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开发推动藏族文化产业发展
从传统工艺包含的范围来讲,可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传统工艺”就是从“传统”这一范畴进行的研究,因此,传统工艺是属于较为原始的制作工艺,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并不断传承的工艺技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
保护传统文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1950年日本就制定和颁布了《文化保护法》,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可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此后,国际上对传统工艺的保护逐渐提高,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纷纷保护传统文化。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成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重要一步。2003年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成为各个国家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许多国家的一项长期国策。
(一)传统工艺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上需要传承和保护的传统文化将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挽救和发展的空间。按照教科文组织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早是在1997年《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提出,此后,相关法规不断完善。2003年提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2月,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提出《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510项;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11]2011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并规定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藏族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也极为紧迫。藏族地区也相继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1998年以来,政府对西藏的山南地区进行传统文化的挽救和保护工作,这成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例。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藏族传统工艺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藏族传统工艺的研究也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如此。因此,在被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同时,更加重要的任务将是对其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非遗”不仅要成为一种范式,更需要活态的方式继承,继承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技术,而是藏文化的精髓。
“十一五”以来,西藏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扶持和培养,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不断壮大与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最新资料显示,西藏已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文化部先后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西藏就占有62席;西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6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2项,134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735项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6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着包括佛教音乐、传统音乐、舞蹈、藏戏,以及藏族邦典、卡垫织造、藏族造纸、传统医药等各项传统技艺(参见表3-1,表3-2,表3-3)。
表3-1 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录(藏族)
表3-2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录(藏族)
表3-3 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录(藏族)
西藏自2005年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通过对西藏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大力实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名录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有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建设、学术研究以及宣传展示等工作,为实现“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西藏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展,西藏对传统文化和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如藏香、藏毯、藏纸等的生产、制作工艺在西藏大都存在了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历史上主要作为民族传统手工业存在于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但是在今天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中,这些文化形态如藏香文化、藏毯文化、藏纸文化、藏餐文化,由于市场经济“物以稀为贵”的特征活跃在国内外的民族文化舞台上,成为特具藏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如藏香一直畅销国际市场,藏毯在国际地毯市场中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藏纸是藏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藏餐在日益火爆的西藏旅游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西藏将以加强非物质文化工程为依托,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国家级项目达100项,自治区级项目达300项。[13]
(二)藏族文化产业可以在保留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不断壮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这种文化被视为民族的根和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成为转变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各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载体。因此,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成为未来的主流。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变化较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范围广泛,涵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娱乐、旅游、工艺等。我们应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在原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创造出符合现代的文化精品。
藏族文化产业是在保留完整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藏族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高原民族性特点。不仅有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原物质文化,还具有传统的特色浓郁的藏民族传统文化。藏族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化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着藏族的发展状况。藏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有藏族建筑、藏族传说、藏族文学、藏族艺术、藏族宗教、藏族天文、藏医药、藏族服饰、藏族民间工艺、藏族雕塑、藏族旅游等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是藏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手工艺者的精致雕琢,各种藏式工艺品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着文化内涵。传统工艺贯穿于整个生产领域和思想领域,并植根于藏族人民的内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工艺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应该说藏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传统工艺。保护传统工艺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二者是集为一体的。
以江孜卡垫为例,江孜卡垫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以色泽鲜艳、毯面柔软细腻和风格浓烈而著称。江孜的卡垫不仅毛线均匀、质地优良,染色工艺也别具一格。它除了用红、黑两种颜色的染料外,其他颜色的染料都是从当地的树叶、草根和矿物中提炼出来的。这种自制的染料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具有浓厚的高原情趣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近年来,江孜卡垫不仅全国闻名,而且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江孜卡垫反映了藏族织造技艺发展的悠久历史,其图案、纺线、染色、织造、剪毯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具有织造技艺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的特点,艺术价值极高。[14]2006年,“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的雪拉村是有名的藏纸村,次仁多杰和他的两个儿子是村里至今仍在制作藏纸的人。2004年,次仁多杰自创了嵌入花瓣、草叶、牛毛等物品的艺术藏纸,用这些藏纸制作的灯笼、本子等工艺品销量不俗。2006年,藏纸生产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民族工艺,藏纸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在次仁多杰这样的民间艺人的传承、再创造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在拉萨市除了尼木藏纸外,尼木吞巴藏香、墨竹直贡刺绣唐卡、曲水郭孜、堆龙觉木隆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享誉区内外。西藏自治区政府曾经多次举办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巡展,向世人展示西藏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展示出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而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让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因此,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传统和现代并重的方式来进行开发。藏族文化资源丰富,国家发展战略的倾斜决定了藏族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人文旅游业、现代出版业、传统手工加工工业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通过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技术的整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藏族地区发展经济、宣传传统文化魅力、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工艺的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迁的,藏族创意产业是对传统工艺保护和开发的落脚点,在知识信息时代,传承文化的精髓、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传承。藏药产业化发展的模式,玛吉阿米的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唐卡的传统魅力,传统手工制造的巅峰之作邦锦镁朵的发展,都充分展示了传统工艺的特色。
(三)藏族传统工艺促进传统产业转变为支柱型产业
传统工艺是劳动者在日常劳动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资源和文化特色逐渐形成的技能,长期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常态的民族文化,代表传统性、民族性、地域性。延伸到其他领域,文化不仅仅表现出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将会推动文化产业、创业产业、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其影响甚大。
由于藏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根源决定了传统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成为其三大产业。在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地区的手工业主要是以个体家庭经营为主,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发展了少数的加工行业。这种行业给当时以封建农奴制度为结构的劳动人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问题,同时也占据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西藏地区在保持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之外,早在4200多年前就有陶器等出现,藏族祖先游牧、农耕的传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工艺水平的提高使藏族传统手工业渐渐成为独立产业。在吐蕃王朝兴起以后,藏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相传,吐蕃止贡赞普时期,手工业和冶金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手工业者也得到了重视。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与周边各民族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变得频繁,藏族手工艺发展迅速。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统治西藏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开始派官员管理手工业,建立官营性质的行会组织体系,并从尼泊尔邀请了一批铸制金匠、银匠、铜匠、铁匠来铸制佛像。[15]五世达赖组织手工业者扩建布达拉宫,全西藏的珍宝都集中在这里,兴建了全西藏最大的博物馆,也成为最大的藏族手工业艺术宝库。这一时期,西藏建立了第一个手工行业协会,同时,逐渐从综合的行业协会发展成为泥木石行业协会、金银铜铁(五金)行业协会、鞋业行业协会、裁缝行业协会和绘画雕塑行业协会等5个独立的行业协会。由于拉萨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行业协会大部分都集中在拉萨。据1559年拉萨市城关区的统计显示,在拉萨从事手工业的人员共有2564人,总产值相当于253万元人民币。同时政府有严格的管理体系来管辖手工行业,客观上推动了传统工艺的发展,也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纵观历史,传统工艺在藏族地区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民主改革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藏地区的民族手工业在自治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用它特有的魅力创造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也有较强的市场潜力,为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藏族传统工艺是三大基础产业之一,跟中原其他地区相比较,传统工艺产业带来的贡献更加突出。就西藏自治区而言,在做产业统计资料时,把传统民族工艺直接纳入工业产值分类。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西藏民族手工艺总产值为3亿多元,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25%;而广大农牧区以民族手工艺为主的农村家庭副业在整个大农业中的比重仅次于牧业和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3%”[16]。显然,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工艺的支撑,而民族工艺不仅是西藏传统民族产业,也必将成为传统文化产业。2010年以来,民族工艺产业成为西藏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民族工艺是西藏目前传统民族产业向传统文化产业过渡的最具渗透、转换与提升作用的文化因素,必将越来越有力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如藏药业现在已经成为西藏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