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跨境民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壮族—越南拉基族

拉基人是中国壮族的一个支系,约有四五千人,大约有3000人居住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中越边境的南劳镇、仁和镇、夹寒箐镇、小坝子镇、金厂镇的20个自然村,其余的拉基人分布在麻栗坡县茅坪、玉皇阁对汛和南温河一带,过去曾有拉基城,建在南温河乡城子上自然村,在小寨有拉基王遗址。他们迁入越南后,越南确定他们是单一民族,现有13158人(2009年统计),主要分布在越南河江省(与中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富宁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接壤的省份)新门县的板朋、板尤、板邦、板美等社(即乡),有约7790人,少量分布在老街省。现在的拉基人在越南的数量比在中国的多。

拉基这个名称明代已出现,天启年间(1621~1627年)刘文征撰写的《滇志》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记载:“喇记,其类在教化三部。”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教化三部位于今云南省文山县,这则记载告诉我们,明代拉基人已在文山地区生活。

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成书的《皇清职贡图》卷一载:“,交州苗裔,在安南境内,先隶交酋管辖,因与滇省接壤,国初置开化府,多居府属逢春里之极边。性顽悍,嗜酒,善用火器。凡交地守关守厂以为兵卒。其僻处山箐者,黑面环眼,短衣短裤,或捕蛇鼠则生啖之。妇人短衣短裙,善弩,亦能射猎。雍正八年(1730年),以边地四十里隶安南,俾就近管领约束。”[4]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编修的《开化府志》卷之九《种人》中记载:“喇鸡:性愚顽。居深山,火耨刀耕。男子宽博大袖,垂髻于脑后,女人以五色毛线为衣,上作井口,自头罩而下。婚无媒妁。丧用火化,喜食百虫。此种多从交趾流入。”[5]引文中说“此种多从交趾流入”,意思是说,还有少数是在中国境内,多数是从越南迁移来的。现代越南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则说拉基人是从中国迁入的。中国学者的田野调查也证明,拉基人源自中国云南省,后来移居中越边境,成为经常在中越边境两侧来回搬迁的人群。对过去对拉基人来源的说法,有个新的解释。

中国的拉基人自称“里布略”(lipulio),还有自称“舍”“拉果”“黑土”“古逮”“依比”“依梅”“依多”“依崩”等,又分为几个支系,在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南劳镇的称为“口袋拉基”(lipute),在仁和镇、夹寒箐镇的叫“汉拉基”(liputio),在小坝子镇的叫“红拉基”(lipuke),在金厂镇的叫“花拉基”(lipuliog)。

居住在越南板优的叫“黑拉基”(liputio),在板蓬的叫“长毛拉基”(lipupi),在南曼邦、曼美的叫“白拉基”(lipupo)。这些支系都是以从前他们穿的红、白、黑、花等颜色的服装而得名的,“口袋拉基”是因为他们爱背一个口袋而得名。但越南的民族学调查说,越南拉基人自称“古碟”,是人的意思。

中国的史籍和地方志把拉基人写为“喇记”“喇奚”“那机”“拉鸡”,都是同音异写,现在统一写为拉基。

越南人黎贵惇写的《见闻小录》中记载,在宣光省渭川州居住着一种叫“舍聚”的人,越南学者认为,拉基人以前被称为“舍”人,“舍聚”人就是拉基人。渭川州即今越南河江省渭川县聚龙社(即乡)。

1906年,在法国人写的著作里首次用拉基的族称,那时只有76户,450多人。

“拉基”是什么意思?拉基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拉基是他称,是汉人对他们的称呼。有人认为,拉基人称“我”为laki,音译为拉基,极可能由此而来。另外有人认为,拉基人迁居文山州后,壮族人见他们崇拜“田鸡”(民间对青蛙的一种称呼),或喜欢吃田鸡而得名。壮语称田为“那”,叫田鸡为“那鸡”。

拉基人流传他们祖先迁移的故事: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昆明滇池畔,元朝时,因战乱,被迫向南迁徙,到了阿迷州(今云南省开远市),建村立寨定居,有些人住在公鸡寨,有些人住在母鸡寨,因为与附近的其他民族发生冲突,被打败。两个寨子的人相约,在鸡叫的时候向日出的方向逃走。不料公鸡寨的人在半夜时听见鸡啼就出发了,而母鸡寨的人直到次日中午母鸡叫时才离开寨子,这样搬迁的时间就出现一前一后,先出发的人沿途砍倒芭蕉树开路,同时也作为记号,让后面的人跟上,后面另一村寨跟进的人看到芭蕉芯已长出新芽,认为前面的人已经走远,追赶不上前面的人了,于是从不同的路径搬迁,分散到邱北、砚山、麻栗坡等县,他们按照先辈“无水不停足,无河不居住”的习俗选村址,他们的祖先搬来搬去,结果两个寨子的人就此分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他们的后人或其他人问:“你们是哪里来的人?”他们会回答是:“阿鸡人。”意思是阿迷州鸡寨人。[6]大概阿鸡变音为拉基。

又据民国时撰写的《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那机人,其类独一,语言与侬人通。原我郡系其先到,开挖为田。只知耕作而食,不知文教。清乾隆时,为侬人所逐,现本村只有数户。”看来乾隆时(1736~1795年)有些拉基人便因此进入越南。

又据越南民族学者的调查,越南拉基人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为了寻找一块更富饶的地方四处走动,一次迷失了方向,见一群蜜蜂飞向一个地方采蜜,便跟着蜜蜂走,进入越南地界,到离边界7公里越南一侧的一个地方住下来,后来又向南迁移到其他地方。

1850年前后,仡佬人从中国迁徙到越南河江省黄树皮县时,已见到拉基人生活在这里。现在仡佬人狩猎、砍大树、到森林里去,都睡在森林里,烧香祈祷拉基人祖先保佑自己。传说,拉基人最早迁来的祖先是在新门县落脚,再从这里迁到其他地方。有些拉基人从板逢、板由迁到河江省黄树皮县、北光县。岱人、侬人、赫蒙人、瑶人、越人与拉基人毗邻而居,交往密切。河江省秀龙社土酋黄银统,又叫黄文同,1779年率领民众起兵反对封建统治者,有人认为现今的拉基人是黄银统的后裔,后人建有庙纪念他。

越南河江省的拉基人中的龙姓人家,原本在中国时是壮族姓农,迁入越南后改了姓。王姓人家在中国是汉族,后来变成了拉基人,他们迁入越南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拉基人开垦出来的田叫拉基田,挖掘出来的水井叫拉基井,居住的地方叫箐,现在在云南省马关县的马白、南劳、仁和等乡镇还保留这样的名称。

越南拉基人在水源头建村寨,5~10户为一屯,也有三几户住在土山的山腰上。中国、越南拉基人的住宅都是一样的,中国叫“半边楼”,越南称半干栏式的住宅,即屋基平整成高低两个台阶,土建的是厨房兼客厅,另外一半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是人的居室和储藏室,楼下养家禽家畜。现在中国拉基人已按汉族的式样盖房子,人畜分居。

中国云南省马关县的拉基人,男子穿蓝靛染的唐装上衣,宽大的裤子。女子束发缠头,头戴青黑色头巾,上身穿青蓝色斜领布扣长衣,腰间系布带子,下身穿肥大的裤子。如今,传统的本民族服饰保留下来的已很少了。

越南河江省的拉基人,男子上身穿蓝靛色的长至腿肚的衣服,裤腿宽大,头发长过肩,戴头巾和手镯,喜挎蓝靛色布袋。女子上身穿长衣,对襟无扣,用腰带系紧,内有用彩色丝线绣的一小围巾,腰间系一带子。上衣袖口绣有漂亮的花纹,多数穿裤,少数穿裙。头戴长巾,在脑后打结,戴耳环和手镯,以牙黑为美,用一种树叶染黑牙,青年人喜镶金牙。

越南的拉基人居住在高原上,善于从事梯田耕作,过去一年只能收获一造,现在可以收获两造。他们也很重视种植旱地作物,如玉米、旱稻、木薯、高良姜、薯类、豆类,还种棉花、蓝靛。他们只使用厩肥、草木灰,不用人粪施肥。农闲时,他们就修水利、开荒,这是重体力劳动,都由男子承担。如果开荒面积大,劳力不足,可在村内请人或换工。寒冷的冬天,经常有牛马冻死、跌死,全村的人来分肉吃,按习惯,肉分得多者,在换工时多干点活。

他们禁止砍伐水源林,尽管很多山头的树林已被砍得光秃秃的了,由于信仰的关系,要保护好龙脉,水源林、老树林保护得好好的,从而使水田和人畜饮用水有了保障。

越南的拉基人饲养成群的鸡鸭,家家户户在梯田里养鱼,自给自足,不出卖,这是罕见的。鸡、鸭、鱼是祭祀时不可缺少的供品。他们养的猪、水牛、马、羊,平时野放,任由牲畜在山野觅食,睡在野外,要用或吃的时候才到森林里去寻找。收割时才圈养,以防牲畜糟蹋庄稼。因猪鸡不是圈养,而是野放,故不能在住宅附近种菜。在畬地里种植少量蔬菜,不够吃就用自己种的旱烟跟其他民族换瓜菜,再不够吃,就到森林里采集野菜补充。

拉基人的狩猎活动有个习惯法,与其他中越跨境民族一样,猎获野兽后,出猎者平均分配,甚至见者有份。第一个击中野兽者可多分得兽首,其余均分。1954年,有一次,笔者行走在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下冻至彬桥之间的山林小道上,巧遇壮族边民围猎麂子,我们驻足观看,猎获麂子后,我们三人也各得一份,这是各族边民狩猎的习惯,并非仅只拉基人有。

以前他们养黄牛,现在则禁止养黄牛。传说,他们迁移到越南的第一个祖先黄银统的神灵只接受的供品是黄牛,只要听到黄牛叫,就会醒来要供品。有时黄牛成天吼叫,供品要的很多,村民负担不了,于是大伙决定不准养黄牛,沿袭下来成为习惯。每年的七月祭祀黄银统时,就得到附近的乡村向岱人、侬人买黄牛来献牲。

越南拉基人的主食是大米和玉米,用甑子煮饭,这是中国西南一带居民最通常的做法,先把大米、玉米洗净,然后把米放到大锅里煮到半熟,捞干水,把米倒入甑子里,隔水蒸熟。米汤成为富有营养的饮料。他们到越南后,传统的饮食习惯不改。

他们喜欢吃的菜肴有:腌酸肉,把猪、牛肉切成块,与盐、炒米粉拌匀,置于坛中,储藏几个月后,就有酸味,可以储藏几年,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另一道菜是,用佐料拌合的生猪血,这两道菜也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喜欢吃的常见菜。把牛肉、鸡肉、鸟肉、老鼠肉与盐巴、草果粉拌合在一起做成串,用火烧烤来吃。吃牛皮,把生牛皮切成小块,挂在灶台上让烟熏火燎干掉,吃的时候,放入灶灰里烤,让牛皮膨胀,再切成小块,放入盐水里浸泡,洗干净,与油、姜、蒜一起煮来吃。还有腌菜、腌竹笋。吃饭时忌把筷子横放在碗上,因这是供祭死人的规矩。

男子喜欢饮酒,祭祀和隆重的场合用牛角做酒杯;也饮茶,每家都种有茶树;也嗜烟。

越南的拉基人是父权大家庭,过去几代人同堂,一般是三代同堂,祖、儿、孙三对夫妻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粮食是全家共同生产劳动所得,共同所有,共同消费。棉花、织布、蓝靛是各对夫妻自理。长子和幼子有财产继承权,长子继承大房子,幼子则继承良田。一般的大家庭,有十多口人,小家庭有七八口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没有了,两代一起生活的也少见了。

拉基人各姓或分支有自己的皮鼓和锣,表示同一祖先,同一血缘,互相亲密,有难相帮,有乐同享。李、邓二姓是他们祖先的根基,每年农历六月底祭祖、扫墓。祭祖时,祭师一手拿一块姜,另一手拿着水牛角,表示献牲物和一杯酒。

越南拉基人的婚俗规定,只能在拉基人内部通婚,禁止与外族人通婚。在杂居村,尤其是现在,与岱人、侬人通婚已不是稀奇事。兄弟姐妹结婚要按长幼次序,先兄姐,后弟妹,不允许弟妹结婚比兄姐早。由于拉基人的姓少,允许同姓通婚,但同宗的子孙要三代以后才能通婚。中越两国的拉基人都有兄终弟及的习俗,但是弟亡兄不能娶弟媳。

中国拉基人过去的说亲很特别,一旦父母看上某位姑娘做儿媳,便让儿子上山砍一担柴火挑到姑娘家门前,为使姑娘家知道是谁挑来的柴火,挑柴的小伙子故意弄出响声或引起狗吠。三天后,男方偷偷地去观察,如果柴火移动了或者被姑娘家烧了,表示女方初步同意这门亲事,第二步是请媒人到女方家看卦,男女双方的命是否合,如果卦合,就按婚姻程序一步一步做下去。

越南拉基人的婚姻,父母替子择妻与自由恋爱成婚两种形式并存,但以前者居多数。如是自由恋爱,一定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否则不能成婚,有的男女青年相爱后,向女方父母禀报,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这对恋人就继续到树林里幽会,直到女方父母同意为止。男家要先后派出三位媒人到女家说亲,第一个媒人空手到女家提亲,女家父母同意后,第二个媒人再去女家看鸡卦,媒人请女家父母、叔伯、舅舅来喝酒吃肉,男方杀鸡后,先祭祖先,然后大伙吃鸡肉,年长者吃罢鸡腿,观察两个鸡腿骨上的4个小眼,如果通,就用细签串起来,表示这对青年人的命合,可以结为夫妻。七月新米节时,男方派人给女家送去一市斤肉,婚礼日期由女方家确定。第三个媒人在举行婚礼那天才出场,媒人率领8人去迎新娘,带去的彩礼有女方父母的养育费、银手镯(用于表示父母去世时,不必喊女儿回家)、12担谷子的酒、72市斤水牛肉,以上是送给女方父母的,另外送10市斤水牛肉,作为请客的早餐菜,12市斤水牛肉祭祖先。60市斤带皮水牛肉作为婚宴之用,水牛肉和骨盛在两个托盘上,另有两团糯米饭。

男方的人在女方家祭祖,吃罢中饭,新娘的家人移步到新郎家。这时,男家先祭拜祖先,一对新人感谢双方父母养育之恩,认识亲戚,宴请后新娘返回娘家。

次日早餐后,媒人、新郎、陪郎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带上一簸箕糯米粑粑,牵上一头猪,送给女家,经过一番礼仪后,新郎回自己家。之后,新娘的父母、叔伯等亲戚到新郎家吃婚宴,至半夜,新娘回娘家过夜,次日才回夫家。13天后回门,婚礼才告结束。现在的婚礼简便多了。

拉基族有所谓的拉婚或抢婚的习俗,举行婚礼之日,要把新郎捆绑起来,媒人把新娘从闺房里拉出来,送到新郎家。

婴儿出生后三天,便请巫师来举行取名礼,由父母或养父取丑名,才不会被鬼抓走魂魄。名字可区别男女性别,但要祖先认可,婴儿才能健康成长,于是要禀报祖先。在取名礼上,把一个鸡蛋立在一碗米上,抓一把米撒在鸡蛋上,米粒停在蛋顶上就表示祖先同意这个名字。现在,越南拉基人已会取越南人的名字,男性名字的第一个字用“文”字,女性用“氏”字。中国的拉基人没有这种现象,他们取有与汉人相似的姓名。

越南的拉基人死后,家人备办棺材,入殓之前,要用当地才生产的草果煮的水洗棺材,尸体置于席子上。在棺材盖顶上昼夜点燃蜡烛。坟墓穴址用鸡腿骨卜定,棺材头朝向山。坟墓形似竹笠,四周立四个柱子,如果死者是男性要在坟墓前端竖立一根柱子,上面挂一个布袋子,如果是女性要挂一顶竹笠。家人要打死一只狗,置于墓穴旁,狗头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如果是父亲亡故,子孙要到墓地送别,向布袋里放米饭和几块肉,倒水入竹筒里,然后在墓旁烧火。他们只祭祀三代祖先。

越南拉基人认为,人有12个魂,其中两边肩上的两个魂最重要。稻谷和玉米也有魂,腊月要祭谷魂和玉米魂。家里设置很多神台,凡男性都有,按照父亲、幼子、次子、长子的次序高低排列,在举行仪式时,也按照这个次序先后进行。

拉基人信仰崇拜山神、树神、雷神。每家每户都种有一棵“雷神树”,凡是节日,或家里有人患病,或发生不幸的事情,都要杀鸡宰鸭,用七个牛角杯盛酒,盛七碗饭祭献雷神,期盼雷神保佑如愿以偿。传说拉基人在逃荒时,饥渴交加,是青蛙引领他们找到水源,救了命,于是他们崇拜青蛙,把青蛙视为吉祥物,铜鼓上也饰有青蛙。

中国拉基人的跳掌节别具一格,农历七月的第一个卯日,即兔日,是他们的祭祀节日,全村的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寨附近的神树林里,在竹篾编织成的席子(称为掌巴)上赤足跳舞,男子空手,女子拿手帕,在巫师的指挥下,随着敲击铜鼓的节拍起舞,忽快忽慢,场面庄重严肃,在旁围观的人,不能嬉笑、喧哗。“跳掌”的目的是,祈求天神保佑拉基人健康长寿,五谷丰登,兴旺发达,同时讲述拉基人的历史,不忘祖先的功德,通过这个节日代代相传,也使拉基人更团结互助。

中越两国的拉基人在习俗上,与其他跨境民族比较来说,差异较多,这是因为他们人口太少,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受强势民族的影响所致。


[1] 〔越〕吕文卢:《关于高栏人历史起源的研究》,〔越〕《历史研究》1963年第10期。

[2] 〔越〕林贵:《高栏文化》(越文版),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13~14页。

[3] (唐)刘恂:《岭表录异校补》,商壁、潘博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第53页。

[4] (清)傅恒等编纂《皇清职贡图》卷1,殷伟等点校,广陵书社,2008,第25页。

[5] (清)汤大宾、周炳纂《开化府志点注》卷之九,“种人”,娄自昌、李君明点注,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第247页。

[6] 马关县壮学学会编《马关县壮族志》,马关县壮学学会编印,2008,第33~34页。李明德:《拉基人概况》,尤中主编《西南民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258~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