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预设与对比焦点
话语中作为强调中心的对比焦点和预设也紧密相关,这表现在:预设不同,则话语所强调的焦点也有所不同;反过来,对比焦点的变化也意味着预设的变化。
Kempson(1975)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18>a. JOHN seduced Mary.
b. John SEDUCED Mary.
c. John seduced MARY.
<18a>焦点在JOHN上,预设有人勾引了Mary,交际双方都知道有人勾引了Mary,所以说话人把信息中心放在John上,告诉受话人干此事的是John。<18b>同理,焦点在SEDUCED,预设有人对Mary干了某件事。<18c>焦点在MARY上,预设John勾引了某人。
汉语的“只”有标记焦点的作用,“只”的位置不同,句子预设不同。
<19>a.小李只在教室里学英语。
b.小李在教室里只学英语。
当焦点分别落在“在教室里”和“英语”上时,句子分别预设“小李只在某个地方学英语”、“小李在教室里只学某一门课程”。
Chomsky(1970)认为,可以这样得出一个句子的预设:把句子的对比焦点进行概念扩大,用上位概念替换它,就可以得到句子的预设。如“小李只在教室里学英语”,用“在某个地方”替换“在教室里”,就可以得到句子预设“小李只在某个地方学英语”。
Chomsky(1970)、Jackendoff(1972)都讨论了焦点跟预设的关系,Chomsky(1970)认为,跟焦点有关的预设关系到对某一问句的回答是否合适,例如:
<20>A:Were the Rockets beaten by the Lakers?
B:No,the Lakers beat the Kings.
B的话语答非所问,因为没有领会A的预设和意图,A预设“Rockets 被某队打败”,想知道是否被Lakers打败;而B没有根据这一预设去回答,而是改换了预设信息(预设“Lakers打败了某队”),提供了关于Lakers打败了Kings的情况。由于二人的预设不同,导致B的回答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