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召开,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中央领导班子的又一次新老交替,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
一 本书主题的灵魂和贯穿全书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夙夜在公、励精图治,身先士卒、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内政外交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构成了崭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笔者怀着深情和敬意,如饥似渴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首先武装我们自己的头脑,在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写成了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本书的主题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构成本书主题的灵魂。本书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将这条主线贯穿全书,这是本书的鲜明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主题和主线,除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普遍地、分散地在各章、节、目中论述外,还特殊地、集中地以专节专目的形式作了阐述,如“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新时期好干部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的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的虽然未设专节专目,但在目的标题上有所体现,也相对作了集中阐述,如“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从近一个半世纪前一路走来,直至习近平的公仆论”。还有一些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中的某些重要论断作出阐述,如对我们清除腐败分子是“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这一重要论断,在绪论和第九章中将其评价为“郑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并专目作出阐述。此外,还有一些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如“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概念作出专门阐释。等等。
二 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与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民主政治建设。2012年11月底,刚刚履新15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接着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分为两步,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这两个目标中都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至于第二个目标,十八大报告和其他中央文献,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都明确把“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一起,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水平。这就指明了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伟大目标。习近平在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此,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3]这就指明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创造实现中国梦的物质经济、民主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中国梦就会落空。
关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与民主政治建设。前者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论断。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这指明,这一伟大斗争是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决定的。十八大报告又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5]这指明,这一伟大斗争又是由“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决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和阐述“伟大斗争”这一重要论断。例如,在2013年6月底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6]笔者认为,深刻理解这一伟大斗争,就要加深理解十八大报告的上述论断,加深理解习近平在这里指出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根据上述理解,笔者在《道路自信》[7]一书专列一章——《坦诚直面和稳妥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3+1道难题》,具体地说就是:政治领域的权力腐败、经济领域的两极分化、思想领域的道德下滑和国际领域的美国围堵。笔者认为,这3+1道难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绕不开、躲不过的四大难题,也是中国和平崛起路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四大障碍。障碍不除,中国道路无法坚持也无法发展,中国梦想也无法实现。解决这些难题,必然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改革体制、完善民主和健全法治是这一伟大斗争必不可少的内容。解决这些难题,就要遵循一个指导性原则,即秉持公平正义。如何解决权力腐败?就是要秉持公平正义,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同黄炎培谈话中所说的“民主新路”“人民监督”的构想去解决。如何解决道德滑坡?就是要秉持公平正义,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又要完善体制机制和健全法治。如何解决两极分化?就是要秉持公平正义,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如何解决美国围堵?其中也包括通过伸张公平正义、弘扬平等互信、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来解决。
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主政治建设。有关这个问题,在上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一百年中已经阐述,不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时期,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吻合,因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这个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梦萦千年的美好梦想,要在短短的今后五年内变为活生生的现实,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何等的壮举!我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为实现这一民族千年梦想描绘了一幅切实可行的蓝图。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而是惠及比美国、欧盟、日本人口总和还要多的十三亿多人民的小康,不是经济的单项突进,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五年规划,历来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十三五”规划建议包括了丰富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容。一是在“指导思想”中,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二是在“基本原则”中,首先强调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压轴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三是在“主要目标”中,强调“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四是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五大理念”中的三个:“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五是在“重大举措”中,主要集中在“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部分中,包括强调“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强调“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强调“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要求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六是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首先提出要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此特别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其次提出要发扬民主,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再次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最后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之间,相互影响、协同配合、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使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整体推进。[8]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9]这就告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整个文献贯穿了民主思想、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特别是第八、九、十、十六部分。比如,第一部分是总论,也是第一板块,其中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改革的总目标,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关于改革的总体内容,强调“六个紧紧围绕”,其中第二个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第四个“紧紧围绕”,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第六个“紧紧围绕”,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关于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如,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际和军队六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第八到第十部分是关于政治方面,全部是讲政治体制改革,讲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第八部分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第九部分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十部分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再如,第十六部分即最后一部分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其中强调“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强调各级党委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强调要选拔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强调“破除‘官本位’观念”,特别是最后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强调“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10]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这样评价我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他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十五个领域、三百三十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还指出:“现在,同过去相比,中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11]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与民主政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可以说,整个文献贯穿了民主思想、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这是由法治和民主的特殊关系决定的。民主与法治是紧密相联、相互统一的,没有无民主的法治,也没有无法治的民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因此我们强调,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强调民主法治化、法治民主化。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解释依法治国,他指出:“我们说的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早就明确了,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2]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上述依法治国精神的全面推进。这个决定共分三大板块。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总论。在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时,强调“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在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原则时,其中第二条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直接讲民主的实质问题,并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第三条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既是法治的基本属性,也是民主的基本原则,并作了具体阐述,强调“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第二板块包括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讲立法,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强调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强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强调“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强调“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要求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要求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要求完善选举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求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要求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等等。第三部分讲执法,强调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求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强调“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并作出具体规定;强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定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第四部分讲司法,强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强调“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强调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规定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强调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要求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强调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要求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要求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强调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并作出具体规定;强调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规定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要求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衙门作风、霸道作风,坚决反对和惩治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行为。第五部分讲守法,强调增强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三板块由第六、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强调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要求坚持依法执政,要求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13]总之,该决定体现了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14]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15]充分肯定了法治对民主的保障作用。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与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然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相联。从实质上讲,党的领导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这就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其次,从民主建设的角度讲,有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作为执政党,必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最后,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讲,其也跟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相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思路是,以反“四风”为切入点,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反腐倡廉为重点,以健全制度为依归,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为目标,使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思路,始终围绕着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始终与民主的实质问题连在一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比如,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都知道,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提出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周期率时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16]又如,在我们党成立93周年之际,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坚持从严治党必须落到实处。他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17]再如,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严治党、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使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8]
总之,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是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在内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又必须以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在内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才能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取得发展的显著进步和成效。
四 民主——我们的生命和旗帜
由习近平负责起草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求“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19]。十八大以后,习近平重申“旗帜”和“生命”的用语。例如,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20]
把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当作“生命”,称作“旗帜”,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把民主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和极其重要的程度,以表示倍加珍惜的信念和坚定不移的决心。这不仅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民主的高度重视,而且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民主探索成果的持续坚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1]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2]的重要论断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至于“旗帜”,是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提出的,他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应该看到,我们党把“民主”上升到“生命”和“旗帜”的论断,是总结了苏联党和中国党的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后提出的,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深刻而郑重地指出:“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为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把民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23]这也正是在中央领导班子新旧交替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多次重申民主是我们的生命和旗帜的原因所在。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对民主是生命和旗帜重要论断的重申,决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求全党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由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决定的。共产党是一个没有自身私利的党,它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为之奋斗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也是为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权利的党。这样的党,势必在党自身内部、在党员之间都是平等的,是实行民主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无产阶级政党“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24]他们在谈到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指出,其“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党的章程都交各支部讨论,然后由代表大会审查通过,“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25]列宁在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也指出:“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26]是“民主地组织起来的”。[27]毛泽东同志也多次谈到党内民主,他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28]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党的制度和党内生活中,由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内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利。可见,党内民主是党本身的一种根本性制度和根本性原则,是作为党的权利主体的共产党员的根本权利。在夺取政权前,我们党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由于受到战争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内民主的发展带有某种必然的局限性。而在夺取全国政权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也带有客观的必然性。在这方面,我们党既有“八大”前后可贵的探索,也有“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了发展党内民主的转机,进入了民主法制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党之所以长盛不衰,富于生机和活力,党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就是因为我们有党内民主;缺乏党内民主,或者党内民主受到削弱、破坏,就不可能有党的生机和活力,也不可能有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还启示我们,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更应坚持党内民主是由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的这一规定性,确保党员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事务的权利,使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并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的社会,都不可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只能是资本的权力,资产阶级的民主,亦即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人民,只有人民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才能确实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真实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人民行使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第二条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29]这充分说明,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生命的人民民主,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坚持民主是我们的生命,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地位是宪法确立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保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又是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坚持民主是我们的生命、高举人民民主旗帜的关键所在。
五 制度自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旺盛生命力
当读者看完本书全书,合上书,再看封面,书名的主标题是《制度自信》,经斟酌,也许会提出质疑:本书阐述的政治制度是全面的、系统的,但欠缺一个经济制度。在此,笔者作一回应。上述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笔者是经反复斟酌的,一是本书书名有一个副标题,把这“制度”作了规制、限界,就是把“制度”定位在“民主政治制度”,二是这恰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首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上,这样明明白白地告诉过我们,他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30]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能起决定性反作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习近平指出的“关键环节”和“首先”之点,成为本书主题和书名标题的立论依据。
制度自信是全书的主题,因而本书特别设专章专节深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仍言犹未尽。于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换个角度在这里作出进一步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31]这里的实践,是指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活动,即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里的真理,是指我们党的理论和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因此归根到底,制度自信来源于人民。
中国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述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近代以来人民选择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索我理想之中华”矢志不渝,“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亿万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并终于找到和实行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这就告诉我们,正像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一样,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治制度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32]
中国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等。这说明,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上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此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包括最高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郑重确认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有的从人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上作出阐述。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时,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第一项要求,并具体作了这样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3]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时,指明第一条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条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作这样的具体阐释:“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4]这里讲的是依法治国,而实际上,人民是整个社会的主体,一切工作,所有建设,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一切工作,所有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原则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35]他还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这就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
中国制度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追求的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我国宪法规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党党章在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了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提出了八条要求,第二条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36]还提出要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等。第七条要求是反对腐败,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37]十八大报告最后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38]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部分第二条和第七条要求,即关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反对腐败两个方面摘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关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民权益得到保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解决脱离群众的各种问题,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我们党的集中教育活动都是开门搞,广泛听取广大人民群众意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三堂会诊”,动员群众来监督,这就是中国式民主,从中我们可以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符合国情、真正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认识;[39]等等。关于反对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40]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这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41]我们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42]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43]我们党坚决清除腐败分子,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44]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向世人充分表明,我们这个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为人民利益为价值追求的党,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愧为敢于追求和坚持真理、勇于承认和修正错误的郑重马克思主义政党。
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拒绝盲目自傲,坚持做自觉和清醒的制度自信者。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个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45]他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6]他又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47]他还强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4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借鉴和吸收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阐明了原则和途径。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必然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制度的特长和优势,为世界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下述论断作为本书绪论主体部分的结语:总之,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要把这个崇高使命担当起来,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大家一起努力吧![49]
六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中国民主政治专著,又是一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专著。本书除绪论和附录外,主体内容由九章构成。
第一章,论证了民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本章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高度,把民主政治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系统分析论证了民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本章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又联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点总结了苏联解体、苏共覆亡的历史教训,对“历史周期率”著名论断的现实意义作出新的论证和说明。本章强调,我们党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承前启后,高屋建瓴,深刻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力地表明:我们党既善于理论思维,又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是一个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章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特别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拒腐防变的理论与实践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包括:习近平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治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本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突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突出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四个全面”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点。本章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点。一是从国体上看民主——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从组织制度上看民主——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从行为规范上看民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从国家治理方式上看民主——民主与法治的统一。二是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态结构,包括:国家形态民主与非国家形态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共产党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三是强调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上层建筑归根结底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义上说,民主也是一种手段。本章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观点,着重阐明和体现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例如,关于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二者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民主将愈来愈得到广泛多层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直接民主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局面;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发展民主的主客观条件有了更大改善,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都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二者的结合会更加紧密,再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直接民主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超过间接民主的地位和作用。又如,明确提出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都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两种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再如,关于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明确提出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首先和主要是目的,同时也是一种手段。
第三章,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本章考察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和由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本章用四个节的篇幅,着重并系统分析论述了我国的几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第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项制度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即人民政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的,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本章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突出优势。本章就完善和发展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创造性地论证了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并重点阐述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几个着力点:一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完善发展;二是必须努力完善四项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三是必须完善公民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制度。
第四章,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本章对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作了全面阐述;强调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新时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成绩显著。本章深入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项重要成果: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交替的制度化、法制化;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实现国家权力的平衡与协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本章系统阐述了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实现国家权力的平衡与协调:克服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实行适度分权和适度限权;克服权力与权利的失衡,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与协调;正确处理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关系,实行三权的互相制约与协调;坚持公民权利的均衡性原则,关注弱势群体的公民参与和法律救助。本章围绕“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这三个干部工作的根本问题,重点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新时期好干部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要求。本章还阐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和十八大以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进展。
第五章,阐述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章重点介绍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包括: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把握法治工作基本格局,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本章指出,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紧密结合的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本章重点介绍了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实现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根本转变;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总体上已形成了法治政府制度体系;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理念明显增强。本章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论证了法治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和保证作用。本章突出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着重论证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要求,重点阐述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建设法治社会等重大问题。
第六章,论证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本章立足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本章阐述了习近平的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文明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各种文明都有独特价值;文明的平等性特征,决定了各种文明都值得尊重;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文明可以兼收并蓄、交流互鉴;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和互鉴性,决定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处一个世界,必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大国与大国之间,应当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自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于对方,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既造福彼此,又兼济天下,更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是一个学习大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虚心学习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本章论证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历史必然性,一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二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是根本对立的,但它们之间也有某种共同性,因为它们都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对立物,三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另一方面诸如自由权利、主权在民、人权、平等、分权制约、公平公正等进步思想原则,诸如民主共和、代议、选举、公务员、舆论监督、财产申报公示等具体合理政治体制,包含着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因而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吸收。本章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论述和“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断为思想武器,既剖析和反对盲目崇拜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右的错误倾向,又剖析和反对拒绝吸取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左”的错误倾向,积极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绝不照搬外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和创新我国自己的制度特色和优势。
第七章,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整治顽疾“四风”。本章提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我们党对目前国内特别是党内存在的“官场病”作出的新概括。反对“四风”问题,直接说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政风建设问题,是解决党群政群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问题。本章论证了“官场病”是古今中外官场通病,是与国家体制密切相连的官僚政治病,是官僚政治的必然产物和集中体现。本章联系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场病”进行了历史回顾与反思,着重对社会主义国家“官场病”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场病,与国家经济政治体制密切相连,就其根本性质来说,它是一种体制病。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的集权型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场病产生和存在的直接根源或者说根本原因。本章论证了整治官场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性课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场病,是一种历史综合症。这种贯通古今、遍及中外的官场通病,本是国家的伴生物,要与国家同消长、共始终。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阶级、政党和国家政权,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平等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类官场弊害,就有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整治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官场顽症,不能指望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立足于斗争的长期性、战略性,打一场有谋划、有准备、有成效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打好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的总体战略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疗。本章强调,要在从严治党中整治“四风”。要把反“四风”改作风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抓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围绕权力运行扎紧织密制度笼子,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织密人民监督之网。
第八章,阐述了网络民主是信息时代民主政治的新形式,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本章提出:网络民主是网络技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和表现,是当代信息社会民主政治的新形式,是民主的信息化或信息化的民主;网络民主不是独立的民主形态,而是内在地融入当代现实民主政治之中,是当代民主政治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网络民主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网络民主能够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地发挥重要作用。本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网络民主的主要特征:一是网络民主主体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二是网络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三是网络民主活动的公开性和开放性;四是网络民主参与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五是网络民主过程的互动性和程序性;六是网络民主功能的双重性(既能释放巨大正能量,又可能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干扰和破坏)。本章着重阐述了网络技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强调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网络民主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坚持网络自由与网络纪律的辩证统一,坚持网络民主和网络法治的辩证统一。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加强网络民主法治建设,实现网络民主法治化,切实保障网络安全。建好用好网络平台,有效发挥网络民主功能。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实现网络公平。
第九章,围绕着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民主的关键这个核心,就许多相关的重大问题作了全面展开和深度论证。本章论证了一个“关键”,即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民主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二是坚持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道路,这是党的正确领导的显著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三是坚持从严治党,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这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四是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本质和品格决定的,这个特殊本质和品格突出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这正是我们党作为郑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本章论证了一个“根本”,即实现党的领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的是执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本章论证了一条“原理”,即实现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理——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这个统一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原理,也是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经验,又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经典论断,如共产党的路线是人民的路线,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本章论证了一条“保证”,即坚持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统一的根本保证。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由党的干部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只有做到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才能做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仅为党的章程所明确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本章对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进行了大跨度的历史性考察和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从其创始人开始一路走来,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直至习近平的公仆论,内容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一是何谓公仆即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定位,二是怎样当好公仆,三是怎样防止公仆变主人,四是怎样惩治颠倒主仆关系即变质了的“公仆”。习近平的公仆思想有五个鲜明特点:一是为从根本上摆正公仆和主人的关系,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并在实践中领导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二是为解决群众痛恨的颠倒了主仆关系而变了质的“公仆”的腐败问题,深入阐述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并在实践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带领全党建立制度铁笼;三是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有损公仆形象和党群关系的作风问题,深入阐述党的作风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并在实践中制定和带头遵守作为党风切入口的“八项规定”,带领全党重在建章立制;四是为重塑公仆形象,鲜明地强调“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要求,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五是为伸张和弘扬正气,一以贯之、频繁直接使用“公仆”概念,并在实践中树立公仆标杆,重申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本章阐述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必须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树立正确权力观、探索民主治腐路、切实破除“官本位”、坚决破除小圈子、官员雷语怨言析(包括“你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官不聊生”“为官不易”“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等等)。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切实做到“三严三实”,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我们党就有牢固的根基,就有鲜活的血脉,就有无穷的力量,就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自信,发愤为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附录是本书不可缺少的尾部,不仅内容与正文紧密相关,而且记载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或对重大事件的深切反思,或在重大事件背景下的亲身体验。它本是独立的,但作为本书的附录又成为本书珍贵的一部分。
附录一,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深刻思想内容:一是高扬和平正义旗帜,彰显中国主张,揭示抗战性质和和平正义必胜的伟大真理;二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彰显中国精神,揭示抗战必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三是高扬统一战线旗帜,彰显中国力量,揭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四是高扬民族复兴旗帜,彰显中国梦想,揭示抗战胜利对开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伟大复兴征程的伟大意义和光明前景;五是高扬人类文明旗帜,彰显中国智慧,揭示各种文明互流互鉴和谐共存规律和合作共赢发展新路。本附录创造性地概括了习近平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总依据,“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总任务,“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新型国际关系“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附录二,阐述了作为列宁政治遗嘱的《给代表大会的信》的背景、内容和此信遭遇的命运以及后来与此相关的苏联政治大风波和国际思想大争论。本附录阐明,列宁在病重病危中分6天口授的遗嘱,一共3000多字,没有任何“民主”或“党内民主”的字样,但全信通篇都体现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一是他临终不指定接班人,而是着眼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着眼于党的制度的改革,首先着眼于改革中央委员会的构成;二是信是专门写给党代表大会的,而不是有关机构,因为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三是建议增加中央委员会的人数,新增的人必须是工人农民党员,以此用权力配置和权力制衡来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在极少数人特别是集中到斯大林一人身上的弊端;四是对6位中央领导人的德才表现和优缺点作了客观公正评价,以供代表大会选举领导人作参考,也期望他们扬长避短、知错补过、避免冲突、防止分裂;五是列宁对6位领导人的评价,体现列宁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特别是反对自己的同志一起工作的民主作风,指出“斯大林太粗暴”,建议把他从总书记职位上调开;六是为加强对党中央高层、对总书记和政治局的监督,强调加强中央监察委员会。本附录指明,这封给代表大会的信,长时间没有全文在代表大会上传达,一直到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宣读了这个遗嘱,从而掀起了“斯大林问题”的政治大风波。本附录又指明,苏共批评斯大林,毛泽东心情复杂,既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可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讲真话,独立思考,忧的是全盘否定斯大林,会引起思想混乱和严重后果。毛泽东反复强调要从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一是破除那种认为苏联、苏共、斯大林一切都正确的迷信,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和找出在我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二是用制度来防止个人崇拜,保证集体领导的实施;三是确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四是由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违反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破坏国家法制,发生了肃反扩大化,造成不少冤假错案,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本附录还指出,列宁在遗嘱中说:“斯大林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列宁的话不幸言中,教训不可不谓深刻。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共执政地位丧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苏共长期以来党内民主和国家法制遭到破坏,可以说早已埋下了祸根,教训不可不谓深刻。毛泽东总结斯大林问题的经验教训,但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教训也不可不谓深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让我们牢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把我们党建设成最具生命力的党!让我们牢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把我们国家建设成最具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附录三,记载了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在全国热议中国梦、不少地方和单位举办“中国梦·我的梦”“我的中国梦”活动背景下,自己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领悟“融入中国梦的我的梦”。附录三真实地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自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也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实践体验。十八大报告发表后,作者一字一句地学,扎扎实实地学。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陆续发表后,作者如饥似渴地学,认真刻苦地学,真学、真用、真写,已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自信”,先后出版《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自信十讲》两本专著。正当这两本专著出版时,作者看到报上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讲话强调了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强本领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沉下心来学,持之以恒地学。作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终身看书学习要养成习惯,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写作不停;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理论,是我的生命,我的寄托,我的追求,我的真爱,我的生活方式”。附录三生动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下论断的科学性、真理性: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只有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中,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才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50]
后记,为全书结尾,不可或缺。后记阐述了三位作者著书梦与中国梦的关系,本书既是一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专著,又是一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专著,是作者的圆梦之作,既是作者民主专著三部曲的第三部,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三部曲的第三部,既体现作者不负习近平总书记“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殷殷嘱托,又体现作者作为党员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后记记载了作者的如下期待:习近平总书记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卓越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同时,坚定治理污浊的政治生态、净化恶劣的从政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的党风、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一定会全面好起来。后记最后传递了作者愿与广大读者共勉的心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三个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36页。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4页。
[3] 习近平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人民日报》2013年6月7日。
[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1页。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38~39页。
[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336页。
[7] 即朱峻峰《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修订简明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55~56、65~79页。
[9]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773~1774页。
[1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11]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78页。
[12]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21页。
[1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
[14]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829页。
[15]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3页。
[16]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第6~7页。
[1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1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13日。
[1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9、40页。
[20]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766、1770页。
[2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39页。
[2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22页。
[23]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第1183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664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07页。
[26]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191页。
[27] 《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249页。
[28]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29页。
[29]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772页。
[30]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773页。
[3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32]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64页。
[3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1页。
[3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第23页。
[35]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02页。
[3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39~40页。
[3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42页。
[3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44页。
[39] 《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10、61页。
[40]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第6~7、94页。
[41]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第6~7、94页。
[42]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第6~7、94页。
[43]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第94页。
[44]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月14日。
[4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75~76页。
[46]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773~1774页。
[47]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1770页。
[48]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1771页。
[49]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1775页。
[50]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3、7、16~17、40、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