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念与价值
欧美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把生活质量作为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2]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等学科也开始探讨生活质量问题,但至今为止历史学对此却鲜有研究。如果从史学角度来研究生活质量,可以开辟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维度。所谓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客观生活的实际状况以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受程度。[3]这里既包含客观生活质量,即社会生活条件的实际状况,也包含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研究生活质量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肯定和确立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的目的和欲求,是人类整体生活和人类个体生活的目的和欲求。生活质量既反映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也反映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上,幸福感是人类生活永恒美好的追求,正如休谟所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4]“对幸福生活之向往和追求,可以说是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欲求。从这一意义上说,幸福似乎可以成为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理想。”[5]研究生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要探寻生活质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概念或界定;设计并确定生活质量这一崭新学术研究领域在不同时代的基本框架体系;探讨不同时代不同需求层次的人[6]对生活质量认识、理解和判断的合理性、差异性和谬误性及其造成此种现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的基本缘由;研讨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功能的基本根据;探求不同时期人类个体主观生活质量复杂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探索不同时代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和幸福感表现出的层次相同以及“处于相同物质生活水平的人们,对其自身生活的评价和满意度可以大相径庭;反之,生活满意度相同的人,其实际物质生活水平可以相距甚远”[7]的基本因由;研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两者间内在的基本逻辑;等等。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当我们了解了生活质量的研究概念和研究价值之后,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它的学术承续。从宏观史学发展脉络看,历史学早期从关注“事件的历史”出发,主要是探讨政治的历史,研究政治军事和政权更迭的所谓大的历史事件;次之开始进一步关注社会的历史,主要探讨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状态;渐次又进一步关注历史主体的内在观念和心理的历史,去研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感受。从西方兰克以前的政治史,到年鉴学派的经济社会史,再到后来的观念心态史、新文化史以及从中国的王朝史、清末的新史学,再到后来的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大致基本反映了这样的一个学术历程。历史科学发展的这种脉络的客观性,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就如中国的王朝史,它主要是在王朝时代为王朝的统治需要服务的;西方的新社会史也是为有益于民众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改观服务的;中国社会史的复兴同样是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服务的。而今天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生活质量是中国当下社会注重群体与个体的生存状态,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增强主观幸福感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学术发展脉络承续的客观性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