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朝鲜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一 通史

第一章 卫氏朝鲜建立的时代背景

在秦朝统一的格局之下,“天下”却并不宁静。伴随着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的质疑,楚汉争雄的硝烟甚嚣尘上。其结局,不仅是以不可遏止之势终结了秦的统治,以汉朝代之,同时也激活了以朝鲜为代表的东亚区域内固化千年的宁静,为东亚格局提供了更新的契机。

一 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的东亚格局

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东亚世界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格局,中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便在《公羊传》中被首次提出。[2]大一统说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综合了“尊王”(即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内华夏”(即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崇礼”(即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三大层面上的认识。[3]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列国诸王的样本性示范、诸子百家的综合性丰满,理论与实践充分碰撞与促进,形成了具有指导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结七雄纷争的局面,完成了大一统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过渡,中原王朝进入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时期——秦汉。

然而,大一统毕竟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从政治、民族至文化,各方面的凝聚与统一规范都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秦朝在一统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由于首度实行中央集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秦始皇非常勤政,“至以衡石量书”,[4]但仍然难以克服统治过程中的困难,同时也很难使制约统一的症结消泯,导致秦二世时危机四伏,群雄蜂起于各地。从陈胜、吴广至项羽、刘邦,秦朝仅历时15年,便仓促地灭亡于反对势力的烽烟之中。

公元前202年,在经历了四年的楚汉战争之后,刘邦在秦朝大一统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汉朝。经过汉初“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的调整,至文景时期,“移风易俗,黎民醇厚”。[5]不过,在汉高祖时期,对于功臣的措置,尤其是在诸王的封立、宠信等方面难以满足所有誓同生死的故旧同僚或者同一血缘亲戚的欲求,政治波动的发生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形之下,燕王卢绾等人的叛乱,给原本宁静的朝鲜半岛西北部带来了喧嚣。在秦故空地上下鄣一带聚集了一个从燕赵等地逃亡而来的移民群体,而这一群体为了躲避汉朝的整肃,有东向朝鲜的都城王险城之意,其中的首领便是燕人卫满。

众所周知,迟至7世纪末的“统一新罗”时期,朝鲜半岛上才出现相对一统的政治势力。所谓“相对统一”,有三个关键的要素:一是以朝鲜半岛为地理单元,即使新罗被视为“统一”政权,然而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统一,因为直到被王建所建立的高丽王朝取代,新罗的最大势力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清川江以南,其江北是中原王朝的辖地;二是以“三韩”而言,新罗是将三者合而为一,所以,新罗统一了“三韩”是毫无疑问的;三是从观念上看,半岛为“一”的概念大约自王建时代才开始产生,在此之前,包括新罗在内,从来不曾有一个民族或者是政权势力将半岛视为一个地理单元。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是多民族共生的一个场域,只不过各聚落或者族群的基本界限是民族,即各民族保持个性,彼此独立。比如,真番国的主要构成是真番族;临屯国的主要构成是东秽。当时的朝鲜半岛大体可以分作几个区域:一是北部,古单单大岭以西,以王险城为中心的大同江中心流域,即朝鲜,由箕氏统领,是中原王朝的侯国,生产力水平不是很发达;古单单大岭东侧则有东秽、沃沮等族群聚落。二是中部,汉江流域一带,主要是真番。三是南部,从西往东分别是马韩、弁韩、辰韩。其文明程度相比于朝鲜所在的北部而言,要更为落后一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尚未实现一统的时候,朝鲜半岛上更是部族林立,但是中原的核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如同中原各侯国尊奉周为天下共主一样,半岛各势力也是周的属民。据《逸周书》记载,成周之会时,半岛上前来朝周的就有良夷、黑齿等。因而,秦统一时,朝鲜依照旧时秩序前来臣服,其他文献未载的部族应该也同时服属。在这种模式之下,当卫氏朝鲜想要恃强不受辖制的时候,汉武帝方出兵灭之。这种出兵剿灭,如同刘邦之对卢绾,理尽一然。

二 秦汉对东北的经营

1.秦对东北的经营

公元前3世纪,在经历了长久的文明积淀以及政治乱离之后,中原首次实现统一。秦的统一,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穆公广求贤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6]孝公用商鞅变法,惠王用张仪连横之策,昭王得范雎之佐,经过积极进取,秦国不断蚕食诸侯,国富民强。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四海归一。

在秦统一中原前夕,秦篆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在大同江下游平安道一带曾发现一件“形似今之钩镰,而多下之刀形”[7]的秦代铁戈,全长24.5厘米。其中一面上有篆字铭文:“廿五年上郡守□□造高奴工师竃丞□申工□□□。”[8]另一面的文字是:“洛阳戈上郡库。”铭文中的“廿五年”,即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标明了此戈的铸造时间,“上”字即指称上郡。文物的发掘,表明秦的文化影响力与政治影响力同步,一起延伸至东北。秦的疆域是在统合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东北沿袭自燕国。公元前3世纪初,燕国大将秦开奉燕昭王之命,向北击走东胡,向东越过辽东,取得箕子朝鲜部分土地,“取地千里,至满潘汗为界”。拓疆之后,由西而东,依次设置了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秦国起于西方,最初是战国之中相对弱小而落后的势力。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以中原文明为主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选贤任能,逐渐形成国富民强的局面。秦朝疆域空前广大,“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9]。在燕长城的基础上所修筑的长城“东至辽东”[10],结合考古发现,这里的辽东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清川江一带。秦在东北的建制沿袭于燕,依然是设置三个郡,即辽西、辽东、右北平。据《史记·周勃世家》记载:右北平16县,辽西、辽东二郡合为29县。[11]秦朝建立之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之内,设置36个郡,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官僚机制。郡县制的切实施行,标志着秦统一的进一步完成。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陈胜率领起义大军推进到陈地(旧楚地,今河南淮阳)时,派遣武臣赴赵地谋求发展。但武臣却在原赵国贵族张耳等的策动下,在邯郸自立为王。之后,武臣派部下韩广向东北征讨燕国,被燕人立为燕王,将右北平、辽西、辽东等据为己有,东北成为韩广的势力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秦统一之后,将燕长城修到“辽东”,长城之外的箕氏朝鲜鉴于秦已经将曾经的诸侯国变为郡县,表达了“服属”[12]的意愿。只是秦朝国祚短促,旋即灭亡,对于朝鲜的经营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2.汉初对东北的经营

项羽进入关中之后,被拥为反秦盟主,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对诸侯的分封过程中,封燕将臧荼为燕王,改封韩广为辽东王,进而引发两人的燕国之争,最终以臧荼杀死韩广、统辖东北而告终。

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西汉建立,刘邦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保留了燕王臧荼等一些异姓王。然而,秦末以来惯性的动荡并未终止,各地暗流涌动,其中东北也并不安定。七月,燕王臧荼反,攻取代地,刘邦率太尉卢绾等攻剿之。由于天下初定,刘姓以外的王仅有七位,故而刘邦仍然在异姓之中选择新一代燕王,八月,卢绾被立为燕王。

西汉初期,朝廷对于朝鲜半岛上的各民族、各势力都已经有所关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卫满夺取朝鲜王位之后,辽东太守与其相约“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13]。从中可以看出,在卫氏朝鲜建立之前,朝鲜周边的民族或势力已经为汉朝所知。“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14],卫氏在统治朝鲜的80年中,并没有到汉朝来朝贡,反而以一夫当关之势,横立于朝鲜半岛其他国族通往中原的道路之上。位于其南边的真番、东边的临屯等如果走陆路向汉朝朝贡,自然绕不开卫氏朝鲜。倘若不是早在汉初就与朝鲜半岛上的这些国族彼此就有所了解甚至是交往的话,那么在卫氏朝鲜阻碍交通的这段时间内,双方想达到认同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卫氏主宰朝鲜之前,真番等民族就已经与汉朝有所联系。而这些小国向汉天子上书臣服的礼仪对于汉朝的威仪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汉朝出兵朝鲜的原因之一,就是保证朝鲜周边民族的崇礼。


[1] 《史记》卷48《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52页。

[2] 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本。

[3] 马卫东:《大一统源于西周封建说》,《文史哲》2013年第4期。

[4]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8页。

[5] 《汉书》卷5《景帝纪》赞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3页。

[6] 《史记》卷87《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1—2542页。

[7] 冯家升:《周秦时代中国经营东北考略》,载李健才、刘素云等主编《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和郡县城的调查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8] 朝鲜总督府:《大正十一年度古迹调査报告》第2册,株式会社似玉堂大正十四年(1925)版,第151页。

[9]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9页。

[10] 《汉书》卷27下之上《五行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72页。

[11] 《史记》卷57《绛侯周勃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70页。

[12] 《史记》卷115《朝鲜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85页。

[13] 《史记》卷115《朝鲜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86页。

[14] 《史记》卷115《朝鲜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