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在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金融市场规模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金融业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成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体制转轨国家都需要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解决的难题。
图1-1显示,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倒闭数急剧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10年左右时间内,银行倒闭数超过1934~1974年40年的总和。
在一些国家,处理银行重组的财政成本已经占相当的比重,一般约为GDP的10%。个别国家处理银行问题的成本已经占GDP的33%,有的甚至高达45%(见图1-2)。
图1-1 1934~1992年美国商业银行倒闭数
资料来源:根据俞乔等:《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有关资料整理。
图1-2 银行重组成本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Dziobek and Pazardasioglu,“Lessons and Elements of Best Practice”,in William Alexander and others ed.,Systemic Bank,Restructuring and Policy(Washington D.C.: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有关资料整理。
图1-3 银行问题(1980~1996年)
资料来源:根据卡尔-约翰·林捷瑞恩等《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有关资料整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4的成员(139个)在1980~1996年银行业问题严重(Gilliang Carcia,1996)。在观察到的样本国家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出现过银行问题,有的国家还比较严重,出现了银行危机(见图1-3)。
银行危机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严重的破坏性,表1-1显示了银行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1-1 银行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风险问题也比较严重。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中国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中国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就是中国金融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业成为中国发展最迅速、规模扩张最快的行业之一。金融业从单一的银行成长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的金融家族。金融市场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拥有股票、债券、票据等多个市场,融资功能比较齐全的市场体系,已成为国民经济分配的主渠道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金融业的迅速扩张保证了中国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满足了国有经济的巨大资金需求,营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必需的市场融资环境。但是,金融业也承担了体制转轨带来的巨大改革成本。随着金融业的迅速扩张,它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为满足不断膨胀的国有经济的资金需求,金融业不得不依靠过度负债来维持资产规模的扩张,各类金融机构难以按各自功能发挥作用。由于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金融领域秩序紊乱。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同质性,使金融注资成为国有企业主要的资金支持,金融业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企业进行控制,反而形成了企业对金融业的“倒逼机制”。由于信用关系的约束力被极大削弱,金融业赖以生存的信用环境逐步恶化。在来自社会公众债权人的刚性约束下,巨额的高流动性储蓄存款对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带来压力,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在积聚。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