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分析展望篇
持续求进促发展 扎实开局谱新篇
——2012~2013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
2012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持续探索“两不三新”科学发展路子,把握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着力扩需求、着力创优势、着力破瓶颈、着力惠民生,经济运行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把握好持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
一 2012年河南经济运行分析
201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握持续求进总基调,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扩需求、调结构、抓改革、创优势、惠民生,经济运行呈现出高位回调、筑底回升、转增并举、民生改善等基本特点,开放招商效应、转型升级效应、“三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效应、新型城镇化引领效应、中原经济区建设效应日益凸显,有效支撑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总体判断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河南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力实施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行动计划,先行先试、务实发展,在形势复杂多变和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河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突出矛盾正在破解,积极因素持续积累,亮点优势不断增多。全年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重点项目推进明显提速,对投资增长形成强力支撑;结构调整成效持续扩大,发展方式转变成果进一步显现;开放招商取得新突破,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承载能力继续增强;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预计2012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10.3%左右(见表1),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良好态势。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全面落实,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争取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扶持,河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作用更加突出,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推出,有助于河南赢得主动、赢得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崛起。二是随着河南“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探索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三是2012年以来河南强力推进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开放招商、机制创新、载体建设等举措成效进一步显现,整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为持续求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1 2012年河南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二)基本特点
1.高位回调
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2012年河南经济运行出现了年初延续上一年高位增长态势,但从第一季度末开始增速明显回落的特点。2012年第一季度,河南省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进出口总值这几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分别达到11.3%、17.3%、25.6%、16.1%、111.8%,分别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了3.2个、5.7个、4.7个、1.3个、104.5个百分点。此后,各指标均表现出增速回落、逐月降低的特征。到第三季度末,河南生产总值增速虽然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是比第一季度降低了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分别比一季度降低了2.6个、2.0个、0.7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河南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行态势,但仍保持较快的增长幅度,且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2.筑底回升
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第二季度以来河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速回落势头得到遏制,总体表现出下行趋缓、波动筑底、企稳回升的特点。在外需萎缩与内需乏力双重叠加,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型发展压力巨大等新老问题交织的环境下,2012年尤其是上半年河南经济运行的下行态势明显,其中2~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下滑,增速由2月的23.2%降至6月的12.8%,3~6月的当月增速分别比上个月降低了6.4个、3.1个、0.2个、0.7个百分点。从第二季度末开始,作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开始在波动中寻底,工业生产增速由快速下滑逐渐转向缓中趋稳的态势,4~9月,工业累计增速逐月分别回落0.9个、0.5个、0.5个、0.2个、0.3个、0.2个百分点,呈现出下降趋缓、趋稳的态势。与此同时,河南的投资、消费增速也均出现回升,财政金融运行平稳,民生大局和谐稳定,各主要经济指标回落幅度逐渐收窄,并且有些指标增速还在加快,随着各种积极信号不断释放,河南经济整体运行企稳回升并继续出现积极变化。
3.转增并举
2012年,河南坚持转方式与稳增长并举。通过全面落实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南需求结构以及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需求结构来看,2012年前三季度,在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河南进一步拉长外贸短板,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338.6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3.4%,且前9个月的进出口总额就已经超越2011年全年水平,创历史新高;同时,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72.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随着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外需拉动显著增强,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协调,有效推动了河南经济由投资主导型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型转变。从投资结构来看,1~9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4398.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6%;在稳定投资增速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投资增长34.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4.8%,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8.2%和4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了18.2%、26.2%、59.3%,尤其教育和文体娱乐业投资增速不仅明显高于总体投资增速,而且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4个和76.6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河南调结构、促转型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在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第二产业加快升级的同时,服务业增速不断提升,并且201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出现逆势增长,第三季度增速比第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3个百分点。显然在转型升级中,河南坚持主动转、适时转、持续转,不仅有效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同时也为稳增长奠定了基础、激发了活力。
4.民生改善
河南立足民生民本,坚持为民利民,在着力稳增长的同时,民生改善也取得明显成效。河南坚持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前三季度,财政民生支出达到2486.6亿元,同比增长30.1%。居民收入持续增长。1~9月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2.2%,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了16.2%,均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不仅意味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有效落实,而且伴随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能力提升,能够形成扩内需的可靠动力,不断强化稳增长的内生力量。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河南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2012年前三季度新增城镇就业110.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万人。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河南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通过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医疗、收入等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更好生活。
(三)举措效应
2012年以来,在内外矛盾叠加、新老问题交织、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河南主要经济指标增势好于全国、领先中部,总体波动幅度较小,实现趋稳回升,得益于河南扩大开放、加快转型、新型城镇化引领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等综合效应的彰显。实践证明,河南省经济发展思路和一系列发展举措都是正确的,卓有成效的。
1.开放招商效应
河南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将扩大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强化项目带动作为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的全局性战略举措,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构筑载体平台,提高招商实效,不断开创对外开放和大招商工作新局面,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河南经济较快增长的一大亮点。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7亿美元,同比增长33.5%,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27.0%;18个省辖市共有1092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934亿元;3751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76亿元,超过全年目标八成。随着河南项目建设成果不断涌现,重点项目持续展现突出的示范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国务院批准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战略支撑点和突破口。
2.转型升级效应
河南致力于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上持续求进,加快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针对产业结构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增长方式粗放等突出矛盾,河南着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积极推动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1~9月,全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18.4%,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70.4%和18.9%;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同比加快了0.5个百分点,比年初加快了0.9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5%。随着增长动力转换、增长方式转变,不仅加快推动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而且显著提升了河南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增强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三集”效应
河南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作为调结构、稳增长的根本途径和促就业、惠民生的现实选择。近年来,下大力气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迅速成长壮大,取得耀眼的成绩。1~9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7%;全省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长38.0%,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4%,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稳增长目标的实现。全省通过推动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和种田能手集中,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拓宽了农民转移就业的渠道,加快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效提升了“三化”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4.新型城镇化引领效应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河南抓住处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期的重要机遇,把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作为重要抓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的现代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5.中原经济区建设效应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政策优势和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人气已经凝聚、气势正在形成、效应逐步显现。尤其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标志着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为河南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二 2013年河南经济面临的形势及总体走势展望
展望2013年,经济形势仍十分复杂,我们既要正确估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充分认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持头脑清醒和忧患意识。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没有改变,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趋势、态势、气势没有改变。要用足用好“五大红利”,积极应对“五大挑战”,努力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用足用好五大红利
1.人口红利
当前河南省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根据河南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省劳动人口比重达到70.64%,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河南正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与此同时,2000年河南省总抚养系数为32.9%,2010年降低到29.36%。这意味着河南省社会供养负担相对较轻,意味着有更多的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形成河南经济增长重要的拉动力量。根据河南总抚养系数变化趋势判断,河南省人口红利期有望持续到2035年前后,为河南省“十二五”乃至今后20年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2.改革红利
过去3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未来将再次证明,改革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内陆欠发达地区所具有的后发优势,本质上就是改革红利,河南省进一步改革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国务院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赋予河南省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新一轮改革热潮中,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增量与存量、效率与公平、改革与法治等重大关系,奋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使其成为促进河南省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
3.开放招商红利
长期以来,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与全国排名第5位的经济大省地位极不相称。近年来,河南持续推进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5年来,全省共引入世界500强企业73家,国内500强企业128家。这些企业在河南的巨额投资,培育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一批支柱产业,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成为促进今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4.新型城镇化红利
当前,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长期以来,城镇化率低始终是河南省发展的短板,也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同时,也要看到,城镇化水平低意味着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引领战略,持续推进城市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型城镇化红利逐渐释放。按照河南“十二五”规划,2015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以此测算,每年全省城镇化率要增长1.8个百分点,即每年要新增加近180万人的城镇人口,5年累计增加近900万人的城镇人口,将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巨量内需,形成河南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
5.产业转型升级红利
长期以来,河南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基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河南经济增长动力已发生了根本转变。1~9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食品加工、轻工、新型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这一转变结束了河南省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的局面,有效减弱了河南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回落的幅度,为2013年及今后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根本动力。
(二)积极应对五大挑战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从国际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与影响还在持续显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结构调整任务相当繁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扩大有效需求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从省内看,随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进一步上升,沿海地区经济增速回落向河南省的传导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加之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在逐步解决之中,使河南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2.稳粮保粮难度增加
目前河南在已经实现粮食“九连增”的情况下,要继续保持高基点、稳产增产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滞后。目前一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存在着大量的病险隐患,许多地方河流堤坝、水塘塘坝及田间渠道滑坡、裂缝、渗漏、垮塌等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农业服务体系存在不少缺漏短板。由于经费不足、机制老化等原因,河南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知识老化、设备陈旧、人员缺位等问题突出,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保障不足。三是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周期长、风险大、附加值低,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加之缺乏农业风险的转移机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3.要素制约日益凸显
一是建设用地需求缺口较大。“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建设用地需求为60万亩,但是每年新增建设用地供给只有20万亩,只能满足1/3的用地需求。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强度大的好项目难以落地,成为影响当前工业投入、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二是资金瓶颈制约依然有待破解。尤其是小微型企业仍然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惜贷、抽贷、压贷现象仍较为普遍。三是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河南省用工难已经从结构性的技术工短缺向普通用工不足蔓延,构成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四是支撑发展的资源环境明显不足。河南工业结构偏重工业,“粗、低、重、耗”产品过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强度大,环境承载力不足。
4.创新驱动能力不强
一是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不少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少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和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科研平台少、领军人才少、高新产业少,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企业科技投入小,多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依赖引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完善。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四是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尚未建立,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5.体制改革难度增大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的阻力增大。改革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走向深水区的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掣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收入分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难度较大,制约着经济活力的进一步释放。二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困难较多。由于思想解放不到位、各项改革配套不足等原因,河南省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交叉错位”“断层缺位”“争利越位”等现象,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障碍。三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任重道远。河南省行政体制还存在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结构不尽合理,行政运行机制不尽完善,一些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行政效能不高等一些亟待改进之处,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难题。
(三)2013年河南经济走势展望
2013年,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外需低迷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河南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破解。虽然当前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寻底的迹象,但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面临的困难仍在累积加深,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经济触底后大幅反弹回升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速放缓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此外,更要看到,河南经济运行基本面是好的,抓好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顺应形势变化,完善针对性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经济才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从中长期看,河南省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区位、市场、要素、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载体、开放平台等战略支撑条件日趋完善,发展后劲持续蓄积,为2013年河南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综合判断,2013年河南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期,投资、消费、出口均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全年经济增长与2012年大体持平。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河南经济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并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预计2013年,河南生产总值增长10.5%,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0%、13.0%、11.0%左右。这一方面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逐步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理性的调控信号。从主要经济指标看,预计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出口预计增加50%,进口预计增长55.0%(见表2)。
表2 2013年河南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三 今后及2013年河南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
201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主题主线,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八个结合”,把握好、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力求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上有新突破,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有新成效,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在备足后劲、打牢基础上有新进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发挥信息化带动提升作用与“三化”协调相结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一起来,注重发挥信息化带动提升作用,以创建“数字化示范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实施“信息下乡”为桥梁,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以开展“智慧城市”工程为抓手,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大力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实现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营造发展软环境相结合
强化加大招商力度与营造发展软环境相结合,这既是发展所需,又是形势所迫。要坚持从解放思想入手,以开放的视角和科学的态度、全新的思维和超人的胆略,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要把营造发展软环境当成应对激烈竞争的基础工作来抓,在全省范围内着力营造团结奋进的政治舆论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环境、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环境、公正廉明的法治管理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道德环境,真正实现加大招商力度与营造发展软环境的良性互动,使河南成为政策宽、成本低、服务优、环境好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三)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与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相结合
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与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相结合,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河南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必须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切实把增长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等具体措施,巩固和延续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确保经济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尊重经济规律,实现扎实的、效益好的、可持续的增长,走出一条“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的发展之路。
(四)增强消费基础作用与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相结合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把着力扩大消费与保持合理投资增速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形成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合力。一方面,要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完善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措施,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在保持投资规模合理的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带动居民消费上来,形成增投资与扩消费的良性循环,拓展发展空间。
(五)改革先行先试与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相结合
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更在大局稳定中推进改革先行先试,通过改革先行先试确保稳定大局。要坚定不移的大胆探索,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推动改革,最大限度增强社会活力,释放发展潜能,同时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改革先行先试的力度与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先行先试真正得到全省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努力形成党和政府依靠群众创造、推动和实践改革的生动局面。
(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与增创发展新优势相结合
要尽快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结合河南实际,坚持统筹长远与近期运作相结合、战略谋划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寻求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构筑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综合竞争新优势,乘势快上,推动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蕴藏的巨大机遇,使城镇化成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新动力;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使改革开放成为未来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此同时,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关联性高、竞争力强的基地型龙头企业,增创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城市组团、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增创城市竞争优势;积极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推进信息网建设,加强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投入,增创基础条件优势,推动全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效。
(七)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实力与弥补金融短板相结合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强省之基,做强农业和工业,有重点的发展服务业,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要加快弥补金融短板,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开拓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和金融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八)加快经济发展与提高服务民生保障能力相结合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坚持把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摆在优先位置,重点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同时,在不断提高民生保障能力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全省人民发展经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做大社会财富“蛋糕”,为顺利推进改革创造更大空间,推动全省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力争到2020年,同步实现全省区域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原载2014年河南省“两会”参阅资料《河南发展报告》)
[1]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谷建全;执笔:完世伟、王玲杰、唐晓旺、袁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