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机理、模式及效率评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1.1 丰富物流产业研究的理论内容

社会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均离不开物流活动的参与,但对物流进行研究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暂,尤其是在我国只有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物流理论研究上,更多的是将物流定义于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具体的物流运作过程,而将其上升到产业层面进行研究的还比较少。本书的主旨在于以产业共生理论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从产业层面和空间区位层面入手,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模式及效率,并对不同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差异、效率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互结合,丰富物流理论的内容,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地区制定物流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1.2 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已有的文献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进行研究,并没有深入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背后的深层次机理及共生模式的差异。本书首先拟从自组织演化(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共同进化(Co-evolution)、合理分工(Reasonable Specialization)及竞争合作(Co-opetition)等视角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模型,并揭示它们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拟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并结合共生度、共生关系、共生寿命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本书拟运用效率研究方法对我国以及不同省区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这将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

1.2.1.3 使共生理论在物流业领域的运用又前进了一步

环境的污染问题、资源的稀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研究中乃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共生理论的进展可以使我们真正把握两业联动发展的本质问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种范式,可以使我们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分析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也使共生理论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1.2.1.4 构建一种动态的视角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关系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Arthur W.B.,Steven N.D. & David A.L.,1997),通过生态学、协同论、系统论等方法的引入,有利于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探讨经济系统中的问题,构建一种动态演化的视角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及模式进行研究,使研究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1.2.2 实践意义

1.2.2.1 有利于现代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应理论的支撑,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更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利于现代物流产业充分认识其自身所处的共生环境,把握制造业对其发展所提出的需求,有利于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2.2.2 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分别在职权范围内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定了一些急需的政策。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相比,我国在政策的系统性、科学性、空间性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机理与模式的研究,可以使产业政策更加行之有效,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好地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1.2.2.3 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有效路径

中国制造业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但是制造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效益的快速增长。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优化产业结构是重中之重(王慧敏,2014)。我国制造业在“微笑曲线”的价值链利益分配中,处于低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当前我国物流服务水平仍然较低,物流业乃至整个流通服务体系的不发达,使制造业不能摆脱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高的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后,必须借助服务业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些国家物流业的增加值占到了服务业增加值的17%左右)。只有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迅速提高我国物流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才能使我国长期保持优良的投资环境,实现国家长远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