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学刊(第15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行业经济史研究刍议[1]

彭南生

行业经济史是经济史的重要基础,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上承整体上的经济通史,下接单个企业史。因此,行业经济史研究既必不可少,方法上亦有别于经济通史和企业史。

首先,行业经济史是经济通史的有机构成部分。通俗地讲,经济通史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史、各行业史的总和,当然,“总和”不是各部门、各行业经济史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由它们有机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经济通史贵在“通”,一方面要研究经济演变的连贯性,即所谓“纵通”,就是要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出来。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国民经济活动通常包括很多行业,俗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反映了职业的多样性,同时也表明了行业的复杂性。这些行业中,有些是支柱性的,有些是边缘性的,通常情况下,支柱性的行业经济史构成经济通史的主体,但边缘性的行业经济史亦不可或缺,否则,经济通史就不“通”。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各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即所谓“横通”,经济活动有其内在规律性,行业与行业之间既可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如手纺业与手织业之间,没有手纺业的发展,手织业也难以壮大,中国纺织业史上一直困扰手工织布业进步的一个瓶颈因素就是手纺业的落后,手纺业与手织业之间是一种紧密的产业链,有时甚至被视为一个行业,即手工纺织业。这一瓶颈因素的消除要等到机纱业的出现,近代机器纺纱业兴起后,手织业获得了价廉物美的棉纱供给,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可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新的替代性行业彻底排挤旧的行业,尤其是新旧行业转型时期,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如近代中国机器纺纱兴起后,手纺纱基本上销声匿迹,机器染织业产生后,旧式踹布业便不复存在,传统行业的消失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反映。除竞争外,行业之间还有多层次的互补关系,如结构性互补、市场关联性互补、市场水平性互补,等等。因此,经济通史只有建立在部门史、行业史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经济发展的纵向脉络、横向联系揭示清楚。

其次,行业经济史是企业史的重要依托,企业史是行业史的重要支撑,两者之间难以分割。行业是由企业(作坊、手工工场、工厂等)构成的,经营同一行的企业多了,行业也就形成了,这就好比树木与森林的关系,独木不成林,树木多了,方可称之为森林。因此,深入探究单个企业史,离不开行业史这个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研究行业史也离不开对一个个企业的具体考察,没有企业史支撑的行业史如同空中楼阁,使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同样,缺乏行业史背景的企业史也如同无源之水,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传统经济活动中有“同行是冤家”的俗谚,行会组织为了限制行业规模的扩大,想方设法制定各种规则限制新的业者开业,限制原材料与产品销售价格,目的就是限制同行竞争,手工作坊、手工工场等旧式企业的发展与行业规则息息相关,违背行业公认的规则,单个作坊、工场便难以生存。现代经济活动虽然不再限制竞争,但制定适度的竞争规则依然是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责,行业组织还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集体发声向政府争取有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同业经营提供许多宝贵资源,如技术进步、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等知识资源的供给,等等。一个好的行业能够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肥沃的经营环境,一个好的企业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史的微观研究中离不开对行业史的整体考察,企业规模与行业规模、企业经营与行业规则总是形影不离,况且一个企业的经营特色又往往是在与同行企业的比较中呈现出来的,这就要求企业史研究者要站在行业史的角度,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行业经济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要揭示行业经济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在方法上既要尊重基于实证研究的叙述法,又要注重规范研究的分析法。行业史是整体史的一部分,历史学重在求真求实,因此,以行业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原原本本地予以描述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描述不是记“流水账”,更不是史实堆砌,而是结合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规范分析后的叙述,因为行业经济终究也是历史上某一个行业的经济活动,遵循着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离开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这种描述就缺乏深度,也难以揭示行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至于具体方法,则因研究对象而异,史无定法,历史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均可用于行业经济史的研究。

行业史是一种中观层次的经济史,这就要求研究者首先要站在经济通史的高度,从“一览众山小”的视角揭示行业在国民经济史中的地位与作用、行业特点、行业布局、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等。只有站在经济通史的高度,研究者才能将行业史放回经济整体演变的环境下,才能准确把握行业经济的特点,否则,不熟悉经济整体的发展态势,就行业论行业,只能是自说自话,难以透彻分析行业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种中观层次的经济史,行业史研究者又必须站在企业史的微观角度,采取“从下往上看”的方法,分析行业规模、行业结构、从业人数、内部关系等。企业犹如行业经济的细胞,只有将行业内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代表性的典型企业解剖透了,行业经济的真实面貌才能呈现出来。一句话,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透,只有靠得近,才能看得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宏观视野与精细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写出一部好的行业经济史。

在行业经济史的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对行业组织的研究。行业组织是规范行业经济活动的自律性组织,宋代开始出现行、团组织,明清以来称之为公所、会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行会向同业公会演变,20世纪中叶以后则改称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在行业经济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代经济转型时期,同业公会既是近代市场规则的建设者,也是行业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还是行业纠纷、矛盾,甚至冲突的调解者。近代工商同业组织一般“以维持同业公共利益,矫正营业上之弊害为宗旨”,主要职责涉及同行业务改良及发展、行业统计与调查、代表同业呈请政府减免捐税、承办政府委托事项、调解同业纠纷、统筹同业间的协作等。由此可见,行业组织与行业经济的演变密切相关,大到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小到行业内部间的纠纷处理,事无巨细,莫不参与。另外,同业公会的档案资料也是行业经济史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原始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行业组织史就是行业经济史的另一种表述。近年来,行会、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的研究渐成热点,但大多单纯从商人组织的角度,运用社会学方法予以解读,这样不仅难以体现不同的行业组织的特点,而且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重复现象。

三十多年前,刘大年、吴承明、彭泽益、汪敬虞等老一辈学者就对近代经济史,尤其是工业史、手工业史的研究寄予了厚望。几十年来,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对于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而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深入的余地,行业史、企业史的研究将是一个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深入耕耘的领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项目编号:14ZDB047,首席专家:彭南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