没有觉悟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追求觉悟的过程中,发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在觉悟之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普通人可能认为这是瞎说,哲学不这么看。
绕了个圈,又回到了原地,但再回到原地的时候已经全然不同了。有人说我装觉悟了行不行?我们说,你可以去装,但中国哲学有句真言叫“境由心生”,没有觉悟的“心”恐怕很难装出觉悟的“境”来。哲学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境界的标杆,但境界的有无却如红炉白雪、高下立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过这样的境界观对于未入门者来说,确实有些过于难以把握。好在哲学家也体谅我们普通人的这种苦恼,也会说些大家能明白的话。
例如,哲学家冯友兰在他的《贞元六书·新原人》中把学哲学的人分为四种境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完全是基于本能的活动,尚难说有对哲学知识的掌握和哲学智慧的追寻;第二层是“功利境界”,意识到了要建功立业,并且有了改造世界的行动;第三层是“道德境界”,已经达到了“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自觉;最高一层则是超越世俗,物我两忘,和光同尘,与万物为一的“天地境界”。在冯友兰的这四种境界中,前两层是普通人已经具备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境界;第三层则需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事上磨炼、不断精进始有可能,“君子”“贤人”与这一境界比较接近;第四层则是圣人的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
实际上,冯友兰所讲的学哲学的境界用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产党人身上,第一种境界是以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的立场和感情学习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立场、感情不对头,很难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可以增强立场、感情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二种境界是以改造世界、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任务为目的学习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学习哲学是为了掌握谋取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根本利益的思想武器。动机不纯,目标不对,也不可能真正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种境界是以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学习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了实现个人私利,只有把个人的幸福与工人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献身于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种境界就是以工人阶级伟大领袖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为榜样学习哲学。要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精神境界学习。当然,一般人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但我们必须向这个境界看齐,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实践精进
哲学的涵养与觉悟仅仅是为涵养而涵养、为觉悟而觉悟吗?不是。哲学的涵养肯定要体现在哲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哲学的觉悟肯定要体现在哲人的行动上。
哲学家们从来没有把哲学的涵养当作一个自娱自乐,不与世界、不与他人发生关系的个人行为,“正心诚意”最后是要“治国平天下”的。
像西方的柏拉图,他的哲学最终构想的是一个理想国,在这一国度内,哲学家要成为国王,要去决定、掌管国家运行的一切大事。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哲学王”的说法。
中国古代圣哲宣扬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讲的也是哲学的追求探究可以至高至远到先天未化之时,但哲学的指向绝不会离开日用常行的现实生活;至于说“内圣外王”,同样是强调通过哲学的修养,对内让自己成为圣人,对外则要去主宰天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实践的哲学实现哲学的革命与创新,目标明确指向要去改变世界,解放人类。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在把自己与旧哲学划清界限的同时,也为自己设立了使命。
哲学从来就是生活的、现实的、实践的,有什么样的哲学自然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真正的哲学从来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哲学的最高境界是走向实践,哲学家的最高抱负是实践哲学。当然,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哲学、所有的哲学家都能办到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做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就做到了。
只有哲学才让我们知道所应做和所当做,只有具备哲学涵养的人才知道有所不为与有所必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哲学来自实践,哲学又用于实践。让哲学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哲学,这既是哲学之幸,更是实践之幸。
结语
要把哲学从书斋、讲堂中解放出来,从晦涩难懂、玄妙抽象中解放出来,从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中解放出来,让哲学走向坚实的大地,让哲学走向火热的实践,让哲学走向平凡的大众,让哲学成为大众改造世界、获得自由、实现全面发展的锐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