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经济: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为视域(1602~19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连东的博士论文即将付梓,请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这不仅因为我是他的导师,还因为这一研究任务是我赋予的。

鸦片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研究鸦片史也已经20多年了。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我感到学界对中国国内尤其是清代的鸦片问题研究,是较为充分的,但对中国鸦片问题产生时的国际环境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要将当时的国际环境搞清楚,阐明中国鸦片问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这不仅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国内的鸦片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求研究者有较好的英文功底。当然,最困难的工作是搜集和整理早期印度鸦片贸易的各种英文资料。

2000年,连东在我门下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当时他的研究方向就是鸦片史。2007年,他再次来攻读博士学位。在入学考试中,他的英语成绩比较突出。我感到他既有先前的鸦片史学术积累,又有较好的英文阅读能力,便决定将这个研究任务交给他。经过四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连东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研究任务,不仅基本搞清了英属印度的鸦片生产状况,而且从经济视角重新诠释了清代中期鸦片泛滥的原因和过程。因而在他2011年毕业时,该论文被评审组一致评为优秀博士论文。本书就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是书立意高远,观点新颖,不仅浓缩了上起明成化年间,下至民国初年,涉及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11国的鸦片贸易历史,而且提出了“一个产地(印度)、两个市场(中国、东南亚)的鸦片三角贸易格局”,还划分了印度鸦片贸易演进的几个阶段。此外,作者还从价格因素及市场供求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中国鸦片问题的成因及泛滥过程,考察了印度的鸦片生产过程、生产体制、鸦片种植农的生活处境以及印度自身的鸦片消费等问题。这些成果为鸦片史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希望连东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王宏斌

2013年7月于石家庄玫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