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伴随而生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区域内的自增强机制导致经济落后地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研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不能撇开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应该在整体区域产业协调优化的条件下进行才有现实意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从企业、行业、产业三个层次深入剖析区域差距的演变机理是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关键。日渐严峻的现实引发了学者们的不断思考,国内部分学者对我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这也使得中央政府面临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必须使广大人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必须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寻找能够在资源高效配置的经济集聚过程中走向区域间平衡的合理路径,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并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经济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以往用“一刀切”的方式简单地研究宏观综合指标,用它们刻画的区域差异难以精准地消除产业间的配置效率差异,极易造成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低效利用,甚至出现事与愿违而激化矛盾的后果,通过寻求在区域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来缩小区域差距是当前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书从企业效率异质性角度探讨区域差距持续扩大的微观原因,依据从微观到宏观的思路,对区域之间市场效率的相对扭曲以及扭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外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差异,研究区域差距问题,能够深层次地把握问题的关键,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政策提供微观基础方面的依据。在“结构性调整”与“提高增长效率”的双重要求下,非常有必要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产业转移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对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转轨期的中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资源在微观配置中的低效配置现象。资源低效配置的根源在于具有区域特征的微观企业管理效率与市场内在机制的激励关系发生了扭曲,导致资源的错配,降低了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难以激发市场机制内在平衡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原动力。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而生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现象,不仅是区域经济学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是我国各级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在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由高效率向低效率流动的问题?区域之间的市场关系是否存在相对扭曲现象?如果区域之间存在市场机制的相对扭曲,扭曲的主体是什么?如何消除区域之间存在的市场相对扭曲问题?这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围绕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形成原因、潜在影响与缩小区域差距的具体对策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争论,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本书研究的结论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可以分解为经济效率差距和非经济效率差距,技术、规模、政策、制度等因素决定的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对现实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力效果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差距形成的原因;中国转轨时期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是企业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这种“不一致”反映了现实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在现实全要素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现实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比重与市场扭曲程度呈正向相关,市场扭曲程度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无效率的根源。在区域之间贸易自由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相对扭曲的循环累积作用下,市场扭曲程度较高区域的非资源配置因素带来的市场扭曲收益,会从市场扭曲程度较低的区域吸引更多的初级资源要素流入。市场扭曲程度较高的区域本来稀缺的高级要素资源由于缺乏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如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都会流出,导致非经济效率差距扩大,进一步降低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只有消除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无效率差距的市场相对扭曲,才能激发市场机制内在平衡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原动力,然后根据动力机制模型的机理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来改变不同区域及行业的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在潜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力或推力作用下,形成对区域内的目标产业、行业产生预期的动力效果来调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问题,达到由区域间经济效率差距逐渐减小向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区域无差异逼近的区域均衡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