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藏族文化产业:传统与现代二重奏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西藏这样传统文化丰富的地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转换显得更加重要。就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来看,“现代化”有相对的意义和绝对的意义之分。“绝对意义”是指基于现代与过去、现代与传统的对立,而对传统采取一种反抗和否定,是与传统决裂而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相对意义”是指现代化与传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改革、扬弃过去,却又包容过去,是迈向未来的现代。
(一)西藏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回顾西藏和平解放后几十年的产业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从发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多方协作、齐心合力,传承与保护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发展宏图。在这幅图画中,不仅有党和政府年复一年宣传政策、投入资金留下的浓墨重彩,同样有凝聚着西藏各族群众挥洒汗水、勤奋创作、悉心保护绘就的点线之美。今天,西藏三大传统产业——农业、牧业和民族手工业,都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如藏药、藏香、藏毯业、藏族歌舞业的发展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其中以藏毯业最为典型。
就现阶段而言,以唐卡、藏餐、藏戏、藏药、藏文、藏刀、雕版、藏族服饰、藏式家具、歌舞音乐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很强的民族代表性和独特性,与藏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休闲旅游活动、与现代生活需要有很好的结合点,合理的开发与重点传承,能够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与文化效应的双重优势。
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西藏及藏族上千年的文明与智慧。目前,西藏有7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22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上,有民间文学:《格萨尔》;民间音乐和舞蹈:佛教音乐、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昌都锅庄舞、山南昌果卓舞、芒康弦子舞、丁青热巴舞、那曲比如丁嘎热巴舞、古格宣舞、普堆巴宣舞、拉萨囊玛、拉孜堆谐、拉萨纳如谐钦、南木林土布加谐钦、达布阿谐、嘎尔、芒康三弦舞、定日洛谐、旦嘎甲谐和廓孜;传统戏剧: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南木林湘巴、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山南门巴戏;杂技与竞技:赛马会;民间美术:藏族唐卡、拉萨风筝;传统手工技艺:藏族邦典和卡垫造织技艺、藏族造纸技艺、藏族锻铜技艺、藏刀锻制技艺、藏香制作技艺、晒盐技艺;传统医药:藏医药;民俗:雪顿节、江孜达玛节、珞巴族服饰、藏族天文历算。而仅拉萨,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28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个、自治区级44个、市级64个。其中,尼木藏纸、吞巴藏香、墨竹直贡刺绣唐卡、曲水郭孜、堆龙觉木隆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誉海内外。在传承人方面,目前,全西藏有6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拉萨也已培养出专职非遗技艺艺人34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藏族文化科学合理的产业化过程中,对于提升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仍保持着本民族的服饰、饮食、住房等传统风格,每年如期举行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与此同时,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蔑视劳动群众的旧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被群众所摒弃,代之以现代、文明、健康的新风尚。西藏每年举行的各种节庆集会,既有大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如藏历新年、沐浴节、望果节、酥油灯节、达玛节、煨桑节、噶尔恰钦节、赛马会等,又有国庆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全国性和世界性的节庆活动,还创立了山南雅砻艺术节、昌都的康巴艺术节、日喀则的珠峰艺术节、林芝的杜鹃花节等现代民族节日。藏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文化相结合,为西藏民俗文化增添了新的风采。[10]也因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西藏传统文化产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走进世博会“西藏活动周”的唐卡、藏戏、卓舞等无不受益于飞速发展的西藏旅游业及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藏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诸要素不仅能适应和承载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和要素,还可通过创新和改造接纳现代科技文明的新内涵,而这又会促进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新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科技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1]唐卡、藏香、藏戏等传统文化也因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通常而言,一般的文化产业发展依赖科技水平的支撑,而对于藏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来说,传统工艺技艺的运用仍十分关键。如藏药、藏香等藏族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不仅有必要借助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深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而且也需要传统技艺在其中起到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外在的手工技艺只是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以民间文学、歌舞、传统医药、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藏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藏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只有活生生的传统才具有现代价值。藏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是藏传佛教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西藏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政府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藏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出台了不少法规和规定,对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保护,使其重放光彩。今天,藏族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封闭、停滞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态势。
同时西藏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被逐步抛弃,藏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继承,并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新需要的时代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弘扬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民族都应该更加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确认传统文化的民族身份显得尤为重要。“在西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共生、交融。”在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林芝县鲁朗镇,镇长杨绍新正着手大力推进当地的民俗旅游。他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西藏一些传统文化不但不会衰落,反而会有所复兴。在鲁朗镇,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一些藏族群众开设了“藏家乐”,把记忆中的藏族传统又拿出来,比如绘画、服饰、民间歌舞、传统骑射等,以吸引更多游客。在保护西藏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的征途中,政府的努力是巨大而有成效的。一方面,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保护西藏的寺庙,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政府投入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发展经济,让传统西藏走向现代化。
2008年,藏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3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藏香制作技艺的次仁多吉,如今已成为这门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吉出生在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家中世代都会制作藏香。走进次仁多吉的家中,院子里摆放着正在晾晒的藏香和香砖,空气中弥漫着藏香的淡淡清香。次仁多吉一家六口人,父亲、弟弟、妻子和两个儿女,他们同住在一套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楼上、楼下共有10间房。这套房子是2006年次仁多吉新盖的,盖房子花了13万多元。而这些钱都来自销售藏香的收入。再如,吞巴乡生产的藏香还申请了商标,设计了产品包装,着力打造“吞弥圣香”品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尼木藏香制作的传统技艺,作为掌握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感到很安慰。我希望以后制作的藏香能够打出自己的品牌,将生意越做越大”,次仁多吉说。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他家的藏香销售收入达4万元左右。像次仁多吉一样,如今,吞巴乡许多生产藏香的人家都富了起来。目前,吞巴乡有生产藏香专业户230多户,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藏香。2010年,吞巴乡藏香销售收入达1100多万元。[13]
在当今世界上,只有各民族文化都有积极健康的发展,世界文化才有活泼的生命和发展的基础;而世界文化整体的健康发展,则有助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的健康发展。任何民族文化无论其构成及特质如何,都是一个不断地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野蛮向文明逐步进化的不可逆转的过程。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紧密,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的素质,建设现代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道路。[14]
(三)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现代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文化生态环境里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每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都存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这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极其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现代转换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偏激到理性、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高潮引发了学者们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者表现出了较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更多的学者开始从积极的方面反思中国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研究渐成主流;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变革间的关系,同时受80年代现代化研究热的影响,他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研究中的现代化视角。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以及中国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强劲态势,一些学者对80年代的激进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对启蒙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超越等问题倾注了较大的热情。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后,探讨文化现代化的含义与特征,宏观地反思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寻找传统文化转换与现代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主旋律。[15]
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激进主义,表现为对传统的认知方面更加理性、客观,更具建设性,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第一,文化的发展是内生的生长过程,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起点与基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有一条割不断的潜在纽带,现代文化总是以传统为基础和生长点,没有一种文化能凭空地产生出来。第二,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与超越。传统文化之所以是历史的,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起点,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被超越。第三,传统文化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范畴。如何看待和运用历史传统,关键在于把传统文化看成是生长发展的开放系统,还是将其视为永恒不变的特定本质。[16]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大致是与这种讨论相呼应的。传统文化怎么转换、转换成什么,必须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应该以能够回答和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作为现代转换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一般来说,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分别对应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三种社会的主导产业分别是农业、工业和信息业。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是农业、工业、信息业与三个实体行业相适应的社会组织、运作机制和思想文化的结合,其间构成物质文明—体制文明—精神文明的三重互动关系。而西藏与此大为不同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正越过物质文明和体制文明,直接成为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
为推进西藏经济结构向更高层级演进,许多学者认为西藏必须积极培育内生变量,文化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2007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尼玛次仁在论坛上做了题为《抓住历史机遇,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发言。尼玛次仁在发言中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西藏主要体现为五重历史使命:一是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第三产业的主力军,通过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改变着西藏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西藏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使西藏文化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得到更快的发展;三是使西藏文化资源按照市场要求,得到有效整合及合理配置,使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促进西藏传统文化的结构和运营方式的改变,使西藏文化适应青藏铁路通车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西藏旅游的文化含金量,满足游客对藏民族文化的需要,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五是促进健康有益文化进入市场。[17]西藏文化部门乃至整个西藏文化产业都将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行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制定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法规政策体系。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为基础,以有利的法规政策为保障,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营造公平、透明、健康、有序的文化经营环境,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步伐,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实施旅游业带动战略、“走出去”战略和保护性开发战略等,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应西藏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藏族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最先从寺院走向社会、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藏语文,还是藏医藏药、藏族戏剧、藏族天文历法、藏族工艺等都正在经历着温和的现代转换。西藏在民主改革以前,是一个全民信教、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藏传佛教思想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理念,藏传佛教成了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大小五明学基本上囊括在藏传佛教框架的语境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佛教的信仰理念和思想教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开始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藏族社会这一根本性的转化,使得作为上层建筑的藏传佛教及其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明显的标志是:在党和政府、寺院僧人及世俗贤达的共同努力下,藏族大小五明文化的一部分内容逐渐从寺院走向了世俗社会,走进了人民大众,成为为他们服务的理性工具,从而为社会和劳动大众所受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藏族文化不但从神圣走向了现实,而且还从现实走向了现代,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衔接。所谓藏族文化现代转换的含义,就是指半个多世纪以来藏族文化首先突破藏传佛教体系架构,从神圣走向现实。自改革开放以来,藏族文化适应国内市场经济和国际科技人文大潮,走向现代的过程和内容。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看,藏族传统文化中最先从寺院走向社会、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是藏语文,其次是藏医藏药,还有藏族戏剧、藏族天文历法、藏族工艺技术等,从而实现了并继续实现着温和的转换。[18]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至今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其热烈程度有增无减,但讨论者大多停留在一些理论问题上,或者是抽象的泛泛而谈,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事实上已在实践层面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就可清晰地看到,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自解放以来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尚未停止。看不到这点,我们就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在转换的过程中尽管遭遇了很多的坎坷和曲折,但这个转换的过程始终没有中断,一直在往前推进,并且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前面提到的藏医藏药、藏语文,还有藏戏等,都是转换的典型例证。假如这些都不算转换的话,还有什么能算是转换呢?有些人也许以为,藏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停留在宗教框架的语境中,没有任何变动,现在应是从零起点上进行转换。殊不知,转换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并且还在继续进行。这不是臆造,而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19]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西藏起步虽晚,但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比内地一些省市做得还好,西藏的后发也正是其优势与潜力之所在,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交融的“西藏经验”,颇有时代价值。[20]如藏毯、藏香、藏纸、藏餐、唐卡等传统手工艺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走向现代化。
[1] 李宗桂:《思想家与文化传统》,《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2] 李宗桂:《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46页。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西藏的现代化发展》,2001年11月8日。
[4] 刘旺洪:《结构再造: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读〈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科技时代〉》,《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
[5] 郭灿鹏:《文化现代化建设方法论的反思》,《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1期。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西藏的现代化发展》,2001年11月8日。
[7] 《聚焦西藏60年巨变:由野蛮落后到开放新社会》,中国网,2011年5月23日。
[8] 程云杰:《藏族人类学者眼中的“西藏特色”现代化》,http:tibet.news.cn/gdbb/2009-07/31/content_17269438.thm,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7月31日。
[9] 2001年11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题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的白皮书。
[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08年9月30日。
[11] 班班多杰:《试论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2] 尼木藏香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纯天然、无污染的配方闻名遐迩,它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疾病、促进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
[13] 德吉、石新荣:《藏香飘来藏家“香”——次仁多吉的藏香传承之路》,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20/c_12169563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7月20日。
[14] 李宗桂:《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53页。
[15] 孙熙国等:《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第8页。
[16] 孙熙国等:《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第8页。
[17] 《抓住历史机遇,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尼玛次仁在呼和浩特举行的“2007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18] 班班多杰:《试论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9] 班班多杰:《试论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0] 《传统与现代化交融的“西藏经验”》,《解放军报》201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