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藏人口的性别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反映人口现状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男女性别比应该是平衡的,但西藏的性别比与全国相比具有独特的差异性,表现为西藏人口的性别比经历了较大幅度低于全国并逐步接近的过程。
(一)总人口性别比
西藏人口性别比独具特点,近年来总人口性别比由偏低趋于平衡。从历次人口普查看,1982年“三普”性别比仅为97.85,特别是西藏的藏族仅为97.40;1990年“四普”性别比向着正常状态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为100.16,但仍然偏低;2000年“五普”时性别比为102.67;2010年“六普”西藏常住人口中,男性154.27万人,占总人口的51.38%,女性145.95万人,占总人口的48.62%,性别比为105.70,比“五普”高出3.03个百分点(见表1-1),与“五普”全国性别比106.74相比偏低,与全国“六普”105.20相近。[3]西藏人口性别比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受汉族外来人口机械增长的影响,西藏汉族人口性别比已达到160.63,而西藏藏族人口性别比仅为101.51,所以全区人口性别比是较平衡合理的。
表1-1 历次人口普查西藏人口性别比
(二)分年龄组人口性别比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出生性别比是个常数,即在没有外部因素干预生育行为的条件下,出生性别比应该是稳定在105左右的常数,这一比例的正常范围是103~107。[4]西藏0岁组人口性别比经历了由偏低向正常的发展过程。“三普”时西藏全区0岁组人口性别比仅为99.40;“四普”时全区为100.30,藏族则仅为99.90,性别比偏低;“五普”时全区为102.55,“六普”时全区为106.50,藏族为106.12,0岁组性别比趋于正常。
正因为出生婴儿性别比高于100,即出生婴儿中男婴多于女婴,使得低年龄组人口性别比高于100,但由于男性的各年龄组别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人口基本持平,到老年组,则由于女性寿命长于男性,整个年龄组人口性别比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西藏历次人口普查年龄性别比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从各年龄组性别比曲线图(见图1-2)可以看出,“六普”时西藏0~59岁人口的性别比均大于100且逐步下降,即这一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60岁及以上人口性别比小于100,即这一年龄段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值得说明的是,西藏性别比大于100的年龄组有后移的趋势,“三普”“四普”时是0~44岁,“五普”是0~54岁,“六普”后移到0~59岁,比“三普”“四普”后移了15岁,比“五普”后移了5岁,这说明西藏男性人口的寿命在逐步延长(见表1-2)。
图1-2 “五普”“六普”西藏分年龄组人口性别比趋势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编《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1册),第462页;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西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1册),第208页。
表1-2 “五普”“六普”西藏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
(三)性别比的地区差异
在西藏7个地(市)中,“六普”时总人口性别比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阿里、那曲、林芝、昌都、日喀则5个地区,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只有山南地区,拉萨市和全区水平相当(见表1-3)。其中,阿里地区最高,为109.06(“五普”时林芝地区最高,为106.50),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3.36个百分点,比最低的山南地区高出6.88个百分点。西藏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并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济较发达和迁移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占有较大比重的地区,性别比相对较高。[5]阿里地区由于收入较高而吸引了较多的外来人口。值得注意的是,西藏与全国不同,藏族人的生育状态基本上是自然生育,性别偏好不强,因此性别比是基本持平的,导致人口性别比较高的地区主要是受外来人口机械增长的影响,如来西藏打工经商、援藏人员多为男性,使得性别比提高。
表1-3 “六普”西藏各地(市)总人口性别比