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次区域合作与中国沿边产业空间分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对我国边境地区开放现实的解释

从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国内初始地理结构、国内制造业资本密集度、国内运输成本[2]以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一体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向边境地区集聚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外是制造业国家,在国内运输成本较高和初期国内经济地理结构不均衡时,国内经济会向边境地区集聚,随着国内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国内经济趋向均衡分布,当国内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达到突破点,国内经济会转向内地集聚。如果国外是农业国家,经济大多倾向在内地集聚,只有在国内资本密集度和国内运输成本都较高的情况下,我国才能形成内地和边境地区对称均衡的地理结构,在国内地区之间相互封闭(T接近2),国内资本密集度极高(β=0.9)时,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向边境地区集聚的趋势(w1/w2的值大于1)。

本书的模型能够解释我国沿海和沿边开放的现实情况。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沿海与内陆沿边同属于边境地区。改革开放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北等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最先获得开放政策,利用其面向广阔的世界市场的地缘优势,通过发达和成本较低的海运,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并且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地方保护严重,市场分割明显,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差,由于区域贸易壁垒和国内运输成本较高,[3]生产要素和产业越来越多地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和国内运输成本不断下降,[4]国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将有所转变,近几年部分产业已经开始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

我国内陆沿边属于欠发达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区人口稀少,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相对封闭,经济发展相对沿海和内地比较落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国内经济地理结构逐渐形成中心-外围模式,沿边地区逐渐成为外围地区。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现实看,沿边地区面对的跨境次区域合作对象大多数也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都具有远离各自国家经济中心、技术水平和开发程度低、市场化改革滞后、地区竞争力弱的特点。与中国相比,周边邻近国总体上都属于农业国家或是低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国家。在沿边开放初期的20世纪90年代,国内运输成本已经有所下降,但依旧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内陆边境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图们江和东北亚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推动跨国基础设施、国际通道、跨境产业、资源、人力等领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升自身对外开放水平;广西和云南借助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新疆设立了面向中亚的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不断提升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但总体来说,我国沿边省区对外开放度和产业集聚度依然较低,经济发展缓慢,沿边地区在对周边国家开放过程中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相应的经济增长极。未来随着我国制造业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如图2-5中β=0.9的情况所示,T在1.2至1.5的范围内,有可能实现边境区与内地区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