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道”到“道生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夏商两代,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是鬼神观念,它支配着整个社会与国家,也支配了老百姓的思想走向。国家只有两件大事:“祀与戒”。鬼神统治一切,到了西周初期,武王伐纣,打的旗帜是“替天行道”。因为这个时候,在宗教思想上,认为“天”“天帝”才是至上神,所以周王取得国家统治权是“受命”的结果,即“受命于天”的意思。后来这种“天”“天命”的思想就一直被儒家所继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新思想,那就是“道”。
“道”字最初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如《貉子卣》和《禹鼎》上的铭文都有“道”字,不过它的最初含义只是道路的意思。到了《左传》中才有“天道”的记载,指的是天象。因为占星术,把天象和人事结合起来,判断某件事的吉凶,便有“天道”一词的出现。到了春秋末世,孔子借用“天道”来表达政治思想,如《论语》中提到的“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这类的语言,就是孔子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和他自己对政治理想的表达,但没有哲学上的意义。
具有哲学意义的“道”是道家老子书中提出的。在老子书中直接论“道”的有37章,“道”字出现74次,“道”既是最高存在的实体,又是产生万物的终级原因。但从老子书中读到的“道”是自然性的,故曰“道法自然”。由“道”引申出的“无为”政治思想,同样也具有自然性质,因此,这种消极被动的“无为”治道,不能治乱,也不能理国。只有积极的“治道”才能治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
这时应时而起的是道家左派的“黄帝家”,它们的代表作品就是《黄帝四经》,它把自然无为的“道”改造成自然与人为相结合的“道”。所以在《经法·六分》中说:“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而有天下矣。”“道生法”就属于“人道”的范围。一方面“道”的至高性、神圣性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道生万物”就不仅指的是物质世界,而且包括社会国家的“治道”,即人类社会的一切规章制度和法令条文。这样就把老子的自然无为的“道”改造成积极有为的“道”,把老子那种空想而不切实际、无所作为的“无为”,变成切切实实、大有作为积极的“无为”。
黄帝家的这一杰出的思想,是符合历史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因为在春秋战国之际,总的历史趋向是要求统一,要求结束战乱的纷争局面。这个时候,思想界出现“百家言黄帝”的局面,黄帝成为统一的象征。以黄帝为首的旗帜就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旗帜,而《四经》中提出的政治统治模式,就是以黄帝为首的走向统一、结束纷争的新兴国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