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凝聚力的变化与中国因素
张锡镇[1]
摘要:凝聚力是一切地区组织的生命线。东盟由于该地区的巨大多样性和差异性,其凝聚力始终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东盟凝聚力的因素有多种,这些因素导致了凝聚力在不同时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本文首先回顾了东盟自成立以来凝聚力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勾勒出凝聚力发展演变的曲线。然后,文章着力分析影响东盟凝聚力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接着,重点分析中国因素对凝聚力的影响,这里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最后笔者就提升东盟凝聚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东盟 凝聚力 中国因素 东盟成员国
凝聚力是一个地区组织的生命线,更是东盟的生命线。正如1987年马尼拉首脑会议宣言所指出,“区域的内聚力对于安全、稳定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东盟必须坚持这一目标,如果有任何压力和紧张关系向东盟挑战的话,东盟尤其要坚持内部的团结这一目标”[2]。
认识一个地区组织凝聚力的强弱,考察该凝聚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凝聚力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于这个地区组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只有真正弄清了影响凝聚力强弱的真正原因,才有可能自觉地增加有助于增强凝聚力的积极因素,减少有损于增强凝聚力的消极因素。只有这样,东盟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发展,经久不衰。首先,我们将重点从纵向考察东盟凝聚力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其次,综合分析影响东盟凝聚力强弱的诸多因素;再次,分析中国在东盟凝聚力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在维护东盟凝聚力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 东盟凝聚力的演变及其特点
1.东盟凝聚力演变轨迹
至今,东盟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通过回顾和分析各个不同阶段的东盟凝聚力状况,我们发现这种凝聚力的演变呈现出“低—高—趋低”的发展曲线。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在第一阶段(1967~1978年)东盟的凝聚力并不强。这个阶段,尽管有经济合作的要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并不是本阶段凝聚力的主要来源。更何况,这个时期,成员国间相互信任程度很低,特别是一些成员国之间在领土等问题上存在矛盾和争端。
第二阶段(1978~1991年)显示出了东盟凝聚力的高涨。这首先表现在东盟团结一致,以一个声音活跃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柬埔寨问题的成功政治解决。其次,表现在东盟以整体力量开展同区外各大国的对话,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对话机制。再次,表现在东盟积极启动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一些经济合作的实质性措施。最后,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个阶段苏哈托、李光耀和马哈蒂尔三强人的密切协调与合作也体现出了东盟凝聚力的强劲。
第三阶段(1991~2002年),东盟的凝聚力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转折,前半期,凝聚力达到了顶点。这主要表现在10国“大东盟”的形成,实现了成员国“大东盟”的梦想;东盟自贸区建设启动;成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主导了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东盟+3(东盟+1)等多个以东盟为中心的合作框架。可以说,这时东盟空前的活跃程度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突出反映了其凝聚力的强劲。然而,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凝聚力急转直下。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成员国经济利益的冲突,还引发了一系列历史的和潜在的矛盾,从而恶化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时凝聚力大幅度下滑。
第四阶段(2002~2013年),东盟凝聚力仍处于低迷状态。这个阶段,如果说能够体现东盟凝聚力的话,那么最大的作为就是,制定《东盟宪章》和宣布建立东盟共同体。这是一个令东盟成员国十分振奋的发展,无疑,这能反映出东盟凝聚力的增强。但是,在实践上,东盟共同体有多大的成功率和实际效力,连东盟一些成员国也信心不足。更能反映凝集力弱化的是,在对待南中国海问题上,成员国暴露出来的公开分歧和分裂。只要东盟还在专注这一问题,东盟凝聚力还将会被进一步削弱。
2.东盟凝聚力的低水平和脆弱性
通过对东盟40多年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东盟凝聚力的低水平和脆弱性。这种低水平和脆弱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这种凝聚力的不稳定和不牢固性,经不起哪怕是轻微的冲击。金融危机和南中国海问题对东盟产生的消极影响,就足以证明这种凝聚力相当脆弱。
导致东盟凝聚力脆弱的根本原因,首先,东盟天然的缺陷——缺少同质性。在这方面,欧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欧盟的内在凝聚力远远大于东盟就在于欧盟成员国有较高的同质性。它们基本上有相同或相近的宗教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而东盟则不同,它们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水平都千差万别。这些带有重大差异性的国家聚在一起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能的。其次,东盟成员国之间还存在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矛盾和分歧。这些矛盾和分歧时隐时现,尤其是在触及根本利益时。分歧和冲突往往削弱和抵消了东盟的凝聚力。最后,东盟国家大部分是在二战后形成的民族国家,国家主权问题仍是各成员国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民族主义仍是东盟凝聚力形成过程中的牵制力量。总之,东盟凝聚力的脆弱性是不可避免的,对此要求过高是不现实的。
二 增强凝聚力的诸因素
前边各部分我们分别分析了各阶段影响东盟凝聚力的诸因素,这里我们将综合起来归纳总结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来自外部的压力
来自外部的压力越大,凝聚力就越强。东盟的成立本身就是外部压力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几个主要国家就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共产主义运动在这些国家兴起和发展,这对各国政府构成了主要威胁。二是战后承担着东南亚防务的英国宣布要将驻扎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撤出东南亚,这迫使东南亚有关国家不得不积极筹措建立东盟组织。60年代末,美国抛出了“尼克松主义”,开始在东南亚进行战略收缩,减少了对盟友所承担的安全责任。这又给东盟带来了新的压力,迫使东盟采取了寻求中立化的对外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中国、印度两大国的崛起,东盟又面临新的挑战,这同样是外来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东盟采取了进一步强化凝聚力的重大举措——制定《东盟宪章》,建立东盟共同体。由此看来,增强凝聚力的每一步都同外来压力有关。
2.成员国利益的一致性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但有些利益是成员国共有的,有些利益是每个成员国特有的。在处理某个问题和采取某种行动时,它们的共同利益越多,抑或利益一致性程度越高,凝聚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这方面,东盟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是,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建立以东盟为中心,由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多边框架。这是东盟最值得称道的成就,众多小国和弱国以集团的身份同各大国打交道,不但为各成员国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也提高了东盟整体的国际地位。这一战略之所以如此成功,而且为东盟注入强大的凝聚力,原因就在于这一重大举措最大程度上代表了成员国的利益,换言之,是由于成员国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反面的例子是,东盟对南中国海问题的处理。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东盟成员国利益迥异。一些国家是这个问题的当事国,而另一些国家则同该问题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因此,东盟在这个问题上寻求一致立场时就出现分歧和矛盾。这种利益上的非一致性就导致了凝聚力的减弱。
3.认识上的妥协性
一个组织中的各个成员都有各自的立场、利益和思维方式,难免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在很多情况下,认识上的分歧不是不可调和的。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能否求同存异,达成妥协和谅解也是影响该组织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善于妥协和求同存异就有利于凝聚力的增强,反之就会削弱凝聚力。东盟在这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典型例子。如在对待越南入侵柬埔寨问题上,各成员国的看法不尽相同。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认为苏联支持的越南在东南亚搞地区霸权主义是东盟的主要威胁,而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则认为中国是更大的威胁,应该让越南成为抗衡中国的力量。然而,通过东盟内部的讨论和磋商,它们达成了妥协,形成了一致立场,即以一个声音说话,向越南施加压力,迫使其撤出柬埔寨,实现政治解决。另一个例子是,在马来西亚等国极力主张推行东南亚中立化政策时,新加坡对此并不以为然,不相信东盟真的能实现中立。不过,最终,新加坡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看法,尊重和支持东盟通过了东盟的中立化宣言。如果没有这种妥协,东盟的凝聚力会大大减弱。
4.东盟方式的应用
东盟国家根据东方的文化价值观和东南亚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的特点创造了东盟独有的运作方式——“东盟方式”(ASEAN Way)。东盟方式的特点是:非正式性,强调东盟领袖私下交换意见;协商一致,通过协商寻求一致,不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票决制;非强制性,倡导自愿服从东盟的决议,不采取制裁措施;不以组织名义干涉成员国内政;和平解决争端。这个方式是一个强调宽松和包容,尊重差异性的运作模式。东盟成立40多年来,能够维持至今,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运作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在《东盟宪章》中所强调的仍是东盟方式的基本原则。这种方式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基于东南亚多样性的复杂情况。如果抛弃这种方式,可以说东盟早就土崩瓦解了。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方式是维持东盟最低限度凝聚力的保证,它不能将凝聚力提到更高的程度。即便如此,这也算对维护东盟凝聚力的贡献。
5.领导核心的作用
一个国际组织能否有效运作,是否有凝聚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最有效的国际组织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组织有一个由五大常任理事国组成的安全理事会。可以说,这就是联合国的核心。这个核心保证了联合国近70年越来越有效的运作。欧盟有德国和法国双发动机的领导核心,这也保证了欧盟的凝聚力。东盟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有赖于一个核心,那就是由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组成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集中体现在苏哈托、李光耀和马哈蒂尔三巨头的密切合作上。在这个核心发挥作用的时候,东盟的凝聚力就强,当这个核心弱化和消失的时候,东盟的凝聚力就下降了。
三 中国在东盟凝聚力变化中的作用
从上述东盟凝聚力的发展演变我们发现,这种变化与中国有关。换言之,中国是影响东盟凝聚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方面,中国因素所起的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下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对东盟凝聚力的积极影响
首先,东盟从中国的崛起感受到一种压力,迫使其加强团结,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了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大国,东盟国家愈来愈认识到,要应对这种更加严峻的经济挑战,东盟有必要强化自己的内部机制,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增强其自身凝聚力。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增强了东盟的凝聚力。
其次,中国出于合作共赢的动机,积极主动协助东盟凝聚力的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对东盟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支持。中国率先倡导中国同东盟创建自贸区,特别是,中国高调支持东盟在东亚地区一体化中发挥领导作用。这是东盟今天能够主导着东盟地区论坛、东盟+3峰会、东亚峰会等多层次地区合作机制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这是中国对东盟凝聚力的增强发挥的最积极正面的作用。
2.对东盟凝聚力的消极影响
中国因素对东盟凝聚力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都对南海海域有大小不等的主权要求。当南海问题成为东盟关注和解决的焦点问题时,东盟成员国就会出现分歧,正如2012年7月在金边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出现因为在南海问题上存有分歧而不能发表联合公报的尴尬一幕。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东盟内部的凝聚力。
二是中美以及中日关系对东盟产生的消极影响。众所周知,中美关系是既合作又对抗、既协调又冲突。作为世界霸主,美国不能接受新兴大国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甚至危及它的传统势力范围;同时它要保护它传统盟友的利益,从而达到维护自己战略利益的目的。出于这种动机,美国面对中国影响的日益扩大,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必然出现竞争和对抗。这种竞争和对抗必然对东盟起到分化的作用,因为每个东盟成员国同这两个区外大国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因此,中美两国间的分歧和矛盾必然反映在东盟成员国之间,从而导致自身凝聚力的减弱。近来,中日关系因为历史和领土问题日益紧张,日本试图利用南海纠纷,拉拢用以共同对抗中国的东盟成员国,充当盟友。这同样也会扩大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
上述这两个方面都对东盟的凝聚力产生消极影响,而这两个方面都同中国有关。
四 维持和强化东盟凝聚力的建议
1.避免将利益分歧过大的事项列入东盟的议事日程
如前所述,利益一致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增强东盟的凝聚力。因此,东盟应当尽量避免触及那些利益分歧大的事项。例如南海问题,这就是利益分歧突出的问题。讨论这样的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造成成员国之间的分裂,从而降低了东盟的凝聚力。东盟应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利益一致性高的事项上,例如,经济合作、地区一体化等方面。
2.警惕区外大国为自身战略利益而分化东盟
东亚峰会的扩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升东盟的地位,扩大它的影响,但同时它又带来负面效应,即将大国间的利益争夺扩大到东亚峰会中来,这一方面削弱了东盟的主导权和主导能力,另一方面大国利用和拉拢东盟中的不同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目前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如果东盟成了大国的角斗场,东盟也就寿终正寝了,更谈不上凝聚力了。
3.东盟共同体取得成功将是东盟凝聚力的升华
目前,东盟各成员国正致力于东盟共同体的建立。共同体宣言承诺,到2015年建成以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为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建立“更强大、更团结、更具凝聚力的东盟”,以便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地区格局和经济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这是一个宏伟蓝图和目标,它不仅对东盟本身凝聚力提升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整个地区都将具有划时代意义。东盟各国应当避免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向着这一伟大目标前进。
4.尽快形成新的领导核心
自从三强人退出政坛之后,东盟就面临领导核心空虚化状态。目前,印尼仍在力图维持自己的领导地位,但显然力不从心。2014年印尼又面临大选,苏西洛总统的任期届满也指日可待,未来的新领袖是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家仍是未知数。当前,新的领导核心尚未形成,其他有望成为核心国的国家政治局势都不乐观。马来西亚大选,执政的国民阵线在国内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所获选票低于反对党,执政地位岌岌可危。菲律宾国内经济实力仍然有限,政治局势仍不够稳定,它紧跟美国指挥棒转,在东盟缺乏影响力。越南虽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意识形态问题,也很难进入东盟的核心圈。新加坡虽然近年来没有大的波动,但毕竟是国小民寡,实力有限,配不上主角。进入21世纪之初,一度被看好的泰国他信政府曾被看作未来的东盟核心之一,但不料,泰国很快跌入了国内政治动乱的深渊,至今,尚无走出政治危机的迹象。看来,东盟要形成新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尚待时日。
[1] 张锡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
[2] 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